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中国家风文化的理论构建
(一)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在精神原则、理论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即社会主义家风文化,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亦即方克立先生所提出的“马学为魂”,其具体内涵为“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原则”。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在精神原则、理论立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家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中华文化侧重于向“内”的层面(道德哲学)提供智慧与启迪,而马克思主义则偏重于向“外”的层面(政治哲学)给中国人提供精神指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华文化这一主体不断实现中国化,并且解决着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中华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下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其内容更加符合当今时代人民的需求。故而,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之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相一致。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果失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极易在前进道路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流中立住阵脚,在鱼龙混杂的世界文化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保证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内核。因此,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在精神原则、理论立场上还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蕴含着“全面自由、公平平等、以人为本”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我们党和人民艰苦的探索与伟大的实践中对其实现了中国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将其内容具体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凝练,也是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它蕴含着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为其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在核心资源、问题意识上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亦即“中学为体”
在资源上,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先辈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也凝结着其对子女家庭教育的心得与经验,它是中华民族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修身立命、睦亲齐家、社会建构、国家治理”等方面内容。1、修身立命:立德、勉学、慎独、自强
古人云:齐家之道,修身为先。家庭由人组成,每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都是由其家庭成员不懈的努力、奋斗,以及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完善而形成。中华传统家风文化蕴藏着“立德、勉学、慎独、自强”这些古人培育子女修身立命必要的良好品质。立德以修身,传统儒家价值体系中的“三不朽”之说就是强调人生首先要“立德”然后才是“立功”“立言”;勉学以修身,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用“若能常保数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来告诫其子孙应刻苦勉学,端正品行,修身立命;自强以修身,儒家经典《孟子》中提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以此告诫其子弟做人做事贵在坚持,进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
2、睦亲齐家:孝悌、和睦、有爱、勤俭
家风产生于家庭。“齐家”作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中间环节,必不可少。中国古人特别重视齐家之道,他们依据“孝”“悌”原则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儒家向来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也是为家之本,始终教导人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古人在齐家之道中还传承着勤俭节约的优良精神。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告诫太子李治:“夫俭者,去奢从约之谓,丰国富民之本也”。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用:“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旨在告诫子孙要养成节俭的生活作风,切勿奢侈浪费。
3、社会构建:和谐、友善、谦恭、守信
走出家庭就是社会。正所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中华民族先辈们重视培育其子女形成“和谐、友善、谦恭、守信”这些有益于自身社会交往以及有利社会稳定的优良精神。比如众人熟知的清朝宰相张英的“六尺巷”的典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其子孙要以和为贵,与邻为善,与人为善;再如“曾子杀彘”的故事,即曾子身体力行,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说话算数。这些优良的精神都是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家治理:爱国、恤民、廉洁、敬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儒家一直将家国一体作为自己的基本信念,以此来实现“天下大同”。受宗法制影响,古代的家庭与宗族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力量,这也导致了历代的士人以及开明帝王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家风建设。所以在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中饱含着“爱国、恤民、廉洁、敬业”这些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的优秀内容。如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诗来告诫林家子孙要热爱祖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唐太宗在《帝范》中用“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民”提醒子孙应体恤爱民。柳玭在《戒子孙书》中告诫后人:“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洁己省事,而后可言家法……直不近祸,廉不沽名”以上这些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当然,在面对这些丰富的资源时,也要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唯有如此,当代中国家风文化的内容才更具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
(三)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在文化资源上注重对“他山之石”的积极借鉴即“西学为用”
“西学为用”就是将西方文化作为“他山之石”。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里几次绝处逢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化有着绵延数千年,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便是由于中国文化有着海纳百川,面向世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宽阔胸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文化思想不断涌入我国。进入现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深入推进,西方国家更是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现代化手段毫无遮拦的对我国公民进行文化意识灌输。随着这些文化输入,西方家庭文化观念也逐渐渗入到每一个中国家庭当中去,中国人民开始热衷于对中西方家庭文化观念对比研究,并学习西方的家庭文化观念。这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家庭良莠不分,一股脑地把西方的家庭文化观念拿过来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方克立先生提倡的“西学为用”是强调要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的基础上,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因此,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也应坚持对“他山之石”的辩证借鉴。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应积极主动将“自由、独立、民主、平等”等思想引入中国家庭。在西方家庭中,父母更重视培养子女“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使其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以此形成自我独立人格。西方国家民主、平等思想盛行。在大多西方家庭中,家庭成员互相平等,彼此尊重,每个人拥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而且家庭事务的处理也大多采取民主的方式。西方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都是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值得借鉴的重要资源。同时,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也要时时警惕并且自觉摒弃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在西方文化中,个体自由太过彰显,如果全盘接受,极易造成极端个人主义,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强调“绝对民主与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容易造成家庭秩序混乱,子女缺乏“长辈”意识,从而不服管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而且这些思想与中华传统不符,也与当前的中国国情不相适应。因此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既要学会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更要立足自己的文化主体,积极汲取他者之优良内容,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元素。真正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也是“西学为用”的关键。
二、当代中国家风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营造恭谦礼让氛围,评选文明家庭,弘扬先进事迹,让当代优秀家风“火”起来
第一,开展评选文明家庭活动。按照中央文明委发布的《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以妇联评选的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为基础,联合相关部门,畅通投票渠道,在全社会评选文明家庭。通过评比与公示。使大量优秀的家庭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通过“全国文明家庭”的评选,使得这些优秀家庭在全国普通家庭中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与价值导向。第二,在全社会弘扬先进事迹。当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时效快、传播广、影响大的特点将一些普通老百姓身边优秀家庭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让它们起到模范引导作用,促使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比如创作一些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家风文化的优秀电视剧,电影等。
(二)家庭加强优秀家风教育,家长带头讲述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多参与亲自互动,实现言传身教
其一,讲述家庭故事,传播优秀家风。每一个家庭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包含着长辈们艰苦奋斗的努力,勤俭节约的持家,勤奋坚韧的求学,一腔热血的爱国这些丰富的内容。它是教育子女们良好、生动的教材。给子女们讲述这些故事,能够让长辈们的优秀品质对他们形成影响,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这些优秀的内容被他们认可接受,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参与亲子互动,加强交流沟通。亲子的互动与交流可以拉进父母与子女的距离,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想法,子女也可以深切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家庭的交流与互动当中,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与引导,每当发现他们的一些不好的想法时,可以第一时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其三,做到言传身教,实现潜移默化。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当代中国家风文化的构建,需要每一位家长身体力行,用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引导。及时纠正其子女所犯的原则性错误,同时鼓励他们的正能量行为。这样,才能对子女的三观形成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