一、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质量和特色是立校之本,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同质化的问题。为了生存,许多独立学院争办短线专业、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尽管避免了与母体高校的恶性竞争,却导致了独立学院之间办学方向严重趋同。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打造办学特色,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是基于此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并给出对应建议。二、独立学院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是由公办品牌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民间资本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办学实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成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实体。独立学院发展非常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适用人才,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独立学院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管理上,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专门研究探讨和思考这些问题,致使许多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第二,一是简单移植型。目前,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沿用母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体系,成为母体模式的翻版。有些新举办的独立学院。二是盲目设置型。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上大都会偏向于人才市场需求的“热门”和“短线”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体现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第三,全国普通高校开办学校较多、毕业生数量较大的本科专业排序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据统计,全国322所独立学院中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开设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超过了4O%。
四、独立学院学科建设建设的途径
第一,准确定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培养的学生比研究型学生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它是对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有益补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和其他高校培养的人才同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第二,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机制灵活的优势,以特色求发展。这种特色是建立在母体高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设置专业,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加实用性的专业,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重视通识教育,重视文理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优化知识结构,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第三,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综合考虑本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专业办学条件以及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等,合理确定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数量,力求专业办学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对学校现有传统专业,要在课程内容上加以革新,加强与新技术的结合,让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检查评估中发现师资队伍弱、实验条件不及格的一些“问题”专业,及时发出预警,帮助学校把这些专业逐渐淡出。
第四,加强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科建设,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第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如何真正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学校应该如何做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对独立院校显得尤为迫切。强化就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是实施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1]阙明坤.“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值得推广[J].教育与职业,2010.7.
[2]申屠莉.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