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认为: 任何事件都是客观的,但对事件的体验却是主观的,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客观的事件。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积极品质,提倡用赞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关注人正能量的一面,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情感体验,使人专注于有意义的事并从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思考,强调人们自我心理的调适,对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其完善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立德。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心为立身处世之本,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阐述“仁,人之安宅也”。仁爱之心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心存仁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接物。大学生活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性生活,心存仁爱,与人为善,这不仅有利于大家在人际交往中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促进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当然,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困顿时,儒家讲求要“知足常乐”,强调人自我的心理调适。颜回是非常受孔子喜爱的弟子,他的“知足常乐”最为后人所称道,粗茶淡饭在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清贫的生活,但颜回却可以自得其乐。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并不是提倡一种安于现状的消极情绪,而是希望能从中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要过分纠结于现状,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去看,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体验,这也是人品德修养的过程。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还要求大家懂得“忠恕”之道。“忠恕”强调人应该具有包容体谅之心,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这是一种宽宏大度、推己及人的仁爱情怀。大学生处于年轻气盛的人生阶段,遇事更容易意气用事,导致矛盾升级,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儒家的“忠恕”之道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理调适的途径。学会宽容,学会谅解,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心态要求人能时刻自我反省,“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只有不断自省才能做到慎独,从而通过自我道德自觉性的提高来达到修身的目的。立功。儒家文化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思想倡导积极有为的入世哲学,强调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志向,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儒家思想既关注高远人生理想的实现,又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意志的磨炼,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塑造刚健有为的健康人格,正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反映。
立言。在做学问上,儒家文化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要以中正平和的心态正视自己,这样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并走得长远,形成自己的理论学说,并通过著书立说来达到人生的不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儒家文化强调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同时将自己学习所感所得分享给他人,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勤奋好学与懂得分享的求学之道能使人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道家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讲求人心性的纯正平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而为。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思想主张满足了许多人自由豁达的心理需求,能率性而为,也是一种释放天性的积极心理体验。但“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任何约束的肆意妄为。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至高的心性像水的品性一样,做到至柔却有着包容天下万物的胸襟和气度。“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因为不刻意相争,天下才没有能与它相抗衡的事物。因此,提倡“顺其自然”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心理状态。对这种积极有为的具体阐释,《道德经》中借水的品性来喻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至善之人像水一样:居处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谦卑守下,能学到更多;兼收并蓄,心胸博大而深沉;待人真诚有爱,不论亲疏;重信守诺;政务善于调治;事情善于发挥优势去做;行动善于把握时机。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所提倡的这种谦恭与退让,是更深层次的积极。人具备了这些品质,就更接近道家所讲的“道”,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而又平和的心理状态,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相融合的途径
(一)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品德教育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品德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与传统品德教育相结合。要系统地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与当下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精神文化和心理健康层面获得真正的提升。例如,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具有中国独特背景的现象。独生子女大都是家庭的核心,从小备受关注和宠爱,以自我为中心是他们身上比较明显的特点。而校园生活又是一种群体生活,大家共享生活空间,相互之间需要适应,彼此之间需要多一些理解,长期以来作为家庭焦点的独生子女在校园生活中很难迅速进行身份的转换。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独生子女对群体生活的不适应,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当这种境况出现时,每个人都觉得很无辜,因为之前的生活习惯一直是这样,长期以来没有人指出他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矛盾和摩擦又会使他们感到迷惑、焦虑、情绪不稳定,这时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保持身心和谐的宝贵思想,如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儒家的中庸之道讲求做人做事要保持中正平和,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这样以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才能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状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忠恕之道亦是如此,讲求人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之心,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由此可以看出,传统道德教育中充满了对为人处世的理性思考与温柔敦厚的处世哲学,对积极心理状态的维持以及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解读经典名著
以《红楼梦》为例,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描绘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涉及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等各方面的情感交流,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人性的洞悉,对其中人物心理和人际情感关系的解读,可以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活教材。通过作品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取向,增强思辨能力,激发其积极心理品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人缘比较好的人物,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高情商的人际沟通技巧。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她待人宽厚温和,听到刻薄的话不过分计较,常常以大姐姐的姿态为别人想办法解决难题。她遇事不慌,有自己的主意,能明是非辨曲直,与她相处,会让人觉得踏实而舒服。一种积极平和的心理状态和处世方式在薛宝钗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保持心态平和、积极乐观处世的重要性。
在《红楼梦》中,黛玉与紫鹃名为主仆,但她们之间却心意相通,超越了主仆关系而成为真诚相待的朋友,彼此为对方着想,惺惺相惜。这种与人相处的真诚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应该具备的要素。具备了这种心理品质,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三)组织传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国学经典是古人生生不息传递下来的人生智慧,如陈年老酒,历久而弥新。中华传统美德需要通过国学经典的推广而得以继承和弘扬,通过诵读活动使大家关注经典、阅读经典,在感悟中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从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世界中反观自己的人生,不断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为自己做人做事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二十一世纪是多元的社会,人文教化与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渗透着仁义礼智信的国学经典教育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融合,是最好的道德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对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