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學》“明德”原義

时间:2023/11/9 作者: 古典研究 热度: 14958
鄒曉東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大學》“明德”原義

  鄒曉東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本文是“《大學》‘明德’:境界還是起點”之續篇。作爲儒學原點,殷周之變與《周書》傳統均不支持“明德”作“天命之性”解。本文認爲,“《大學》‘明德’是‘人爲的最高境界’”。然而,這一結論還需得到《大學》文本分析的具體支持。對比《堯典》與《大學》開篇可知,《大學》以古之傳統的繼承者自居蓋非虛言。如此,則《尚書》(特別是《周書》)政治傳統與“敬德修德”、“明德”的人爲性,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地延續到了《大學》。鄭玄與孔穎達舊注基本支持“《大學》‘明德’是‘人爲的最高境界’”這一結論。经專門分析七處最有可能挑戰這一結論的《大學》文本,发现這些文本皆無回護“‘明德’是‘天命之性’”的意思。特別是與《中庸》相關段落的對比分析表明,《大學》不具備《中庸》那種微妙的“率性—起點”意識,文章結論進一步夯實。

  Author:Zou Xiaodongis lecturer at Advanced Institute of Confucian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Email:wanerniba@gmail.com

引子

王陽明和朱熹一脈相承地引《中庸》入《大學》,以《大學》“明德”即《中庸》之“性”。作爲先行者,朱熹《大學章句》對“明德”一詞的使用,表現出概念界定與生存意識不匹配的特徵。《大學章句》雖設定“明德”即“仁義禮智之性”,但隨後的“拘—蔽—昏”預設實際上卻淘空了“明德—性”的“仁義禮智”內涵。朱子因而可以大談“後天人爲”的決定性意義,“明德—性”亦由此喪失其“天生固有的生存起點”地位。從文本研究角度看,這種喪失或不匹配,反而體現了《大學》文本對朱子解釋活動的制約力。作爲後來人,王陽明則盡其訓詁之能事,力求以“率性之謂道”思維,通貫《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王陽明的《大學問》僅止於解釋三綱八目,《大學》後面的釋文幾乎一概被置若罔聞。

  拙文“《大學》‘明德’:境界還是起點”,在對朱、王《大學》解進行生存分析的基礎上,回歸殷周之變、追溯西周—孔子傳統,初步得出“‘明德’是‘人爲的最高境界’”這一結論。然而,這只是外圍的語境還原工作。欲進一步坐實這一結論,我們需要全面檢視《大學》相關文本。毋庸諱言,王陽明式“性—率性”解釋思路,是本文最大的競爭對手。策略上,我們將首先考察《大學》三綱八目與《堯典》開篇,此舉將大大拉近《大學》與《尚書》(特別是《周書》)傳統之距離,前述“外圍語境還原”遂更有資格成爲《大學》“明德”解之參照。進而,我們會簡要考察鄭玄、孔穎達相關舊注。孔穎達的疏解支持本文結論,但更早的鄭玄注釋則模棱兩可,然無論如何,舊注都無法代替直接的文本分析。本文三、四、五、六、七、八、九節,遂以王式“性—率性”解釋思路爲假想敵,專門考察最有可能危及這一結論的《大學》段落。特別地,我們會適時引入《中庸》相關片斷,通過比較來說明《大學》不具備《中庸》式“性—率性”意識(不管是用甚麼術語表達的)。

一、《大學》三綱八目與《堯典》開篇

我们回到《大學》開篇語,朱熹稱之爲“三綱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沒有專門界定這三條綱領,這意味著作者自認爲是在承襲傳統。傳世的《尚書·虞夏書·堯典》曾這樣稱頌帝堯: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大學》後文有:“《帝典》曰:‘克明峻德’”。研究者普遍認爲《大學》所謂的《帝典》即今之《堯典》(“峻德”即‘俊德’)(《尚書校釋譯論》第一冊,頁19-21)。准此,《大學》作者當讀過《堯典》(或接觸過相關文獻)。接下來在論及實現三綱領的“本末、先後”次序時,《大學》依次排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八個條目。略加分析便不難發現,《大學》八條目中的“修、齊、治、平”四條目,與《堯典》“俊德→九族→百姓→萬邦→黎民”的層層推廣邏輯十分相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似乎是對“俊德→九族→百姓→萬邦→黎民”的一種改寫。

  《大學》排列八條目時,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發語,這更使我們傾向於認爲《大學》八條目確實脫胎於《堯典》。我們來看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致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禮記正義》,頁2237)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指誰?作爲全稱名詞,它實際上指稱一個傳統。《堯典》中的帝堯,正可作爲這一傳統的光輝起點。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