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蛋糕店》这本书是由十四个有关蛋糕的故事组成的,主人公安琪用自己的乐观与热情为他人制作了寓意不同的蛋糕。这些蛋糕不仅是可以果腹的食物,更是仪式的象征,不仅是来自于安琪蛋糕店的产品,更是安琪用爱和耐心烘焙出的作品,不仅是有关蛋糕的故事,更是种族纷争和民族主义的映射。十四个有关蛋糕的故事,是十四个有关大屠杀的产物,是十四个主人公乐观生活的产物,更是十四个体现作者主张的产物。
关键词:《幸福蛋糕店》;乐观;民族主义
最初翻开这本书,就仿佛翻开了另一个世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灵魂上的交流。所有的道理看似是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切之后的大彻大悟,其实是作者借由人物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张,感悟以及人生经历。作为读者的我们虽然无法重新经历这一切,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跟着情节的起伏去感受故事人物所经历的一切,来一次与作者的对话。
这本书的名字用中文译成《幸福蛋糕店》,原本的英文名字是Baking Cakes in Kigali,其中Kigali的意思是基加利,是卢旺达的首都,而提到卢旺达就不得不提1994年轰动世界的卢旺达大屠杀。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西族对图西族及胡西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共造成80至100万人死亡。本书的十四个关于蛋糕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接下来将分享几个笔者颇有感触的片段。
在开篇的第一个故事的第一句话作者如是写道:“几句脱口而出的,令人震惊到难以置信的话,外加几丝怒气,几股因突然取代燥热而显得更为刻骨的寒意----安琪手握着照片,仔细端详,原来兴奋激动的心情就像一盆炉火被一桶水浇熄似地,完全幻灭。”这是整部小说的第一句话,怒气,寒意,幻灭,如此这般的形容,为整个小说定下了基调,为后文描写后大屠杀时代人们的生活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大使夫人的银婚纪念日蛋糕,在安琪与大使夫人聊天的过程中,作者借安琪的嘴说出了自己的主张:“大使夫人,您一定是知道的,每当战争一结束,大把大把的钞票就会像雨一样从天而降,搞得所有外来者都迫不及待赶来分一杯羹呢。”的确,战后很多人都会想着发一笔横财。第一个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真的,‘改变这回事儿着实一点都不平静。”这句话为后文安琪的进步与改变埋下了伏笔,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害,但是作者却赋予故事中的某些人物乐观向上的态度,其实,这也是作者自己对于后战争时代的态度。
五千法郎蛋糕是安琪在演讲课上演讲并为此做的蛋糕。苏菲成立了女生创业研究社,想邀请一些相关人士给女孩们演讲,尤其是那些独立经营个人事业的女性,而精心制作蛋糕的安琪正是他们心中的不二人选。这是安琪的又一次蜕变,从卢旺达大屠杀的受害者慢慢恢复,并能够作为成功人士进行演讲,不得不说安琪的进步真不是一点点,而作为小说情节的建造者,作者的思想也在进步,因而才有安琪的进步。
安琪还为不幸的杂货店老板李奥卡蒂制作了婚礼蛋糕,安琪就像母亲一般,为了李奥卡蒂奔走忙碌,其他邻居也为这场婚礼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普洛斯波担当神父,巴斯克充当司机……世界各族人民,为了共同的快乐目标,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大家逐渐从战争的伤痛中走出来,安琪继续用爱和耐心制作蛋糕,就像书的结尾所写的那样“卢旺达凉爽的夜晚,歌声和笑声划破了基加利市的宁静,这对老夫老妻就这样并肩坐在一起喝着茶”。显然,这部小说是一个喜劇结尾。有人说,不要误读这本书表面的“幸福”,但是,在卢旺达凉爽的夜晚,歌声和笑声划破了基加利市的宁静,难道不幸福吗?老夫老妻并肩坐在一起喝茶,难道不幸福吗?
十四个蛋糕,十四个产品。这是作者自己构建出来的产品,从这一个个蛋糕的过度,转变,作者自己也在升华,也在自我提升。实际上,民族主义是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一个主题。种族冲突导致了卢旺达大屠杀,但是悲惨的经历并没有让人们忘记自己的民族,那种民族感是嵌入非洲人民体内的品质。安琪,一个制作蛋糕的师傅,一个失去了儿子女儿,独自抚养孙子孙女的女人,也有过悲伤,也有过沮丧,但是她能够乐观面对生活,一点一点的转变,这就是值得佩服的地方。反观今天,一个没有硝烟的时代,人们或许反倒没有乐观面对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向安娜学习,也就是要向作者学习。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要学着与过去和解。是的,过去已然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每个人都应该把握当下,坚强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安山.论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对卢旺达大屠杀的反思[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2:7-15+4.
[2]加莉帕金(著),王雅萍(译).幸福蛋糕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3]夏艳.20世纪非洲文学:殖民统治、种族主义与民族独立[J].世界文学评论,2010,02:177-17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