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绍兴鉴湖之父——马臻的价值与影响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8357

一、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因此,治水理念必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为主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走进新时代,水利精神也必须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指导全行业不断奋进的伟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水利精神表述语是:“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六个词,十二个字,作为新时代水利精神表述语,凝练质朴,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特点鲜明,寓意深刻,文化浓郁,品质凸现,是水利人的精神引领与精神坐标。

二、马臻生平

马臻(公元88~公元141),字叔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章和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88年7月4日)出生,马稜之子,后被过继给堂叔伯马毅。东汉水利专家,汉和帝(公元89~公元105在位)时最后一位会稽太守,历史治水名人。

  马臻在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时,出任会稽县太守一职。一到会稽县,马臻就开始详细考究当地农田水利的条件,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发动当地百姓,引导建设三百里镜湖(非宋以后的鉴湖)。湖周长358里,全堤长达127里,上可积蓄洪水,下可抗拒咸潮,旱时又能泄湖溉田,这使得山会平原中9000多顷良田可以旱涝保收。马臻建设鉴湖,导致豪门冢宅被淹没,豪门利益被侵犯,于是利益受损的豪门用溺死百姓的罪名,拿死去的人名列出清单,联名上报朝廷状控马臻。马臻因此含冤入狱,还被朝廷处以极刑。当地百姓闻此悲愤难平,于是将马臻的遗骸从洛阳迁回山阴,并把马臻的墓地建在鉴湖边上,立祠以祀。

三、马臻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价值

据历史记载,马臻是一个从小就勤奋读书、刻苦好学的人。马臻喜好游历世间,他的足迹遍布各地名山名川,某天,当他踏足四川都江堰时,目光仅仅是一扫而过,就被都江堰工程给迷住了,不禁驻足观察许久。沉醉于它的雄伟壮丽,倾倒于它的巨大效益,此情此景下,他不由追思起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的丰功伟绩,产生了以李冰为楷模的念头,并且树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叹道:“壮哉,大丈夫为官当如此!”从此以后,他就暗自许愿,此生要入朝为官,用自己的双手和能力造福百姓。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时,马臻出任会稽太守。因敬仰大禹治水的成就和李冰兴修水利的业绩,马臻亦要从事水利行业,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黎民百姓,立志成为和大禹、李冰一样的英雄。马臻通过自己得勤奋和才干实现了自己当朝为官的远大理想,实现自我精神满足。

(二)社会价值

马臻在会稽县当太守时,看到当地旱涝灾害严重,百姓无法耕种生活,无所依靠。为了兴修水利消除旱涝灾害,马臻对会稽地形地貌进行一番详细的勘察,然后了解到会稽一带,北面与沧海相邻,南面依傍群山,平原的地方大多都是沼泽地。每每群山之间山洪暴发或者沧海里面的潮水上涨,平原就变成了沼泽地;而到了干旱的时节,却又没有水可以灌溉农田。在这样有水就涝无水则旱的水环境下,百姓耕种无望,生计难以维持.面对这样的情况,马臻左思右想,最终决定兴修水利工程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消除旱涝灾害对农耕的破坏和影响,保障农田农业发展,最终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鉴湖工程竣工后,使整个平原避免遭受洪水的侵害,还可以利用自然气候之便灌溉农田。百姓不仅可以安全耕种,而且灌溉也更加方便。此后,曹娥江以西约9000顷土地,每年收成大增,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精神价值

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马臻通过自己详细的实地勘察和对民众的激励鼓舞,一呼百应。山会处的平原因为涨潮退潮变成了沼泽地,堆积的淤泥有几十米深,新筑的湖堤常常是筑起堤坝几天后又沉陷地下,面对这样的困难,马臻走访当地百姓,特别拜访一些老农,交流以往的生活耕种经验,谋求解决的方法,最后通过百姓的帮助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用松桩加强地基。他也总结吸取了历代治水的实践经验,独具匠心地在湖堤上设置了斗门、闸、堰、阴沟和水牌(水位尺),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鉴湖排灌体系——“水少则泄湖灌田,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施工时发现平原大多都是沼泽,堤坝难以坚固稳定的立起来。马臻通过访问当地老农以及自己的聪慧博识,不仅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在解决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的功能性,展现出他面对难题时不畏困难,虚心求教并认真思考的优良精神品质。尽管马臻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浩大的构筑鉴湖工程,在进行中还是遇到了困难。因为工程过于浩大,在过程中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持。面对这仅凭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是半途而废让工程就此作罢,还是孤注一掷,毕其功于一役?马臻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也没有选择退缩逃避,而是选择冒着杀身之祸,动用赋税和皇粮来支持鉴湖工程顺利进行。经研究,鉴湖是东汉时期最大的人工蓄水工程,成则造福百姓,败则粉身碎骨,生死之间,他选择大义。面对杀头和放弃,马臻凭借自己的大智慧和真才实干,选择倾尽全力,置之死地而后生。所幸的是,他成功了。

  正当马臻功成如释重负,百姓们沉浸在鉴湖工程筑成的喜悦中时,罪恶的黑手伸向了马臻太守。鉴湖工程建成后,一些原本一直处在安全位置的小土地、房屋和坟冢却被水淹没了,而那些大多都是被豪强长期霸占的地盘。自身利益受损,豪强们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觉得这都是马臻修湖筑堤的错,于是这笔仇恨便被算到了无辜的马臻头上。马臻动用赋税和皇粮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死罪,再加上豪强们添油加醋,罪名便被罗列成书:擅动国库银粮,破坏农田坟墓,淹溺百姓……诬陷马臻的状书很快就写好了,但是,因为豪强人数不多,于是豪强们把各家族谱上逝者的名字签在状书上。朝廷接到状书一看,竟有千人签名,于是不问事情缘由便直接下诏,把马臻撤职查办,命马臻火速赶往洛阳受审。马臻还未来得及为自申诉辩解,就被朝廷定为死罪,处以极刑,死状惨烈。虽然身死,但马臻不畏困难,大智大勇的事迹和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后世传颂。

四、马臻对后世的影响

(一)鉴湖工程对后世百姓生活的意义

马臻虽然蒙冤入狱并受极刑处死,但鉴湖的水利工程却蓬勃发展了近千年。南朝宋大明年(457—464年间),鉴湖边大大小小的村落星罗棋布,不少田地被开垦种植,百姓耕种不用担心旱涝灾害,此处已然成为一片繁荣之地。与其他筑湖工程一样,鉴湖其实也一直遭受着围垦占垦的威胁。尽管朝廷多次下达禁令,禁止占垦鉴湖,但是效果不大。到元代时,鉴湖便已经名存实亡,成为如今的绍兴平原。现在的绍兴平原上还有一些小湖,如百家湖、芝塘湖、鉴湖等,都是古鉴湖的遗址。但全部湖面加在一起,面积也已不到古鉴湖的十分之一了。即使鉴湖面积骤减,但是它对当时及后世百姓的旱涝调节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马臻精神是新时代水利精神在古代的体现,激励和鼓舞着世世代代的水利人

马臻精神是新时代水利精神在古代的体现,激励和鼓舞着世世代代的水利人。马臻身上不畏困难,舍小家为大家等诸多精神正是当今新时代水利精神“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在古代的映射。面对浩浩荡荡的鉴湖工程,马臻靠的不是一时脑热,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地考察,总结前人,制订科学、切实、可行的计划,为工程的行进效率提供保证;面对平原多沼泽难以施工的困境,他没有夸夸其谈,本着求实的态度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询问经验;对前人的经验,他也没有照搬照抄,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当地条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马臻的这些精神品质激励和鼓舞着世世代代的水利人。

  古有马臻鉴湖之筑,今有三峡大坝巍然耸立,水利行业的从业者不畏艰险,恪尽职守,勇于探索,尊重科学,不断创新治水理念,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正是水利人勇于奉献,敢于负责,实事求是的高尚品德,使当代水利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水利精神是水利人的精神引领与精神坐标。历史和现实通过治水实践告诉我们,水利精神不仅指导着水利整个行业的行为操守,更体现着全行业无私奉献、科学治水、追求真理的高尚价值取向。“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正是广大水利行业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也是水利行业不断开辟新征程,创造新业绩,开创美好未来不竭的精神力量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水利精神以其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对水利行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