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松树根

时间:2023/11/9 作者: 前卫文学 热度: 19201
窦礼建

  燕子山坐落在济南城东南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城郊,现在已经是东部城市的中心。因山势陡峭和封山育林等缘故,山体完好,树木葱郁。

  对于燕子山,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经常从山的周围路过,每次都仰视山上的丛林;陌生,是因为看了近三十年,却一次未曾攀登过。

  初夏的一个周末,应好友之邀,走出忙碌的办公室,沿着山沟,瞄准山尖,拄着拐棍,猫着腰,钻入了燕子山的树林。

  刚开始爬山时,大伙劲头很大,争先恐后往前跑。过了约半个小时,随着山势逐渐变陡,体力逐渐消耗,登山速度明显下降,每个人都大汗淋漓。偶遇一块突兀的青石,顺势而坐,喝水、喘气、吹牛。

  我的经验是爬山不能停下来长时间休息,越休息越累,越喝水越渴,越累越渴越不想继续爬。所以我只是稍停了一会儿,擦把汗,调整下呼吸,一个人慢慢前行。

  爬山的路很原始。本来没有路,是山上下来的雨水长年冲刷形成的一条弯弯曲曲的沟壑。爬山的人,为了节省气力,都顺着这条沟壑走。天长日久,便踩出了一条模模糊糊的羊肠小道。

  顺着这条道,九曲辗转,身手并用,两个小时的光景,爬到了半山腰。抬头望去,前面就是人们常说的长约十五六米、高约二十来米,鬼斧神工的“一线天”。

  穿过仅能侧身挪步而过的“一线天”,胸口还在“怦怦”乱跳,因为生怕上面落下石头砸着自己。仰头望去,右侧峭壁的石缝里,一棵百年苍松,亭亭如盖,像一把巨伞,直挺挺地插在岩石里,昂扬着苍翠的头颅,直刺蓝天红日,似在傲视世间万物。

  神仙,怎么活下来的?而且还活的这么奔放、热烈!嘴里嘟嘟囔囔的同时,双腿早已移动,小心翼翼地向突兀的松树靠近。

  站在离松树十多米的悬崖底下仰望,天空被青翠欲滴的华盖遮住,拳头般粗的松树根,从石缝中钻了出来,像一条大蟒蛇,贴着石壁蜿蜒曲折下行五六米,又一头扎进了另一条石缝中。

  我见过黄山的迎客松、摸过泰山的不老松,无论是走在城市的马路上,还是散步在农村的田园里,眼看手摸最多的当数各种树木,也和很多人一样,时常赞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松树的挺拔苍翠、槐树的沧桑浑厚、法桐的遮天蔽日,但却很少关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默默无闻的树根。但今天被震撼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苍茫、动感、顽强的松树根。

  我蹲下身子,一边用石头敲击石头来检验岩石的硬度,一边品味着松树根的品性。

  松树根生的无私。黄土般的肤色,没有三头六臂,没有金刚之身,全凭一颗坚强纯美的心,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生生不息地扎进岩石的缝隙中,汲取足够的营养,输送到树的躯干,滋润枝叶繁茂,哺育栋梁之材。

  松树根生的顽强。不畏严寒,不怕酷暑,一旦落地,就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扎根,纵身数十米,延伸大地面积数百米;不怕暴风骤雨,因为风雨再狂再大再急,也只能摧毁茎干;不畏野火焚烧,因为野火只能烧焦地表,却烧不掉梦想;一旦风暴和野火过后,漫山遍野依然奔涌着绿的波浪。

  松树根生的高尚。得不到太阳光的一丝温暖和灿烂,始终生活在黑暗潮湿甚至是坚如磐石的恶劣环境之中,从不埋怨、后悔,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不公,毅然决然地把身体扎向更深更黑更硬的岩石,夯实生的根基,筑牢防范千难万险的防线,牢牢支撑起片片绿荫,但从不会钻出地面,向人们诉说艰辛,炫耀功劳。

  我愿化为悬崖峭壁上那棵百年老松树的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