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诗:《雪末》(弗罗斯特)
雪末
一只乌鸦
从铁杉树
摇落雪的碎末
在我头顶。
我的心境
一时改变
一天中的懊悔
有所挽回。
这是一首很简单的诗,但里面却包含了完整的“诗”的元素(信息)。好的短诗,往往有着精致的“雨滴”型的结构,“入口”小,“出口”很大。它们往往从一个细微的点进入,结束时呈现巨大的空间和余地;虽然短小,也有丰富的层次和对比一“黑”与“白”;“懊悔”与“平复”,这两组对比也有象征意味:“黑”对应“懊悔”,“白”对应“平复” (明亮);这首短诗虽然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写就的,但在我看来仿佛就是为我而写的,我和这首诗之间没有任何诸如时间和国别的“隔”;如果我们去回忆自己所度过的那些无数个一天,某一天,你可能遇到了一件灰暗的事情,这件事情让你懊恼、让你悔恨,但可能就在懊恼、悔恨之际,某件特别小的事情——某个陌生人的微笑、一朵鲜艳的花、爱人的拥抱等等——让你突然可以不那么懊恼和悔恨了,你灰暗的心情会变得明亮。我相信每个人都多少会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当你调动你这些生命资源去阅读这首诗时,你其实已经推开了这首诗的门,而这首诗也让你再次体验那样的生命时刻,这个时候一种“共情”的美学效果随即产生;所以,一首好诗首先打动你的也许不是它的“技术”层面,而是你体内的某种生命时刻被它触发,进而引起的一连串的美学反应;当然,如果我们对弗罗斯特的诗歌有更多的接触,我们可能会对这首诗做进一步的阅读。弗罗斯特在很多诗歌里都有很强的“死亡”意识,比如《雪夜林间歇马》(最后两句)、《进来》、《家葬》等等,我觉得这首诗歌里也有一种“死亡”意识。只要我们把一天延伸到一生,把那只摇落雪末的乌鸦想象成某种对弗罗斯特来说的“拯救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能读出这样的味道,这首诗就有了某种救赎的意义,至于它所救赎的“懊悔”究竟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我们再来看一首诗,这首诗又颠覆了我刚才说的那种结构一
我心里有什么倒塌了。
而它们在墙上,
那么柔弱,有—种不为人知的援救。
清寒之家,
庭院冷落。
谁也不知道我从这里汲取了什么
神奇的力量。
(杨键《陌生人家墙上的喇叭花》)
如果我把这首诗的作者名去掉,大家是不是觉得它也像弗罗斯特的诗风,又像特朗斯特罗姆的“笔迹”;他们都是“日常”的大师,他们是“经验”的诗人;诗歌取材都是基本的“生活”,有着中国“绝句”般的凝练和精致,这样的诗歌即使再过上一千年,也是鲜活的、跳跃的;大家看,这首诗,一开始就给我们制造来一个巨大的空间,或是疑问?“我心里有什么倒塌了”,读到这句我们会想究竟是什么倒塌了呢?而这一句是一个陈述句,是一个肯定的事实,说明这个东西在诗人内心倒塌已是一个完成了的事实。同时这个(已经倒塌的)东西也是强大的凝固的,否则诗人不会用“倒塌”这个词,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样的东西倒了,我们才会用“倒塌”这个词。有这个理解和想象,对后面的理解很重要;接下去我们会看到一个“稀疏平常”但甚为“惊人”的场景:“而它们在墙上/那么柔弱,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挽救。读到这里大家自然会想象到那些攀爬在墙上的牵牛花;这个时候两个“对比”力量也出现了,“倒塌”和“柔弱”;“柔弱”和“挽救”。但是,第一组对比的力量还不是很明显,我们要读到最后一句,“清寒之家,庭院冷落/谁也不知道我从这里汲取了什么神奇的力量。”才会更加突出“倒塌”和“柔弱”的力量对比,以及这两种力量在艺术上的转化,也就是柔弱可能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力量的可能正是柔弱的;至此,通过诗人的“运作”,这首诗有两股力量被相互转化,而诗人内心某种倒塌的“东西”也得到了牵牛花那种自我挽救的力量的救赎;当然,你可以说诗人得到了救赎,也可以说他依然没有,只是暂时的释然,或者诗人有了更大的一个觉醒:那个“倒塌”根本就不存在。大家看这首诗就很像一个“沙漏”的结构,人口和出口都很大,中间是小的具象场景。这同样是一首好诗。
通过这两首诗简单的讲析,我们会发现一首好诗,能够充分调动你的“感官功能”和“生命资源”去逼近那个叫做“诗”的东西。当我们能握住飞翔中的“诗”,我们的生命在某一刻会被置人一种“崭新”之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