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成人三味

时间:2023/11/9 作者: 前卫文学 热度: 16091
主如学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说自己十五岁时立志向学,到了三十岁时基本确立了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过了四十岁后,通过经历许多事情,才对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部队年轻战友们多数处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在这个时候来思考自身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件极其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有种“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味道。

  关于思维

  思维是人们以感知为基础,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所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这可能也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有位智慧的领导曾说,人可以快乐得像猪一样,但猪绝对不会快乐得像人一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这里所说的思维,更多的是指思维层次,或者说一个人的眼光和眼界。我们常说某某思维层次比较高,某某视野比较开阔、眼界比较宽,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得不承认,由于年龄、岗位、阅历等原因,人与人的思维层次千差万别。而反映一个人思维层次高下的外象表现,体现在这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深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等等。对在机关工作的战友们来说,更直接地反映我们思维层次水平的可能是在对文字材料的处理和把握上。比如一堆素材来了,或者同样完成一项调查研究,体现在最终出手的文稿上,一百个人也许会有一百种写法,但孰高孰低,高下自分。在这个问题上,绝不仅仅是身体和思想上勤劳与懒惰的区别,更多的是思维层次在起作用。但不否认,思想勤快对于提高思维层次是大有禆益的。

  思维决定高度。思维层次高了,认识问题就会整体、联系、辩证,就会跳出问题所在的那个小点,不会囿于细枝末节,而只思考关乎全局和未来的根本性问题。1972年毛主席会见尼克松,当尼克松谈到具体的国际问题时,毛泽东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只谈哲学问题。”连国际问题都不屑一顾,而只谈哲学这一人类文明的终极形式,毛泽东的思想境界要有多高?

  近日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季羡林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李光耀的《论中国与世界》,读后不禁为他们所具有的独到眼光和非凡思维所折服。早在2005年,李光耀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就提到,当时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崛起”这个说法有失妥帖,他说,“这个词语本身就是矛盾的,任何崛起都是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应该叫“和平复兴,或演进,或发展”。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命题。李光耀也早就指出,“30年前,也就是早在中国这块磁石开始把东南亚国家吸入它的轨道之前,美国就应该在东南亚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如果当时美国这么做了……所有东南亚国家就会依赖美国经济,而不是中国经济。”这也让我们明白,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可能就是这么来的。还有季羡林关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些论断,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做出的,现在来看,竟然非常合宜,有些还是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预言。没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思维力,他们怎么能够做到这点?

  可能我们永远成不了伟人和大师,也永远达不到伟人和大师的思维水平,但我们可以试着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站在更高的岩顶观察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原来自己那么小,世界那么大,何必困在眼前,许多有趣的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分享。

  关于修养

  修养,作为名词,是指一个人在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作为动词,是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谋求学识品德的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他们所崇尚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更加合乎规矩。元代刘埙在《隐居通议·琴谱序》中说,“续杏坛之音,鼓宣尼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有人结合历史和时代的要求,给修养概括了20个字的内容,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还有人给修养作了这样的表述,“一身浩然氣,二袖清白风,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当然还有更多的表述,它们都代表了所处时代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作为优秀品位与价值的外在体现,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她无时无刻不在绽放着一种理性之美,而这种美又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人性善的光芒。修养好的人,使人如沐春风,让人乐意接近。为什么有的人举手投足,甚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会给人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这就是个人修养的魅力所在。周恩来总理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年轻时即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而他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展现,堪称个人修养和大国形象展示的经典。那次会议上,周总理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外交部长的身份参加,他以庄重的仪表、潇洒的举止、从容的神态和善于协调的外交艺术,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华形象,赢得了赞誉和钦佩。

  从古至今,良好的个人修养可能是每个正常的人孜孜以求的。古代学者宗白华说:“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古希腊哲学家德溪克利特说:“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林语堂说:“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北师大教授于丹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可以不是豪门,但是要有门风与涵养。”修养之于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修养的提高是个永恒的课题,一个人的修养并不会因为年龄、身份、地位等的变化而自然地发生变化。做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谢,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即使没有平步青云,亦能幸福满满,光彩照人。

  关于习惯

  习惯,亦作习贯,从大的方面讲,指一个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从小的方面讲,指一个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和不易改变的惯常行为。这里谈的习惯,特指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

  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研究发现,人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只不过因为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罢了。所谓“习惯成自然”。

  习惯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习惯的力量又是巨大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之所以能由一名时刻处在淘汰边缘的孬兵蜕变成扬威沙场的兵王,就在于他有一种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毅力和习惯。其实,只要留意身边那些所谓优秀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中的部分人或许有超出常人的天赋、智商、魅力和工作热情,但大多数情况是,好的习惯成就了他们。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番话的意思是明显的,你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习惯,你就将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说到这里,我想刻意谈谈业余生活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有人喜欢出游,有人喜欢聚会,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搞一搞文体活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应该说,这些习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我觉得,只有那些积极、向上,提升人、涵养人的习惯才是我们应该刻意养成的好习惯。有人说,好习惯是存在人生银行里的一笔巨款,你会一生享用它给你带来的利息。这句话或许是对我们养成业余生活好习惯的最好鼓励。

  科学研究证明,人用21天就能建立一个习惯。对于我们来说,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马上行动起来,从建立哪怕一个细小的优秀习惯开始。这样,越来越多的优秀习惯将最终促成一个结果,那就是,让优秀成为我们的习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