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它的本质和内涵,准确理解其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等原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哲学源自于诧异,即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奥妙无穷的世界时,所产生的那种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和诧异感。如对世界的诧异: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世界上有什么?世界会不会变化,有没有规律?还有对人本身的诧异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诧异。哲学就是从这些诧异中产生的。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哲学的革命和超越,给予了哲学相对科学的理解和界定,提供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它,知晓它形成的规律;尊重它,充分了解其客观存在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和利用规律,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物质和意识,而且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也是要从实际出发。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实践出发去认识这个世界,真理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两者统一起来是现实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物质世界的一种主观印象。它所具有的创造性是能创造出现实世界所没有的理想世界,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我们按照目的、计划、方法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现代科学和哲学研究也都在关注意识状态改变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要深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应该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代表着一种必然性的力量,人们的行动如果违背这种力量就会受到处罚,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客观规律性误认为是命运,是上天的意志,把它看作一种限制性的力量,否则就会影响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有了对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有了正确的前提。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任何成绩的取得都必然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前提的。中国社会的改革也同样如此,中国社会的改革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同样是以尊重规律为前提的。规律虽然是一种必然性的力量,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承认客观规律性与认识和利用规律并不矛盾,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思维,人们以往获得的一切关于规律的认识都是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能把两者统一起来的基础也正是实践。
三、实践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即“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生活。生活就是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的基本需要,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些都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所以实践提供人的生存前提。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例如,我们办公需要一台高效能的笔记本,也就相当于一台高效能的生产工具,进一步说,生活需要不仅是由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且必须通过实践来满足,即实践创造并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人的主观目的主观愿望等形式表达出来的,但并不是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愿望,因为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它的根源是生产生活实践,而人的愿望是对这种需要的一种主观反映。这也提醒我们,我们的主观愿望和主观目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需要,否则不仅不能实现愿望,满足人们的需要,还会引导实践活动走向歧途。实践还会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面临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因而出台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走向全面小康,所以,相应的人口政策也就会发生变化,这足以说明人自身再生产的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都决定于生产实践状况。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是第一次的归宿,具有更大的能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势的、正确的主体选择便是实践的一种证明。当然,实践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还有科学文化实践,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样的发展空间。实践旨在改造物质和精神世界,全体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
四、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一系列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人类当下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华所在,让科学的理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把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责任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生于种花家,何其荣幸!”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保卫家园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实实践者。志存高远,始于足下。长路漫漫,莫畏艰难。坚定信念,化为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写的青春就要有大写的梦想,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我们要在责任与担当中勇敢地完成美丽的青春“蜕变”!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新思潮,科学理论等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钻研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会联系到个人、社会以及整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去分析世界种种事件,对事件有更正确和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建设中来,指引中国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