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隐喻 人类 认知特点
1. 引言
隐喻是人们思维、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涉及概念的对比,一个概念识解另一个概念。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1]
2. 水隐喻的映射途径
2.1 水作为源域向具体目标域映射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获得与别人一样的体验、记忆、知识,因而认知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不同的施喻者将同一个源域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之上,由此造成同一个源域的不同隐喻映射[2]。例如:
好女人是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有挫折河有弯。
2.2 水作为源域向抽象目标域的映射
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中不断体验水,对水的认识不断深入,关于水的认知开始向抽象目标域映射。例如:
柔情似水。
above water(摆脱危险/困境)
carry water for somebody(帮某人说话)
静止的水很柔美,恋爱中的男女很幸福、温柔。于是人们将水的柔美与爱情的甜蜜相联系,出现柔情似水的意境。情是抽象的概念,水是具体的事物,水作为源域向抽象目标域映射。
3. 以水喻人的隐喻认知特点
3.1 水向具体的人体域的映射
水和人体都是人类体验最深、最熟悉的事物,人们把对水的认识结构映射到对人的认知与理解上,把水作为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例如:
女人是水,柔情绵绵。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峡相隔海天遥,最是亲人似水长。
女人是水,因为她有水的温柔、美丽。水能给人类带来生命,女人也能哺育后代。百姓是水,因为她有水一样强大的力量。水喻百姓,舟喻政权。百姓能帮助建立政权,也能推翻政权。亲人是水,因为她有水一样的深情。亲人之间的感情象海水一样的深、长久。中华民族对水充满厚爱,把黄河称作母亲河,因为她养育了中华民族。
3.2 水向人性的映射
中华民族是 “大陆—海岸民族”,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本喻,很多古代的思想家也通过水来喻人性。水向人性这一抽象域映射。例如:
人性是水。
性如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尔。(《孟子·告子上》)
“人性是水”将人性这个抽象概念当作一个物体来进行阐述,既“人性是一个物体”[3]。人性就象水一样是纯洁的,是善的。告子认为水流是没有固定的方向的,象水没有固定流向一样人性也无所谓善恶。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之善就象水之下一样。孟子的水隐喻模式如下:
始源域 目标域
水人性
水之运动 人性本源
水之下人性本善
水之上人性本恶
水性杨花说明人性恶。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妇女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丈夫,不能与别的男人有染。妇女的忠贞是评判一个女人的重要标准。水的特点是四处流淌,如果女人都这样四处留情,那么这个女人就是一个人性恶的人,也就是水性扬花的女人。老子认为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有极强的忍耐性,看似柔弱,却能以柔克刚。
3.3 水向人际关系的映射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与集体荣辱与共,密切相关,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象水一样。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君子之交是中国人理想的交友境界、是交友的准则。水的个体和集体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大流既是主流,一滴水要随主流才不会干涸。在人际交往中要会妥协、退让、缄默,要随主流才不至于被边缘化和淘汰。大河喻集体,小河喻个人。只有大河里有水小河才能满,也即是要先有集体,后有个人。
西方文化中有极强的个人主义倾向,水隐喻个人抱负、个人成就、自由。西方人信奉的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者)。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因为芦苇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水喻志气,芦苇喻成功的事业。有志气就能干成大事,与他人没有关系。
3.4 水向人类爱的映射
不同的源范畴突出目标范畴的不同方面,所以同一个目标范畴可以由多个源范畴隐喻[5]。莱考夫曾提出这样一个隐喻:Love is journey(爱是旅行)。旅行作为源域被映射到目标域爱中。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活着的动物、植物等。只有依靠水,人类才可能有生命力和繁殖力。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们很自然地把水与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隐喻“爱是水”。例如: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楼梦》第91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我们都在爱中沐浴成长。
她的爱深不可测,我们都不知道她会选择谁作伴侣。
坠入爱河。
如鱼似水相知。(《驻马听》,柳永)
爱情如江水万年长。
He shall come down like rain upon the mown grass: as showers that water the earth. (Psalm 72.6)
弱水原指水羸弱而不能载舟的河流,现指爱河情海。往往是男人向女人的承诺,表示情有独钟、情深似海、守信如节。男女约会,相聚在河边,水边就是恋爱的场所。看到水就想起了美丽的姑娘,水喻淑女和君子之间的爱。在水中我们可以游泳,可以沐浴。我们得到的爱象水那样多,那样深,我们可以在爱中沐浴。水有深浅,可以测量。达到难以测量的深度,说明她的爱象大海里的水一样深不可测,我们无法得知她到底爱谁。爱情象条河,人们可以坠入其中,享受爱情的甜蜜而不必担心被淹死。
4. 结束语
以水喻人蕴含着水是生命之源的思想,也包含着人类认识水的知识。在中国文化中,强调了水的柔、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了水的险、恶,体现了天人分离的思想。由于在地理环境、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在中国文化中水可以用来喻人、人性、人际关系、爱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以火为哲学本喻,没有以水喻人性的;在以水喻抽象的人际关系和爱方面也不象中国文化那样普遍。中国文化更加强调以水喻人,以水喻人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说明以前以神喻人的思维方式已被抛弃。语言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他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文化中。通过分析水与人的这种隐喻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认知规律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荣,张丽.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 (6):113.
[2] 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J]. 外语研究,2007,(5):19.
[3] 刘洁,王斌. 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对比研究[J]. 社科纵横,2008,23(1):159.
[4] 许利伟,周可荣.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79.
[5] 张倩. 从认知隐喻看汉语的“爱”[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4):155.
作者:
谭占海遵义医学院外语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