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道德哲学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710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了“道德”范畴的内涵,他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一种人的内心的善恶准则,而是借由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下通过社会所最终呈现的状态展示出来的。之所以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是由每一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并反过来体现了该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道德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马克思的道德哲学观念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的道德哲学,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我们对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会有更深的思考与理解。

一、生产力与道德哲学

(一)道德是精神生产力

马克思对道德哲学的论述中运用了一个重要概念——精神生产力。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生产力做出了说明,介绍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此外,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也反复提及精神生产力,并且与道德相联系起来。他指出:“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无论生产力怎样变化发展,道德始终是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的,道德属于精神生产力的一种,换句话说,道德并不应该被排除在生产力之外。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直接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物质因素才叫作生产力,例如科学知识、文化、客观物质条件等,它们代表着独立的生产力。而道德作为一种精神,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道德与生产力之间并无关联。但是,人们普遍忽略了道德或者说精神生产力对独立存在的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影响。道德可以通过刺激物质生产力,使得物质生产力自身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最后体现在生产力的变化上,它属于一种隐性的、肉眼观察不到的,但可以通过最后的结果感受到的必不可少的控制因素,而且可以使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同样,在道德发挥作用时必然也会受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水平的制约,道德的力量只能通过依附物质条件显现出来。其次,并不是说所有的道德都可以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些道德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道德并不能称之为精神生产力,因此要把握道德的“度”。最后,对道德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道德的作用凌驾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上,道德不等同于现实的生产力,而是从生产力中抽象出来的精神的一种。对道德哲学的解读也是在遵从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的,意在阐释作为精神力量的道德对物质的促进作用,也能更清晰地梳理出道德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渗透作用,二者是相互交织、互不可缺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处于统一体中。”道德始终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这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所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哲学。

(二)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是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从早期氏族社会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有意识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并在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就是在将自身需求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德则是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产生的、与之相匹配的、约束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妨碍其他人利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简而言之,道德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人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一种,所以道德产生的基础一定是生产力。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性质本质上都是由该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也因此,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都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表现出来的是历史和客观物质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而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整个社会形态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基本原因。生产力得到发展,道德也必定进步,二者互为因果,属于客观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习性不同,其道德要求、道德准则、道德表现也是不同的,换而言之,在生活习惯相同的环境中长期从事某种相同的科学技术活动或生产劳动的人们的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近的。生活环境即该历史时期具备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产资料水平,是该时代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每一时代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程度都是根基于该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到何种水平,道德水平自然随之发展到与之相近的程度。对此,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但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新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前期进行量的积累后产生量变的结果,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新道德的产生是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的过程。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为新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适应资本主义的新道德并未出现,可以看出,新道德不会超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反过来,正是因为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进展,旧的道德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这就要求此时必须形成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与之相适应。综上所述,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基础出发,在历史观领域以人类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为考察角度,剖析道德与生产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了道德形成的基础与条件。社会道德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对应的,道德的进步最终必然归因于生产力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得到合理的阐述,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即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生产关系与道德哲学

(一)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道德关系

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在马克思看来,新旧交替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这一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当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被淘汰,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时,预示着生产力以及物质生活资料也已经发展变化了,那么,新的道德的产生便是必然的趋势了。同样的,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腐朽败落,或多或少地都会阻碍新的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在新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阻碍的力量多么巨大,最终都无法阻挡新事物的确立。马克思认为“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应”。于是,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基础奠定了社会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时,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就孕育着符合该社会继续存在的新的道德。新的道德的内容和准则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慢慢做出调整、改变,但是,只要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道德调整的内容也都是在这个体系下去改变的,不会出现超越社会经济结构的道德,因为道德的产生必然是依附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所以,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社会道德准则的变化,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性。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孕育不同的社会道德体系,反过来,不同的道德体系必然有自己对应的唯一的经济体系,马克思的道德哲学认为道德的产生、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定是符合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代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状的,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他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提炼出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变化,将人类的道德本质、人的道德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揭示出来了。

(二)生产关系决定社会道德的内容和行为准则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还有产品的分配形式构成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属阶级不同,社会的属性就不同,同样,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亦不相同,对社会道德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简而言之,生产关系的改变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归属阶级不同,对社会道德内容的要求也不一样,即社会道德的内容是从属于掌握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决定的。对处于社会活动中的人所结成的生产关系体系而言,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下,经济关系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但最终也不离开生产力这个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以说,生产力决定道德形成,生产关系决定社会道德的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的各个社会形态、社会经济结构中,对社会经济关系最典型的划分方式是从经济利益关系的阶级性和非阶级性进行的。除了最初的氏族社会是属于非阶级性的,之后便都是具有阶级性的阶级社会。尽管每一时代的社会物质基础不同,但是自始至终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志下的,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必然是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的。虽然统治阶级的意志对本社会的道德行为做出了规范和要求,但是道德内涵并非完全由统治者掌控。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以每一时代的物质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基本要素决定的。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阶级的道德体系准则与规范的内容甚至是适用范围,都受到生产关系中人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个体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得到保障,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实现了和谐发展,与之对应的新的道德也一定是符合所有人对生活、对自由的追求的,这种道德要求在实质上才是真正地使人自觉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成长起来”。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实际上就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此前固有的道德理论进行批判,从而体现自身思想的创新性、科学性、进步性。

三、道德的本质与实现

(一)道德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不同于其他传统的道德概念。他从社会历史领域出发对道德进行解读,所以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最大的创新在于其具有历史性的。第一,各个历史时期的道德都是受具体的历史条件制约形成的符合当时实际的道德,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道德。第二,道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历史文明演进而变化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的道德哲学,适应任何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哲学角度来看,每个阶级治理社会的同时,均会弘扬其道德是超越阶级存在的,这种道德并非道德,而是“伪道德”。马克思提出的道德哲学始终是从社会历史存在的现实出发来分析的,不存在脱离实际空谈精神理念的道德,他认为“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处于统一体中。”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恰好体现了这一点,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出发认识道德哲学,人只有立足实际进行实践活动得到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去反思认识内容、加工成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经验,道德就是理论经验的一种,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的这个过程看待道德的发展变化,人类自身就会一直保持活力与创新,社会也会保持不断发展前进。

(二)道德的实现:共产主义道德

氏族社会下的公有制离不开氏族社会的经济结构的支撑,是与其相对应的,这决定着该时期的道德性质是最早的“集体”道德,维护氏族的集体利益和各成员的血缘关系便成为氏族社会下的道德观念的基本内容。不难发现,社会经济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在氏族社会所形成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成为道德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自封建时期开始,随着封建君主制的渐次发展,生产资料便不再是公有制形式了,它从公有制形式逐步转变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此时的社会道德内容是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为封建私有制服务的,是由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到资本主义统治时期,资产阶级私有制确立,一些看似符合人的自然原始的要求,诸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道德观念被统治者大肆宣扬,并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道德体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服务。实际上,人就是在这种被统治阶级先入为主的印象中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沦为了工具,人成了单向度发展的人,失去了自己本心应该坚守的道德、应该具有的信仰,成为物的附属物。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私有制的统治基础,道德沦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上述道德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道德,因为这种鼓吹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体现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欺骗,那么,如何摆脱这种欺诈性,实现真正的道德,马克思对此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道德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历经了前几个时代的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经济关系和自然关系等都不再是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大肆侵犯另一方的权益,人与人的关系是绝对平等的,人自身的追求也不再是为了社会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自由成为“机器”,是想做什么就发展什么的自由,所以此时的道德观念道德内容才可能成为真正的道德,才能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利益一致,在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下,形成真正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