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虚妄人生的逃离

时间:2023/11/9 作者: 雨花·下半月 热度: 11064
宰艳红

  一、逃离庸常而不得

  故事的女主人公小六在一次外出旅游途中,乘坐的大巴失事,便趁此机会离家出走,而家里有爱他的丈夫,有未竟的事业,有年迈的母亲。故事由小六失踪后贺西南寻妻开始,在寻妻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仿佛也叩开了自己和周围人隐秘的人性之窗。

  小六从熟悉的大都市逃离,也许是厌倦了婚姻的庸常,事业的平凡,生活的繁复。当她从熟悉的环境逃离后,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小城。她窃喜自己终于可以自由了,熟悉的生活渐行渐远,可是新的生活仍在重构。在偏远的小城,她重新又拥有了新的身份——吴助理,还拥有了新的友情和爱情。

  在逃离中,小六也在反思。她开始在小城的广场上当卡通人,后又在蝼蚁超市做工。起初被人排挤当厕所保洁工,她在低劣、污秽的劳动中还能得到奇特的快意,一种无目的的满足感。可是同时也在反问自己,“是真的享受这份差事?品味到什么狗屁的超脱感了?还是喜欢其中的自罚与服役意味?这有点儿畸态吧,不正常了?”她开始反思生活,觉得父母与孩子、上级与下级、夫妻、人与某个角落,等,一切都是七巧板式的拼凑。可是在乌鹊的周围,却让她陷入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觉醒与追寻。比如在租户舒姨和籍工那里,她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的母亲,唤起她对亲情的认识和记忆,收获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以及看似活色生香的生活。

  因此,逃离庸常却又陷入庸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当小六在乌鹊丢掉所有名分重新开始,她也从底层的保洁工重新获得荣誉和名分——吴助理。当林子向她求婚时,小六拒绝了。她不想再陷入庸常的生活,对于日子的庸常,“我既满心尊敬又难以忍受……我要疼,我要飞,我要我是我。”因为她却觉得现在的自己跟她“内心里的自己”更是十万八千里。所以反观主人公小六的人生轨迹,她对人生庸常的逃离是不得的,没用的。

  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庸常的,如果远方能让我们逃离庸常,那也是暂时的。作者似乎试图在向读者再次声明这个话题。

  二、虚妄人生的精神逆奔

  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对于生活的虚妄,对于人类在现实生活当中精神状态的关注,作者产生了诗性般的沉思。何为精神逆奔,我的理解就是不顺应生活,而是逆反于平静的生活。作家鲁敏说她喜欢平静乃至平庸的生活。生活的时空越是单调,精神因子的活跃程度会越高。这一次在《奔月》中,她在平静流淌的生活中释放出了自己内心里的“逆反元素”,让这个女人摆脱了世俗与道德的原罪重力,飘尘出世,实现了对“本我”的一次逸奔。①

  正是因为我们当下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的存在,他们的人生是虚妄的,对于虚妄的人生,人究竟该如何面对?是逃离还是坦然面对?小说《奔月》试图在尝试书写这一人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作者甚至用了五年时间来书写这一沉重的话题,从而使小说富有多层解读的哲学意蕴。鲁敏说,五年对写作这个行当来说不长,对她个人来说却很长。新的长篇,曾有两个选题,她为此犹豫了一年多,还是选择了“非写不可,不写会死”的《奔月》。②

  作者在作品中叙述的是虚妄人生的群像。主人公小六的人生是虚妄的,于是她开始逃离,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开始脱离自我去寻找“本我”的存在。于是小六去与陌生人出轨,去陌生的乌鹊生活,虽然显得“无意义”且“不正当”,她才乐意为之,反复为之,来实现一种完全的“我”的感觉和感知。当她终于在乌鹊又重获身份的时候,她又选择了精神上的逆奔,她又回去了,回到了两年前失联的城市。她终于发现自己的不存在并没有让亲人们多么难过,反而让他们各得其所。她撞见丈夫贺西南单膝跪地向绿茵餐厅女大堂经理虔诚求婚的场景;她看到母亲在向邻人兴高采烈述说自己给母亲寄包裹的情形;她看到自己无端的被出轨对象张灯冠以“爱人”,与之对话,与之交融。这趟“逆奔”,让她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也启发读者的沉思,这也恰恰是作者写作本书的高明之处。

  舒姨与籍工的人生也是虚妄的。他们生活在儿子的阴影里,一方面认为出息的儿子在美国生活得很好,尤其是籍工,弥留之际还在期待着儿子的前途。可是,这个“小哥”又何尝不是一种失踪状态,他既没有什么学位,也不会拿到绿卡。但他说自己不能回来,真要回来了,父母也会恨他的。

  小六母亲的生活也是这样。她一直沉浸在虚妄的人生光圈里。婚礼前夕,新郎突然跑到北京出差,再未返回,但是她却一直不承认自己和女儿小六被抛弃。面对女儿小六的失踪,她也没有悲伤,认为小六的失踪和他父亲一样,只是一种病症,而且在小六失踪的两年后,她还自欺欺人地对邻居说,女儿小六去找她失踪的父亲了,他们相会了,给自己寄羊毛围巾和护膝来了。“她整个人散发出摄人心魄的幸福感。”母亲的人生态度及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成年成家的小六逃离家庭也是必然的。

  贺西南的人生也是虚妄的。小六失踪的一年多里,他千方百计去证明小六没死,可是当他希望家里有个女人,尽管他也不知道爱或不爱这个女人的时候,他却又千方百计地想证明小六已死。也许这样,他就能跨越自己的情感障碍再去走向婚姻。贺西南的行为是为了向现实妥协。

  还有被小六启蒙未婚先孕的聚香,结婚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某男买彩票中了500万,她就放弃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为了500万,她赌了一辈子,搭条身子,搭个孩子。书中写小六看到聚香的婚姻时陷入沉思:“她想到若干场曾经目睹过的婚礼,或也包括他和贺西南四年前的婚礼。多少对男女的庄重联姻啊,时月年日像大象的脚步那样,沉着缓慢,高深莫测,踩踏着餐食浆洗、生儿育女的琐碎,扬起人人都将领受的尘世之灰。”这些话语字字锥心地拷问着世人的婚姻,有多么世俗和功利。

  这是此岸到彼岸的虚妄。《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小说其实提示了人在体会到人生意义的虚妄及逃离后的反思:是自由吗?是重新开始吗?是庸常的重复吗?此岸是虚妄的,那么彼岸呢,就能够摆脱虚妄吗?小说的哲学意蕴便由此揭示。

  小说中其實一直都有审问自我存在的反思,因此,小六作为一个代号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在她身上都有着我们似曾相识的影子。在新书发布会上,李敬泽说,“无论如何,我是不会让主人公小六成为我的女友和妻子的。”我看完后,却觉得我也曾想着精神上的逃离,可是我知道不可能真正地逃离。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每一时代的小说都和自我之谜有关。一旦你创造出一种想象的存在,一个虚构人物,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面对一个问题:什么是自我?怎样才能把握自我?这是小说之作为小说的基本问题。”③endprint

  三、悬疑式的叙述结构和诗意的语言风格

  小说《奔月》注重精巧的构思。在一开始就抛出个谜团,小六失踪了,虽然出了车祸,她没有死,也没有给家人联系,没有任何线索。在悬疑式的结构中开始,吸引读者去慢慢揭开这个谜团。开始就说贺西南和张灯在四处寻找失踪的小六,小六到底怎么了?死了还是真正失踪了?正是这些悬疑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读着读着在虚构人物的身上,我们似乎在思考着自我之谜,又似乎有了答案。

  其次,结尾对公小六返回原籍的安排也颇有匠心和味道。小六先是在大巴车上失事失踪,跟曾经生活的南京和亲人失联,接下来便是她在异地乌鹊的生活描写,将她的逃离和精神上的逆奔描述得活色生香,有趣的是,作者还描述了主人公失联的两年时间里亲人们的生活及精神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让女小六两年后亲眼所见。这种精心安排的戏剧性场面颇能引人深思,将小说的主题:虚妄人生的逃离,人性的复杂丰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禁为作者精心的构思所赞叹。

  小说家不光要编好故事,而且还要有精致的语言。当代小说家汪曾祺说过:“语言是小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④《奔月》的语言也是精致的,富有诗意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如小六刚到异地乌鹊时,面对房主的审视,她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小六嘴角上翘,像个稻草人,由着籍工在她身上挂旧衣服、挂往事、挂老朋友,挂各种叮叮当当的旖旎片段。她不反感的,这似乎带给她一种抵挡,如孙悟空毫毛似的,凭空多出各样的身份来,倒不必费心再面对此刻的真身了。”

  小六初到乌鹊县,面对众人的询问,作者这样叙述,“是啊,总不能像树叶一样从天上掉下来呀,就算小六突破常规,变作了树叶,那他们还是要追问的。你来自哪颗树,槐呀还是柳呀?开过花结过果没?有没有过过蜘蛛网被虫子咬过洞?”这些语言表现了主人公刚逃离现实“自我”后的轻松和无所谓。

  小六在异地乌鹊县已经待了半年,这時的她开始安静地观察生活了。作者是这样叙述的。“暑热终于过去了,鹊岭上满山的树木开始意见不合,有的着黄,有的趋红,有的苦褐、有的仍是深绿,各自按照它们的理想去变换着。而这些不可描摹的颜色,经过秋阳的透视,再进入乌水的倒影,而水镜又因秋风的搅动而荡起圆圈,荡漾着,抵达小六的眼底——以前好像从来没有留意到这些细致的部分。”这些诗意的语言将小六的心里变化描写得细致入微,小六开始慢慢观察自然和生活,开始喜欢上自然的变换。

  当小六再次回到失踪的城市,她的精神是茫然又麻木的。作者的语言又极富哲学涵韵。“不知怎么的,小六突然感到后背上一阵灼热,好像有来自上方的、深邃而了然的凝视,那目光早已看惯这徒劳的人间小景。”“隔着马路吹拂到她的丝巾与外套,拍打着她的耳膜与鼻翼,带着钝钝的尘埃之味。她拍拍栏杆,栏杆拍遍无人会啊!”是啊,当小六寻找来路,已无人相会。

  这种诗性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的思考,也提示读者去审视自我之迷思。

  注释:

  ①https://www.douban.com/event/29513483/。

  ②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9/t20170930_16490937. htm。

  ③[捷克]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艺术的对话》,《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第22页。

  ④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页。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