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旅游文化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旅游诗词教学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647


  旅游学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表现了旅游文化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学新的六要素中“学”的需求,我们应着力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旅游文化》课程恰好能起到这一个作用。《旅游文化》课程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紧随时代步伐,对旅游业产生全新的认知。

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旅游诗词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创作年代距今久远,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与今人大相径庭。学生很难单靠课堂教学的时间就能了解到作者通过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意象所代表的涵义等,从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而言,大多数老师不注重诗词教学的趣味性,例如语言表达的幽默感,教学设备传统单一。诗词学习难度相对现代文较大,学生运用诗词的能力稍弱,老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关注学生畏难问题,不注意运用鼓励教学法,以上原因难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赏析技巧的传授

诗歌赏析技巧的把握是学生做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学会的一种能力,否则根本无从下手。但现实状况是大多数学生甚至根本不了解诗歌鉴赏技巧的内容包括哪些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教师平时很少给学生深入去讲解鉴赏技巧的意思,例如比拟、比喻、拟人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向同伴探讨。另外,学生做题时不关注或者认为作者生平并不重要,因此很容易由于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做题时失分。

(三)学生诗词储备不足

学生诗词的储备的主要来源主要靠课上所学与课下积累。学生缺乏诗词储备从学生自身来说原因主要是课堂上诗词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仅仅通过书本,教师讲解的方式获得的诗词储备难免不足,加之平日由于课业负担较重或因缺乏对古诗词自学探究的兴趣,课下不愿意花时间在诗词积累方面做功课。从课程设置上而言,诗词鉴赏只是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或者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与学生有交集,因而学生容易忽视诗词的课下积累。

二、《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策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尤其对于诗歌鉴赏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实是难度较大且非常枯燥的。很多学者对于如何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的问题做过探讨,例如尉红斌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提到可以从多媒体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的兴趣,这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个人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亲临名胜古迹感受诗人的情怀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书本上学过再多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把它变成自己的财富。例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第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我们虽然可以从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到洞庭湖的广阔——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雾茫茫,波涛汹涌甚至可以撼动整个岳阳城。但仅从文字和图片或者视频上给学生再强烈的感受都不及利用秋游或者春游的机会带学生们亲自去感受洞庭湖的辽阔,亲自去感受“气蒸云梦泽”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只有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学生们才会真正理解作者当年观湖时“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心境。作者借广阔的洞庭湖来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张丞相向朝廷引荐自己的请求。只有当理论知识被实践检验过,才会留给学生以清晰的认知,对诗词中所包含的例如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知识在脑中形成长时记忆。

  2、巧妙利用非正式组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周三多在《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中表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正式组织要巧妙利用非正式组织为其服务。班级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老师要设法在班级中设立“古诗学习小组”,学生固定周期在课上汇报自己小组的自学研究情况。每个周期可以根据诗歌题材设置不同的主题,例如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羁旅思乡诗(天净沙·秋思)……通过自己学习研究和团队协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老师的表扬和队员们的认可能大大加深学生们的团队荣誉感,进而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注重赏析技巧教学

1、传授区分艺术手法

  不论是何种题材的古诗词,只要涉及到“赏析”,“鉴赏”等字眼,就一定逃不过艺术手法。而古诗词鉴赏题中,艺术手法不仅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重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为艺术手法概念复杂。很多诗歌鉴赏所用的专有名词概念模糊,学生很容易被绕进去,对此,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简答题或填空题的练习机会,如图1(朱易晟月在《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中对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中所进行的归纳)所显示的一般,教师平时以随堂测验的形式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的方式,使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在学生脑中形成固定的映象,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时能分清几级标题,分别包含什么。至少在遇到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

  

  图1

  2、重视作者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若想要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包括所有的文学作品,不止是古诗词。例如徐志摩创作的《再别康桥》,林徽因创作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杨绛主创的《我们仨》以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等。)知人论世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周诗高在《“知人论世”勿滥用》中提过知人论世是鉴赏文学作品中最常用也是很多一线语文老师所青睐的方法。众所周知,诗圣杜甫一生历经坎坷,诗风大都沉郁顿挫。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就是最经典的例子。诗人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词语,给了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境况极其窘迫。如果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等词语的情感出处。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知人论世是做诗歌赏析题的入门技巧,但万事都有例外,如果一味用“沉郁顿挫”去“筐”杜甫的诗歌风格,则有可能会有所偏颇。例如杜甫的另外一首非常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完全不能用“沉郁顿挫”来形容了。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3年,当时唐军收复了洛阳,郑州,开封等失地。作者欣喜若狂,在诗歌中所用词语直抒胸臆,例如“喜欲狂”,“须纵酒”和“好还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教师在传授诗歌赏析技巧之时,要注意告诉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是不可以拿来就用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更加的稳妥地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在做题时才不至于有所偏颇。

(三)注重学生诗词积累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诗词教学,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教师平时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旅游诗词(例如建立学习小组来个每周汇报)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在自身基础知识积累得较多的情况下,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中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才能“下笔如有神”。例如杨柳、长亭一般表示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月亮一般表示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要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记,通过诗句中的意象就能基本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多多积累诗歌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音律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更加容易把握。

三、结语

本文基于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中职和高职的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要正视教师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旅游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赏析技巧的传授以及学生诗词储备不足等问题,在未来我们应针对这些问题集中地作出相应的对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