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年马克思主义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7212
■宋思迪/西京学院允能书院

  马克思主义将其对世界的认知,概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发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根本作用,与剩余价值学说。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同时借助对各类理论创新实践,对人类命运、世界格局、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我党已凭借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能力,创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出发点的治国理政新理论。一方面,站在人性高度,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立足民族性,创建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现状概述

(一)时代背景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其终极目标与实践工具。通过在方法论层面,对该目标的坚守与对该工具的使用,产生了“两大发现”及其社会学理论。我国通过对其方法论与理论的研究,原创了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总体经济理论。在总体经济理论框架牵引下,通过扩增市场机制的功能特性,推进了我国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经济并轨。借助乡村复兴战略、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服务产业品质化发展战略,配套金融体制深化改革方案,全面实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系统性改革,产生了较好的改革成果。与此同时,在多元全球背景下危机丛生,通过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的各类应用程序,多元价值冲突弱化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认知,产生了“价值无根性”与“社会化人格发展滞后”的问题。高校大学生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几乎同时,受其影响较大。青年群体中出现的“佛系青年”现象,证实了上述问题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现状

1、价值无根性

  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生活于互联网时代,受到新媒体渠道的各类“声音”影响,形成了对多元价值的对比与分析。在这种价值冲突过程中,由于不同视角下,不同价值设置时的出发点存在差异,价值认知也发生了迁移。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大学生“朋友圈”中,持守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区别。一些认为利己主义路径的个性化发展至为关键。一些认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个人的物质追求,满足其享受人生的乐趣。尤其是“学生贷”现象的发生,进一步说明了基于人性与物性的均衡性价值理念发生了分离,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相对明显。由此也说明了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体观念之缺失,以及在主观观念项下的观念体系之紊乱。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属于一种“价值无根性”产生的后果。

  2、社会化人格不健全

  与价值无根性问题同时发生的是社会化人格不健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后者属于前者的伴随现象。具体而言,在社会流动性普遍扩增的情况下,个性的发展全面促进了个体化人格的发展。同时,现代教育中,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国家、社会、家庭、学生个体,普遍关注对“自我”的理解与保护,发展了学生的个体化人格。并且在塑造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个体的意愿作为核心发展要素。与之相比,基于社会公共道德的社会化人格培育却相对偏少。加上互联网上的“网红现象”、“暴富现象”等,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公共道德领域的社会化人格塑造,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化人格的塑造与向着健全方向发展。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分析

青年马克思主义化与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是我党一直十分重视的领域。结合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方面的现状看,青年马克思主义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在当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层意义可以称为“破”的意义,即通过对青年马克思主义主题的阐发与实践,关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价值无根性。另一层意义可以称为“立”的意义,即借助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传导,辅助大学生群体塑造自身的社会化人格,发展自身的社会化人格,逐渐将其导向健全的社会化人格方向。

(一)以破为径——解决价值无根性问题

在“破”的意义层面,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价值无根性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解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比如,当前可以将我国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能力”,与生产制造中的“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向高校学生解读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党对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视,以及我国政府通过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对各类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学生从社会现象的原理认知角度,更为客观、深刻的理解国家盛衰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可以借助经济学研究生成的数据,将美国“去工业化”后的经济实力下降,与中国实践“工业化转型”产生的“经济奇迹”加以比较。

  第二,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的阐释,使大学生理解资本导向下的社会体制与整个发展之所以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进而,在厘清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后,区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其基础上创建各项伟大理论的背景与新思维。这样,可以弱化高校大学生在认知表层认为“资本主义好”,以及对于“物欲”的强烈满足倾向。同时,通过深入剖析剩余价值学说与建立共产主义之间的关联,指出其中的根本在于“消灭阶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两大目标的宏伟性与有效性。进而,将其职业生涯与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导向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意识形态之中。尤其是通过对我国福利制度的剖析,可以加强这种传导效果,为学生建立一个价值中心,化解其价值无根性。

(二)以立为路——塑造健全社会化人格

从“立”的意义层面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主要以其社会化人格作为主导。比如,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通过塑造社会化人格,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更为理性的遵守城市文明中的各种文明秩序,精准定位自身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婚姻、工作、生活中的位置。从而建立起有利于个体化人格良性发展的亲情关系、爱情关系、友情关系、同志情谊等。深入一层,进入到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对生存问题与生活方式更新与改善等方面,均需要通过塑造社会化人格,使大学生群体与社会责任、公共知识分子责任等关联起来,构建起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交互关系”。

  由于塑造健全社会化人格相对复杂,需要举全国之力、配置各类资源,才能在根本上加以完成。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将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中预设的目标与其实践手段结合起来,进行一些创新性教育尝试。比如,我党在当前已经通过“化危为机”的基本思路,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论,通过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与理解,树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此时,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即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专题讲演的形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如不同危机的出现)、构建思维(如共产主义信仰,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等)等进行一些解读。然后,关联我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已经实践了的“一带一路”,以及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起的作用等,使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层面,理解其理论创建之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时,在微观现实层面,通过对其实践过程加以剖析,使学生更为逻辑清晰的明白“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落实层面的现实场景,克服网络虚拟场景对其社会化人格塑造产生的消极影响。另外,结合我国产业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等系统性改革方案,解析中国梦的目标之宏伟与实践之伟大,可以在较高理论水平与较深层次上,拔高学生认知视野,更加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党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产生的成果,为其社会化人格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

三、结语

总之,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实践,已经实证了我党基于马克思义的理论创建之功,与伟大改革产生的重大成就。因此,反观改革成果,有必要追溯源头,持续深入的对马克思主义展开多元研究,尤其应该将其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关联起来,培育与新时代实践目标相一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在多元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价值无根性与社会人格发展不健全的问题,为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建议在培育过程中,紧扣“破”与“立”两条路径,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使我国高校大学生远离虚无主义,塑造出健全的社会化人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