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现象反映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家 热度: 13931
摘要:本文反映了现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设想

  经济类院校数学的主要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它们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把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数学素质和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为大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适应未来的现代化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现在的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且发人深省的现象:

  一、 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是所有课程中最难学的课程,也是最沒用、最枯燥的课程

  不少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这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特别是上午第四节课早退)习以为常,逃课现象严重,上课时经常的缺课人数少则20%,多则达到50%。

  二、 还有很多学生只听课,不预习、不复习、不做作业等其他教学环节

  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只求期末考试及格。

  三、 每学年的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很高,最少有20%,最高达到40%多

  每学年三科(包括微积分1、微积分2、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补考的学生达到2000多人次。

  以上现象是经济类院校的普遍现象。这些表面上看似学生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问题

  自从高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的时代进入到大众教育的时代。时代在变化,教育对象在变化,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却与此极不相适应,现在经济院校数学三科的教学大纲与1998年教育部颁发数学三科的教学大纲比较大致相同(其实五十年来这三科的教学大纲没有本质的变化),这说明教学大纲严重滞后。政策制定者对多年来要求修改教学大纲的呼吁反应迟钝。我们的教学内容几乎停留在几十年前,而课时数在改革的名义下比过去还减少了,教师要求在很短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只能疲于奔命地完成要讲的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没有时间上习题课,这又使因教学内容与现在学生的不相适应带来的不良效果雪上加霜。

  教学模式虽然各个学校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教学模式没有根据现在学生特点做相应的调整的现象。授课不分专业,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入学成绩,不分学生接受知识快慢的差异,都是同样的进度,都学同样的内容,学生们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跟不上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数学的信心,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勉强跟上的学生也只好及格万岁了。

  (二)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的问题

  教师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的政策是对不同专业不加区别以科研论文的数量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这就难免不使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写论文和做科研项目上。有的教师每年发表的论文几十篇、上百篇,平均不到一个星期发表一、两篇论文,这样的论文何谈质量?有些教师把作论文戏称为“攒垃圾”。科研项目申请下来以后,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也大打折扣,造成许多资金浪费。与此同时教师对研究教学改革、搞好教学失去热情。教育管理者似乎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又搞了个学生评教。有的学校还将此作为升级评奖的标准。其实学生评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能起到本质作用,倒是促使教师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要下功夫,无形中又给教师增加了新的负担。现在所谓的科研、项目、评教如三座大山压在高校教师的头上,使他们无暇顾及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

  (三)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

  现在的高校,每年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们的几千人次的补考通知会贴满一面墙,其中很多学生需要补考十五、六门,有的学校最多的需要补考二十七门课程,这就是学生们俗称的“海捞”。听到这件事的大多数人会感到惊异。而刚入校的大学生会感到新奇:难道大学是可以这样念的吗?这说明读书的“苦难”结束了,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了。进了大学不就是进了保险箱吗?可以轻轻松松度过大学时光,学校是总会让我们毕业的。有学生敢于几年中二十几门功课不及格,就有学生敢于什么都不会就走向考场。这种现象具有时代的特色,所反映出的败坏的学风会像传染病一样地蔓延开来,还会一届一届的传承下去。这也说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不到位,没有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鉴于此,我们对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设想:

  1.修改现有的经济类数学三科的教学大纲是当务之急的工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大众教育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是分层教学。将有意愿、有能力考研的学生和不愿意考研而只想通过学校的考试的学生分开授课。分为提高班与普通班。提高班的数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考研做准备,教授所有考研的知识点,偏重于理论的讲解,注重逻辑的推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同时增加提高班的课时数,增加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环节。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普通班的数学课的目的只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的。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本着好用、够用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内容,淡化证明,减轻难度,侧重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进数学软件的使用,让大学生使用数学软件就像小学生使用计算器一样。也可以讲授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须以高校发展的个性化为前提 。个性化发展则必然要求高校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包括战略定位、学术水平定位、学科结构和特色专业定位、服务区域和规模定位等。例如我校的定位是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办学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根据这种定位应该把教学工作和教改科研工作放在首位。学校应该研究科学客观评价教改、教学工作的办法,把教学、教改的优劣作为评定职称的最重要的指标。提高论文的质量要求,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管,为此制定出相应对规章制度。这样,经常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才得以保证。那时,应该以教研室为单位或课程组为单位开展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讨论。作为教师本人也才真正认清自己的定位:如孔子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便可以理直气壮地以教好书为天职,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对学生高度负责,既教书又育人,既关心爱护学生,又严格要求、管理学生。同时也会认真研究教育科学,努力掌握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编写出高质量、有特色与时代相适应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3.学校需根据不同届学生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与此同时加强学籍管理。有的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在一学年内,不合格课程学分达到该学年应修学分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者,应予退学。但多年都没按照上述规定严格实行,类似情况今后应该坚决杜绝。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校风绝不会在一味的宽容、迁就中产生。

  参考文献:

  [1]宾红华·浅谈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j],数学理论应用,2002.12:22-4

  [2]沈大庆·经济类高校数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成人教育,2008. 8

  [3]萧树铁. 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J],数学通报,2002,9:3-8

  [4]夏莉.创新教育观下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第21卷,300-301

  [5]朱德全.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1,6:37-39

  作者:

  孙激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