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读书书架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读书 热度: 15050


  

  

  《加缪手记》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本书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最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通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谎言中的真实》

  作者:[秘鲁]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略萨在文中以朋友的身份对拉美一些著名作家的为人为文作了精辟中肯的评价,使读者了解到这些大家在平常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本书还选辑了略萨漫谈世界文学名著的八篇评论文章,从其中的真知灼见与独辟蹊径之处可看出他的文学倾向。“我的人生与文学道路”是篇自传性的随笔,作家在追忆青年时代以前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在找寻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

  《科雷马故事》

  作者:[俄]瓦尔拉姆-沙拉莫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沙拉莫夫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将在科雷马劳改营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写成一系列“科雷马故事”。这些故事以其巨大的艺术和道德力量,向读者呈现出一个陌生而又真实的世界,揭示了极端环境中各种人物的深层人性表现。

  《古尔德读本》

  作者:[加]格伦·古尔德/[加]提姆·佩吉(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

  《美术馆十讲》

  作者:唐克扬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为理解美术馆这一文化现象的入门读物,这本小书提出了十个与美术馆有关的话题:美术馆当下的中国语境,美术馆的历史与(建筑与功能的)类型,美术馆中的“看”与“行动”(活动),美术馆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有关美术馆的“体验”与“现象”,美术馆中的自然与人工,美术馆与文明的“记忆”,以及美术馆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

  《给莉莉的信》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

  “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一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

  《发现的乐趣》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收录了费曼一生中最能代表其科学观、价值观、教育观的13篇访谈和演讲文章。通过费曼自己的话语,我们得以聆听他的童年故事、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传奇经历、对诺奖的态度、对纳米技术和未来计算机的预言,还能够体会到“找到真爱、自由自我、做一个有趣的人”是怎样一种人生态度;而且,不止天才、不止有趣,在不羁的表象之下,费曼更是一位思想家,在他的叙述中,我们得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人文的愉悦、发现万物之理的乐趣。

  《游目记》

  作者:廖伟棠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廖伟棠不但是一位摄影师,同时也用他写诗的笔写下许多篇摄影评论随笔。或纵论摄影思潮现象,或细昧他喜爱的中外摄影家,率性行文,诗意盎然,具有一般摄影理论文章缺乏的温度与湿度。书中还穿插了廖伟棠近年创作的三组实验影像,与理论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体。

  《群氓之族》

  作者:[美]哈罗德·伊罗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我们一家人》

  作者:[美]谢尔盖·多甫拉托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粗看起来,人物经历平淡无奇,似乎极尽真实宛如纪传体家谱;细细琢磨,故事细节却荒诞不经。这恰是作者高明之处,“伪纪实主义”风格中形式的荒诞感,表达小说内容即苏联现实的荒诞性,恰到好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