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斯温纳理论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互动性学习模式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763

一、前言

语言输入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被动进行语言输入式学习模式和主动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思想表达的学习模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能力的培养具体指如何进行单词记忆训练,听力理解能力训练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相对的,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是指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写作能力。

  根据斯温纳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Output Hypothesis),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提高其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从而提高输入和输出模式的学习效率。

  具体到英语学习过程,一般来说,经过6-8年的早期英语学习,学习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词汇,并掌握了基本英语语法,理论上可以进行中等程度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在这两方面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能力薄弱。本文以逻辑思维能力在口语和写作中的运用为切入点,具体探讨听和说,读与写的相互促进学习模式,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构建语言学习的整体框架提供有价值的教与学思路。

二、如何运用写作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当我们拿到给定的写作题目后,首先需要对指定的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即如何确定给定题目中的关键词,几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建立,然后进一步分析如何围绕关键词搭建起来的中心内容展开。一般来说,给定的写作题目通常是一个话题,例如就某一种社会现象论述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类题目从内容挖掘来说,难度不大,因为这种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平时阅读资料,或者仔细观察身边的日常生活,就可以寻找到符合社会生活常识的并且可以逐步展开的写作内容。

  确定了写作内容之后,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内容,做到开头部分的概述与后面的展开论述部分,以及结尾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就需要充分利用连贯和衔接手段,即语言表达方面的逻辑能力。

  所谓连贯,是指文章内容从总体上来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段落分布来看,具有总—分—总的层次,即文章内容结构需要表现出概述—具体—总结的特点;而衔接则指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手段,进行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彼此具有逻辑相关性。

  在英语写作中,实现连贯与衔接的手段很多,例如,在论述展开部分,可以在每一个段落的段首设置开头句topic sentence,对整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述,通常来说,这个开头句以简单句为主,以突出内容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接下来的第二句话,可以是对第一句话内容的进一步展开。例如:“My father is a great man.He is very considerate and thoughtful.”第三句话可以是举例说明,例如分享曾经与父亲共同经历的一件事情,来具体体现父亲的性格特征。

  通常来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借用“firstly”“in addition”等来表示内容的逐步推进。而在一个段落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也可以分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递进关系等。这种逻辑关系可以借用signal words(提示词)来实现,但是,过多地使用signal words会造成文章内容的连贯性下降,所以,如何合理地使用signal words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The English language is hugely influential on the global scale.”“It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55 countries.”这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解释说明的关系,第一句中的hugely influential在第二句中得到了具体的说明,这种逻辑关系的表现是间接的,是建立在对内容的理解基础上实现的。而“The English language is hugely influential on the global scale”与“In fact,it is the world’s only lingua franca”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一方面,因为world’s only lingua franca是hugely influential的递进表述;另一方面,In fact的出现也说明了前后句之间是补充说明的关系。

  由signal words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来说更清晰,而没有signal words的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需要内容陈述更加完整。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利用前面谈到的各种手段来表达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段落的逻辑内容陈述是否清晰,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与所给出的signal words之间对应,决定了段落写作的成功与否。

  通过在写作训练中明确表达逻辑关系的signal words的使用,我们可以得知在阅读理解训练中,篇章中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应该是这个段落的概括;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在逻辑关系上可以通过in addition来表达递进,或者通过however来表达作者态度的转折。同理,每个段落中的句子之间也可以通过代词做到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衔接;通过使用同义词或者反义词来使前后句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连接。通过写作实践中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如何更好地运用逻辑结构来完成内容的建立,也因此对篇章阅读的脉络把握得更清晰,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输入式学习和输出式学习模式的相辅相成。

三、如何运用口语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以雅思口语考试为例,标准化的口语考试内容基本上包括了自我介绍、简短回答问题、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三个部分。前面两个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尤其是第一部分的自我介绍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过充分的准备来拿到不错的分数,但是这一部分中的某一个话题可能会引导考官选择对应的话题在第三部分的深入探讨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展开。而这种进一步的展开,除了考查考生的反应能力,平时知识储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没有办法提前进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考生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不仅仅取决于考试心态是否放松,更是测试考生是否已经具有了快速进行逻辑组织语言的能力。

  假设考官在第二个简短回答部分提出问题“What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那么在第三个部分的深入探讨环节,考官就会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展开,例如:“If you had more time,what would you do?”这个问题要求考生不仅仅在语法上进行从现实到虚拟的切换,还体现在时态的运用上,也就是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英语时态和语态,更是考查考生能否在听到表达虚拟语气的“if you had more time”之后,能快速地识别出虚拟语气,从而在答句中进行逻辑连接,例如,使用句型“if I had more time,I would…”。除了在语法方面进行逻辑呼应之外,现实生活中的daily activity和虚拟场景中的内容如何进行互补,即如何实现内容上的逻辑连接,也是考官需要考查的重点,绝对不能各说各话。因为在第二部分的简短问答中,考生已经介绍了自己的业余活动安排,那么在第三部分的虚拟环境中,如何去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业余活动的不足就是一种内容逻辑连接的体现。

  因此,接下来考官会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ange about your daily routine?”这个问题是测试考生前后逻辑是否完整,能否建立一个从现实—虚拟—对未来展望的闭环思考模式。对未来的展望已经跳出了虚拟的场景,而是对未来的规划,那么在语法应用上,就应该相应地使用“I will”等句式。如果考生还是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就说明考生没有敏感地捕捉到考官给出的信息。除了内容上面注意前后呼应之外,考生也可以借助前面写作训练中提到的signal words,例如“in addition”“but”等,在口语考试中实现内容的逻辑连接。

  经过这样的口语逻辑思维训练,我们在进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关注听力材料中的内容转承运用了哪些手段;或者当听到表示递进的in addition,我们会意识到接下来的内容是针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当我们听到however,就会意识到接下来的内容应该是说话人在这一部分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学习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足以充分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要想提高语言学习者运用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学习者不仅要可理解性输入,更要可理解性输出。语言学习者只有想方设法地增加语言输出实践机会,不怕犯错,才会真正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