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宋朝大儒孙复与石介交游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232


  孙复人称“泰山先生”,他与石介、胡瑗一起被后人尊称为“宋初三先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物。孙复与石介作为“泰山学派”的创立先贤,在宋代理学发展中极为重要,他们上承中唐的韩愈、柳宗元,下启宋代新儒学,是程朱理学的导师和师承源头。在“宋初三先生”中,孙复与石介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他们既是师徒关系,地域上又同属于“泰山学派”,他们相互欣赏,相互扶持,一起为了远大的抱负而努力,为宋初理学的奠基起到了引领作用,是后来研究理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一、泰山讲学前的孙、石关系

孙复(992—1057年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祖籍东平,祖父一代因兵乱迁居山西。其父早逝,家境贫寒,孙复在母亲的支持下,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早年的儒学积淀;长大后,孙复游历齐鲁,意图通过向名家学习提高自己的经学修为;他先后到儒学重镇东平、应天(今河南省商丘市)学习深造,饱读六经,学业精进,成为饱读诗书的文士榜样。景祐元年(1034),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他没有因此灰心丧志,继续身体力行推广儒学,通过郓城举子士建中的介绍认识了以后事业的支持者儒士石介。

  石介(1005—1045年间),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他出身农家,耕田为业,属于乡里的富足人家。石介先在乡塾学习,后来曾到应天府求学于范仲淹,和曾求学于范仲淹的孙复有着同脉的学术体系。天圣八年(1030),26岁的石介考中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一边从政一边和郓州文士交流学习,成为大儒孙奭、王禹偁的好友,也在此时,他和郓州儒生士熙道成为好友,为以后在商丘认识孙复埋下了伏笔。

二、孙、石相识于商丘

有关孙、石两人在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相见的过程,后世有关记载甚少。在石介的《徂徕石先生文集》中,有数文涉及他们二人在商丘初次见面的过程,如石介在《与裴员外书中》一文中说:“今天下大道榛塞,人无所由趋而之于尧、舜、周、孔之圣人,唯诘屈一径而已……往年官在汶上,始得士熙道,今春来南郡,又逢孙明复,韩、孟兹遂生矣。”作者在文章中介绍自己和孙复是因为尊崇儒学相识的,他一开始在汶上(今山东东平)认识了儒士士熙道,后来调任南京,又在士熙道的引荐下认识了孙复。由此文可见,孙、石二人的相识是在商丘,这是他们二人相识的最早记录。此时石介是一个官员,士熙道具体任职不可考,看文中内容可知已经考中举人,属于有了一定身份的儒士;只有孙复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可见三人相识不是因为身份和钱财,而是因为儒学理想走到了一起。石介认为,有孙复、士熙道这样精通儒学的文士出现,韩愈、孟子等前贤提倡的儒学应该在此时得到发扬光大了。

  在商丘任职期间,石介和孙复时聚时散,为了交流思想共同提高,他们经常书信往来,写诗言志,在《徂徕石先生文集》中,石介还写有《寄明复熙道》《南山赠孙明复先生》等数诗,表现了石介对当时学风的担忧和对孙复、士熙道二人的极为推崇,为他们共同的志向夯实了基础。

三、泰山讲学期间,孙、石二人互相倚重支持

因为父亲去世,石介根据过去的礼制曾有一段时间回泰山隐居,为了光大儒学,培养人才,他曾广泛筹集资金筹办泰山书院,专门邀请孙复由外地前来讲学。他们师生砥砺,以求进步,为齐鲁学子修习儒学提供了便利。有关石介诚邀孙复前来执教的情况,在其《赠孙先生》一诗和《上孙先生书》一文中有清晰记载。石介在《赠孙先生》一诗中说:

  赠孙先生

  世无伯乐不识马,

  眼看骐骥如驽骀。

  先生今年四十四,

  才似皋夔胡为哉。

  泰山山下水照石,

  溪声濊濊白云堆。

  我居其间构茅屋,

  先生先生归去来。

  这首诗借景抒情,把孙复尊为“千里马”,赞扬了孙复有皋夔之才但无人赏识。泰山书院在此时建成,这里环境优美,小溪清澈见底,溪声濊濊,流水潺潺,蓝天白云,闲适悠然。高山流水也表达了石介与孙复的知音情谊。作者筑室于泰山之麓,希望孙复来此教书,表达了作者对孙复的欣赏和赞美以及对孙复的盛情邀请。“先生今年四十四”之句点明了书院建立的时间为1034年。从《上孙先生书》一文,可见石介对孙复的敬重与盛邀:“先生座前:王十二来,辱惠长歌,借过实,岂所克当,读之赧然汗下……今当且与先生足奉祭祀、养妻子之具,亦且为先生择善良以侍巾栉,然后为先生筑室于泰山、徂徕间,以周公、孔子之道辅圣君。先生如终不起,泰山、徂徕,泉石松竹,可吟可赏,以周公、孔子之道而自乐焉,先生亦何少。春夏之交许见临,不升汴喜之至。介顿首。”

  通读全文可知,这是石介写给孙复的一封回信,文中写明了石介在泰山筑室办学,诚邀孙复前来讲学,并表示和张洞等执弟子礼师盼望孙复。在石介的邀请下,孙复欣然由外地前来泰山书院,传播儒家学说,前后长达八年时间,成为“泰山学派”的奠基领袖。同时,孙复还从事经学的研究与注解,主要撰写了《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等著作,为理学肇始提供了学术基础,孙复的学术影响逐渐为世人所知,声名渐显于世。此后,孙、石两人成为亦师亦友的同道人。

  孙复在泰山讲学期间,石介曾再次入仕为官。为了继续探讨儒学,石介写诗为文,通过书信和孙复交流心得,如他在《和马寺丞秋日寄明复先生》一诗中赞扬孙复的治学精神:

  秋阴闭秋色,何处动悲凉。

  有叟傅岩隐,明时潘鬓苍。

  残书几箧蠹,寒菊半离荒。

  惟学春秋者,时时到草堂。

  作者在此诗中描写了泰山上秋日里的秋色阴冷,但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孙复凭借几箱残书、半坡秋菊埋头治学,传播理学,表达了作者对孙复不慕名利、教书育人的欣赏和敬佩之情。

  石介在其《明隐》一文中,明确指出孙复是宋朝大儒:“孙明复先生,学周公、孔子之道而明知者也……先生之道,无少于说,而过于公孙城,它日圣君聘而用之,吾君轶高宗而登尧舜矣,先生舟楫于巨川而霖雨于旱岁矣。噫先生岂真隐者哉!”文章开始写孙明复先生学习孔孟知道,不是为了膏润肥硕于其身,和个人私欲没有关系,孙复推广儒学是为了救国救民,写出了孙复的崇高志向和伟大境界。

  出于传播儒学的需要,石介一直希望朝廷重用孙复,使得理学光大,为更多人所知。他在《上杜副枢书》一文中说:“枢密侍郎阁下:一夫不获,若己推而内于沟中,伊尹相汤之心也。夫父不得暖,其子不获也,兄不得饱,其弟不获也,夫不得养,其妇不获也。然此为不获,特匹夫耳,若夫学尧舜、孔孟之道,怀伊尹、周召之志,文足以绥,武足以来,仁足以恩,义足以教。用其术,国可以反覆乎霸,霸可以反覆乎王。被其风,薄夫皆可以敦,贪夫皆可以廉,懦夫皆可以立。行其交,风俗皆可以反古,天下皆可以复婴儿……噫!谁其人载?泰山孙明复先生其人矣……”这是石介写给北宋名臣杜衍的一封“推荐信”,此时杜衍任枢密副使,是朝廷重臣。石介在文中介绍说孙复是一个千古奇才,却贫贱厄缚,老于蓬蒿之间,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实在不应该。孙复参加过多次考试,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施展抱负,可是他的学习内容不是虚无的诗词歌赋,而是治国救民之大策,因此科考不中,于是到泰山书院聚德著书。杜副枢书您有伊尹之心,也有伊尹之位,应该帮助孙复实现抱负。石介在其《上祖泽之书》《泰山书院记》《密直杜工镇于魏,天章李公领先于魏,明复先生客于魏,熙道宰于魏,因作诗寄之》等诗文中反复称赞孙复不慕名利、教书育人、推广理学的义举,意图让朝廷重用孙复,开宋朝理学之先河。

四、国子监时期,孙复、石介二人共推理学

在范仲淹、富弼、石介等人的推介下,孙复之名为朝廷所知,成为一代名士楷模。庆历一年(1042),皇帝特恩孙复以布衣身份到京中任职,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成为太学的主讲人之一。此时,石介也调国子监工作,于是他和石介一起,积极支持范仲淹提出的“复古劝学”主张,在太学实施举人应考须有听书日限及扩大太学录取人数等措施,使得学生人数骤增,北宋太学从此大兴,他们共同推动的新儒学即理学由此波及全宋,整个学风为之一变。石介在庆历新政时期赞同革新派贬斥保守派,引起了权相夏竦的怀恨,出于对石介爱护,他对石介说:“子祸始于此矣!”善意提醒石介注意保护自己,果然,后来新政失败,石介也遭奸人陷害,被朝廷外放边远地区任通判,未能到任于庆历五年(1045)在家中病逝,享年四十一岁。和石介命运相仿,庆历七年(1047),孙、石两人的好友孔直温因引诱军士谋反朝廷将捕,军士在搜查其家时发现了孙复、石介写给孔直温的诗词,于是提议对死去的石介开棺验尸,将孙复贬官为应天府判官事。后来因为十余位官员为他说情,最后才留他继续任国子监直讲,后因皇帝赏识迁任殿中丞,直到嘉祐二年(1057)七月因病去世。

  虽然孙复、石介二人在世时身份较低,但因他们先后在泰山讲学和担任国子监主讲,使得他们的理学思考得以推广传播。后来,他们的弟子文彦博、龚鼎臣、李师中等人继承衣钵,再传弟子傅尧俞、刘挚、梁焘等人担任要职,以“泰山学派”和“郓学”为体系的“朔党”团体成为朝廷最大的政治势力,这就为理学在后来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因此,梳理北宋理学,孙复、石介二人就成了关键人物和不可或缺的勾连环节,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