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很早就受到了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其中,许多语言学者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非宾格动词进行了分析。宋国明(1997)在“管辖约束理论”的指导下对名词移位现象进行了分析,无授格动词结构中名词移位现象得以解释。杨素英(1999)通过对非宾格动词句法结构分析,认为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可以出现在宾语的位置,即内论元。徐杰(1999,2001)认为“领主属宾句”和“带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均满足“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要求。韩景泉(2000)运用“格理论”对“领有名词提升”现象进行分析,为我们研究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何元建(2011)把动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杨大然(2011)在生成语法的指导下,总结归纳了非宾格动词的句法结构以及语义特征,并对比分析了英汉非宾格动词句法结构的异同。
本文将在生成语法框架下,通过对题元理论、一元动词的概念阐述,尝试对领主属宾句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二、题元理论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Jeffrey S.Gruber最早提出了题元理论,这为题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把主目语承担的角色称为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或题元(theme)。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把题元理论与句法学研究用到了他的管辖约束理论中。把“题元”理论与句法学研究结合起来,丰富了转换生成语法中句法学相关的研究理论,产生了原则参数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题元准则和投射原则。(一)题元关系
在生成语法中,题元关系(thematic relation)反映的是动词与主目语之间的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它表示动词所涉及的主体与客体的动作状态,动作发生的场景,以及动作的方向、媒介、起点、终点等等。例2:
a.小船漂着。 漂着小船。
b.那儿发生了车祸。 车祸发生了。
c.副作用产生了。 产生了副作用。 使副作用产生了。
d.雪融化了。 太阳把雪融化了。
e.房子塌了。 房子自己塌了。
(二)题元角色
题元角色是句法概念,所谓句法就是词法,句法结构就是以动词或其他谓词为中心的结构。因此,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被定义为一个动词能与几个名词短语搭配,并指派给名词短语什么角色,从而构成题元结构(thematic structure)。常见的题元角色有七个:施事(Agent/Actor)、述题(Theme)、感受者(Experience)、受益者(Benefactive/Beneficiary)、目标(Goal)、来源(Source)、方位(Location)等(温宾利,2002)。例1: a.小王打开了窗户。施事 述题b.Tomgavethe booktoJohn.施事 述题目标/受益者
(三)题元准则
题元准则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产生合乎语法、语义的句子。它要求句中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分配出去,同时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承担一个题元角色。即:a.每个主目语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b.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配给一个主目语。三、一元动词
只带一个主目语的叫作一元动词,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及物动词。根据句法结构差异,一元动词又被分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一)非宾格动词
在20世纪70年代,Perlumutter最早提出了“非宾格假说”,他认为非宾格动词不带宾语,只有一个题元成分(郑丽娜,2015)。非宾格动词的题元成分为内论元,充当受事的题元角色,其句子的深层结构为“V+NP”。换句话说,非宾格动词的宾语来源于主语。那么非宾格动词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如何判定一个动词是非宾格动词呢?见例2。曾立英(2009)曾经提出三条判断非宾格动词的标准:
①看该动词能否进行“NP1+V+NP2”与“NP2+V”的句式转换;
②看该动词能否出现在使役句,即“使+NP+V”的句式结构中;
③看该动词能否运用在“NP+自己+V”的句式结构中。
然而,从上述的五个例子中,我们发现,非宾格动词还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可以实现“V+NP”和“NP+V”的句式转换;
②“这儿、那儿”等代词可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即该动词可以用在“代词(处所)+V+NP”的句式中。
典型的非宾格动词有:来、沉、跑、到、死、逃、走、站、起、断、长、塌、烂、响、坐、碎、漂、变、发、降、下、呈现、产生、消失、存在、停止、发生、出现。
(二)非作格动词
根据题元理论,只有一个外论元的不及物动词称为“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非作格动词不可带宾语,只涉及一个名词短语且位于主语位置,充当施事的题元角色。非作格动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相同,均为“NP+V”,并且“这儿、那儿”之类的代词也不能出现在主语位置。典型的非作格动词有:哭、醒、瞎、病、喊、聋、哑、起、疯、傻、走、跳、爬、工作、生气、结婚、绝交、和解、感冒等等。例3:a.小王病了。
b.*病了小王。
c.*那儿病了小王。
四、领主属宾句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分析
领主属宾句是指句中主语和宾语具有稳定的“领有—隶属”关系,句子中主语是“领有”的一方,宾语是“隶属”的一方(李浩杰,2006)。典型的领主属宾句有:例4:a.小王掉了许多头发。
b.小芳死了一只狗。
c.张三倒了几间房。
徐杰(1999,2001)对“非宾格动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假说,即领有名词从深层结构中的宾语位置提升前移至表层结构中的主语位置。他认为“领主属宾句”满足“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要求。我们以例4中“小王掉了许多头发”为例。
a.小王掉了许多头发。
a1.掉了小王的许多头发。
我们观察a和a1这两个句子可以发现,名词“许多头发”与动词“掉”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同时“小王”与“许多头发”之间又有明显的领属关系,即“小王的许多头发”。根据上面“非宾格假说”我们可以知道,非宾格动词“掉”所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不同。a是该句子的表层结构,a1是该句子的深层结构。根据题元理论与格理论,当一个句子中动词带有外论元时,此动词能指派宾格。因而,需要a1这个深层结构通过名词移位实现a这个表层结构。a1中名词移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小王的许多头发”整体移位到动词之前,变成“小王的许多头发掉了”。
例5:小王的许多头发掉了。
其树形图如图1。

图1


图2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领主属宾句中“领有名词移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两个名词之间需要有严格的“领有—隶属”关系,即NP1与NP2可以改写成“NP1+的+NP2”的格式。在移位过程中,NP2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NP1前移到动词V之前。根据生成语法中的“管辖约束理论”,在树形图中,移位就是从低层向高层移动,也就是从右向左移动。上述例子中例4-a和例5的移位符合要求,在例4-a中,“小王”处于树形图的左边高层位置,可以约束右边低层位置的“许多头发”。同样,例5中“小王的许多头发”在树形图中位于左边最高层位置,符合要求。其次,例4-a1是“小王掉了许多头发”的深层结构,在深层结构中句子无主语,其结构为“V+NP1+的+NP2”。
五、结语
生成语法为研究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在题元理论、格理论的指导下,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解释领主属宾句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但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例4-a和例5中的名词移位在其他语言中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例4在进行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化时“的”字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在将来的学习中会对此类问题一一探索,不断完善该语法现象的分析研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