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之歌》和《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是诗人刘益善创作的两部长诗。在这两部长诗中,诗人刻画了两位光芒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表达了对革命先贤和时代楷模崇高信仰的礼赞,展现出诗人刻画英雄人物、驾驭宏大题材的深厚艺术功力,以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弘扬理想信仰与民族精神的英雄赞歌。
一、宏大叙事背后的重大政治主题表达
《向警予之歌》歌颂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革命烈士向警予。《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讴歌的则是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默默奉献数十年的“时代楷模”张富清。两部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信仰坚定、坚守初心、以身作则的革命者与共产党员,他们一个为革命先驱,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一个为农民出生的战斗英雄,长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都堪称共产党员的楷模,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光辉事迹也会在每一个共产党员心中激起强烈共鸣。在《向警予之歌》的第五章中,诗人首先用一定篇幅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强调了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事件。党的诞生一方面使中国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从此有了生的希望”,使“艰苦奋斗的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脊梁”,也向从法国归来的英雄儿女们张开了臂膀。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从此不再是一个“激进的民主革命者”,而是一位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的光荣的共产党员,不再是一个“热血青年”,而成为党的妇女领袖,领导所有女同胞翻身得解放。诗中写道:“把毕生精力/把满腔热血/献给中国革命/献给共产主义理想”。这种塑造英雄人物的方式继承了十七年红色历史叙事的手法,呈现了英雄的成长过程,展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伟大力量。在《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这部长诗中,诗人也浓墨重彩地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在第四章《共产党员的初心》中,诗人打破了既有的时间顺序,在讲述张富清1955年速成中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穿插了他1948年入党的经过:“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对着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张富清举手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一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由此,再继续讲张富清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湖北恩施来凤县工作,这就强调了共产主义信仰是张富清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原因。在该章结尾,诗人用抒情性的诗行对此点题:“啊,退役军人张富清/啊,共产党员张富清/党把你安排在哪里/你在哪里都让党放心……你牢记入党誓言中的/共产党员的使命/不忘初心”。可见,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激励着人物的成长,引导着英雄前行,宏大的政治主题由此得以有力彰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诚然,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注入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方见真挚。这一点在两部长诗中也有充分体现。这两部长诗的写作不只是简单的为英雄作传,而更注入了诗人自身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的注入使诗中英雄塑造的完成度更加高,也使长诗更加真挚感人。这两部长诗都浸透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对英雄崇高信仰的高度认可,深情与礼赞的背后也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使得诗人自觉选择向警予和张富清这样的榜样和楷模作为书写对象,更使他怀着敬仰之情去尽力塑造、渲染光辉灿烂的英雄形象。
诗人在《向警予之歌》中的“序歌”中谈到了自己创作这部长诗的心理动机:向警予的光辉事迹使得诗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心生崇敬,一个后辈共产党员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心,以及“毛主席的号召”与“周总理的叮咛”的激励,让诗人拿起了笔,记录向警予的光辉足迹与壮丽人生。诗人谦逊地自陈:“虽然这记录是这样的粗糙/但行行诗句中啊/都跳动着一颗诗人的心”。在“尾声”中,诗人叙述自己在一个春日来到向警予烈士的陵园,把创作的诗歌呈献烈士墓前,其拳拳虔敬之心贯穿长诗始终。在《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中,作者在“序歌”中写道:“我用我的敬仰/我用我的虔诚/我就像他的一个儿子/静静地/静静地/从他身上来解读/一个英雄的人生/一个中国老兵的故事”。可见,诗人是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去接近英雄、了解英雄,并将满腔崇敬之情倾泻于纸上,叙写英雄的伟大事迹和人生历程,讴歌其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命理想与思想信仰。
在这两部长诗中,诗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做了充分渲染和着重强调。诗人对向警予的一生之描写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刻度,比如,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从而赋予了长诗以史诗品格。在这部长诗末尾的落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对时代的致敬:“1979年9月,向警予牺牲50周年时初稿于武汉;1981年6月,党的60周年诞辰前夕二稿于纸坊”。落款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时间刻度,诗人对此着重强调,增强了长诗的历史感。在长诗的行文中,诗人也注意到历史与当下的接通,为长诗增添了时代色彩。“尾声”中,诗人把笔触伸至现代,赞美向警予烈士英灵沉睡之处,为附近的古琴台增添了新的风采:“六角亭前/芳草萋萋/几束野花/掩着新的坟堆/古琴台哟/遥遥相对/住着弹琴的伯牙、听琴的子期/两个历史老头/听了春风的叙述/将向警予战斗的一生/谱写了一支新曲”。接着,诗人写到了一九七八年烈士陵园的建立,并想象着烈士的英魂栖在此处,“看三镇繁忙的人流”“听京广线上南下的列车”“听江上千轮万笛”“给向新世纪进军的战士,以巨大的鼓励。”如此,烈士艰苦卓绝的历史和海清河晏的当下重叠,一首英雄之歌也成为一曲清平之乐。
有别于长诗《向警予之歌》的历史回述,《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则立足当下,具有时事通讯般的时效性。在展开对张富清事迹的描写之前,诗人首先从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讲起——这是张富清老英雄事迹被发现的契机。在长诗的叙述中,诗人时刻注意结合当下,为长诗增加时代色彩,比如第六章《清风两袖一身廉》中,塑造张富清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形象。如此笔墨为长诗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结合时事,联系当下,足以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二、民族英雄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
两部长诗的主人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向警予是中国女性革命的先驱者,张富清是在底层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诗人为这两位不同类型的民族英雄选取了最贴切的刻画策略,对之进行了真实、生动、成功的艺术化塑造。《向警予之歌》的主人公是模范妇女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在三十三岁的英年壮烈牺牲。面对这位坚韧而柔美的非凡女性,诗人用浓墨重彩进行了描绘与渲染。
首先,诗人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刻画烘托了向警予的光辉形象。例如,在长诗的第一章中,诗人描写了向警予在雷电风雨中于山路上艰难前行的场景:“好一场暴虐风雨/妄想万物在它面前/战抖、呻吟/但是,不屈服的/是矫健的鹰/她高昂头颅/震动铁翅/穿过雨/驾起风/踏着雷霆/傲然飞行”。狂暴的自然环境有着恶势力的象征意味,而风雨中为办学而四处奔走的向警予恰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样勇敢坚强。在第十章《五一火红》中,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向警予被反动派押至刑场的诀别场景:“英雄赴刑场/十里长街告别/山山水水相送/晨风有情/抚她的短发……大江波涛招手/发出声声呜咽/武汉三镇相望/悲痛透出窗棂。”环境的渲染倍增烈士就义之壮烈,凸显了向警予感人的英雄形象。
其次,诗人注重用意象烘托、描摹人物形象。例如第四章中,在叙述留法学生斗争失败被反动派驱逐出境时,诗人写到了大海,用海浪的意象来象征革命者们永不言败的精神。诗人也用雄鹰、苍松等政治抒情诗中的经典意象来描摹英雄的形象:“罪恶的枪声响了/风雨中,坠下矫健的鹰/罪恶的枪声响了/寒流里,折断苍劲的松”。英雄的伟岸形象和坚贞品格得以凸显。另外,诗人也对向警予的形象作了“特写”:“雨水湿了/她的白短衫/黑布裙/齐耳短发/搭着深邃的眼睛/赤脚草鞋/有力、坚定”。第七章刻画了国共合作破裂后,在白色恐怖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向警予形象:她忙碌于工人运动、学生运动,既是工人中间的“小个子大嫂”,“长长的发辫/盘在额前/大襟褂/粗布裤/布鞋尖尖”;同时,她又是进步学生中间的女学生,“齐耳短发/随风飘散/长旗袍/白凉鞋/遮阳伞/手提包/银项链……”,两个特写场面的描摹,将向警予深入人民群众、斗争经验纯熟、有勇有谋的革命者形象生动勾勒出来了。
此外,诗人还十分注重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塑造英雄形象,将英雄的慷慨陈词或内心活动直陈于读者面前,体现出较强的抒情性。例如,第五章《妇运领袖》中,诗人用向警予的慷慨陈词表达对贵族小姐太太们虚伪的“妇女解放”的批判:“饱食终日的贵妇/想消遣消遣/鸟啭虫鸣的诗婆/想吟唱吟唱/这样的妇女运动/酒席宴上喊饥饿/黄包车上喊平等/跳舞会上要翻身/沙发里面求解放/无聊庸俗/作势装腔”。有力的陈词表达了对为反动派捧场帮忙的“女权派、参政派、家庭派”的揭露和批驳,体现了妇运领袖向警予为中国劳动妇女权益而斗争的坚定决心。第九章《铮铮铁骨》描写向警予被捕后的坚强不屈,诗人写道:“你们要问共产党组织的秘密地址吗/有!到处都有/在工厂、学校/在商店、餐厅/在高楼、矮屋/在朱墙,柴门/在武昌、汉阳、汉口/布满了武汉三镇”。短句形成了极大的气势,读来文势浩荡,沛然莫之能御。第十章《五一火红》中,向警予慷慨就义前的演说也格外有力:“我是向警予/一个共产党人/我为无产阶级解放/为劳苦大众的幸福/甘愿流血、牺牲/敌人能杀我一个/共产党员杀不尽/一个向警予倒下去/千万个向警予站起了身/乡亲们/不要悲痛/快将仇恨化烈火/烧毁反动派的魔宫”。戏剧独白的方式直接呈现了烈士至死不渝的革命信仰,使诗歌悲壮动人。
不同于青史留名的革命烈士向警予,张富清在其英雄事迹为人所知之前是默默无闻的,他一方面有过战火中奋勇杀敌的峥嵘岁月,一方面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大半生。因此,对于张富清的形象塑造,作者采用了另外一种笔法,贴合他的人生经历,塑造出平凡中的不凡英雄形象。
首先,诗人还原了张富清作为战斗英雄的一面,在处理老英雄的战斗经历时,用酣畅的笔墨渲染了宏大的场景,突出了张富清的战斗英雄形象。这在第二章《战火中的英雄》中有充分体现。其中,诗人用第三小节详细描绘了张富清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参加的战斗:“战斗从傍晚开始/战火把夜色映红/步枪机关枪/和大炮齐响/手榴弹伴着炸药包/在敌阵炸开/照明弹划破/夜空的黑暗/冲锋号召集起/一次次强攻”。诗人还详细铺叙了张富清在战斗中冒着炮火炸掉两座碉堡的过程,宏大的战斗场面,细致的战斗描写,都使张富清的英勇形象倍显高大。第三章《八千里路云和月》描写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随部队征战西北、肃清匪徒的历程。粗粝的自然环境,漫漫的行军征程,诗人笔下有了边塞诗般的豪壮。
而另一方面,当战火硝烟平息之后,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之时,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主动到艰苦的地区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数十年。由万众瞩目的战斗英雄到平凡岗位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张富清的生活由激越转向平静,而忠诚、奉献的精神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以贯之,初心不灭。第四章《共产党人的初心》中,长诗的笔调从激越转为舒缓。诗人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张富清在湖北来凤城关粮管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城建设银行工作的经历,展现他两袖清风、认真务实的工作精神。第七章《清风两袖一身廉》则是对张富清廉洁奉献的赞歌,其中,诗人引入了酉水河边一位普通大爷对张富清老人的评价,引入了张富清儿子张建国的讲述,群众的口碑成为最有力的证明,突显了老英雄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而第七章《永不倒下的战士》中,诗人则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张富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战斗精神,老人在八十八岁截肢之后,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站了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多少个独臂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多少个独腿士兵/他们在战争中/被炮火夺去肢体/他们却用独臂独腿/继续完成人生的使命。”由此,诗人完成了对张富清老英雄不同人生阶段的贴切描写,节奏有疾有徐,贴合英雄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使得长诗刻画生动贴切,笔调起伏有致。
诗人为塑造两位英雄的光辉形象,均采取了历史化的策略,注重把向警予和张富清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中,以对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长诗也没有把两位英雄处理成“神像”,而在塑造英雄形象时注意书写英雄“普通人”的一面,在他们的钢铁意志之外也写到切肤真情,将两者结合恰切,使笔下的人物带着“体温”,将两位英雄形象塑造得鲜活、真实而动人。
《向警予之歌》中,无论是在家乡积极办学,远渡法国寻求真理,还是领导妇女运动,成为党在江城的中坚砥柱,向警予都体现了铁的意志和战斗精神,表现为一个坚贞不屈的战士形象。但是诗人也书写出向警予刚毅之外的柔情,呈现了向警予的不同性格侧面:她是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和先驱,为办学奔忙,是“句句深情话儿殷”的“九姑娘”,是关心女工生活、为劳动妇女争取权益的“向大姐”;是和革命同志蔡和森缔结“向蔡同盟”的新娘子,是一双年幼儿女的母亲。诗人没有忘记向警予的这些身份,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展现了向警予的女儿柔情,丰富了她外柔内刚的形象。在第九章《铮铮铁骨》中,诗人描摹了向警予就义前在狱中的内心思索,狱中的向警予,想起了井冈山的战友、爱人蔡和森,以及一双儿女:“啊,和森/不要记挂妻子/我们都是党的人/党的事业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为党冲锋/为党陷阵”。“啊,博博,妮妮/不要记挂妈妈/你们快快长大成人/妈妈和你们相隔千里/不能给你们爱/不能给你们吻/妈妈是为了千千万万孩子/献身革命/记住啊,孩子/胜利的花朵/需要血汗浇淋/你们要继承妈妈的遗志/走妈妈的道路/奋斗终生”。向警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温柔的妻子和母亲,诗人的细腻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向警予,使英雄的事迹读来分外感人。
在对张富清的描写中,诗人也将这位英勇奋战、默默奉献的老兵描写得有血有肉。一方面,他是勇敢冲锋的战士,战斗以万夫不当之勇炸掉两个碉堡,有着董存瑞一样的英勇;建国后,他恪尽职守,不忘初心,在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两袖清风,呈现出高风亮节;另一方面,他也是母亲的好儿子,是妻子的体贴丈夫。因为工作,他无暇照顾病重老母,甚至没有来得及赶去给母亲奔丧。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使得张富清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而没有在母亲生前好好尽孝却是老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自古忠孝难两全/母亲啊/恕儿不孝/儿愿你在天国安宁/儿在鄂西山里/为党工作/儿在第二故乡/服务人民/儿干好工作/就是为你尽孝/儿为人民做出贡献/慰你在天之灵”。诗人以感人至深的英雄自陈表现了老战士为国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
英雄也是普通人,骨肉分离之痛苦,相濡以沫之幸福,都与普通人无异,诗人恰恰忠实刻画了这一点。因而,他笔下的两位英雄人物都是鲜活可亲的,能让读者产生共情体验与心灵共鸣,从而倍增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独具特色的长诗艺术
这两部长诗基本上都是以人物的一生经历作为叙述线索与叙述内容,而从《向警予之歌》到《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诗人在长诗结构上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向警予之歌》的结构总体呈现出整饬均衡的特点。前有序歌,后有尾声,全诗分为十章,每两章可划分为一部分,每部分主题一致,体量均衡,节奏和谐。序歌和尾声则穿插进诗人自身的视角,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可以看出,整首长诗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向警予人生的各阶段,总体结构呈现出一种自然、均衡之美。
《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基本上也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张富清从农民到战士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人生历程。而这部长诗在结构上比起三十多年前写就的《向警予之歌》又有调整和变化,体现出诗人的匠心经营。
整体上看,这部长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讲述了张富清作为战士征战的经历,第四章和第六章则讲述了张富清六十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的默默付出和辛勤工作。而在时间主线之外,第一章《红布包里的秘密》讲述了张富清事迹被发现的经过,赋予了故事的展开以倒叙视角,贴合了诗人采访时与老英雄促膝长谈、听老人回顾峥嵘岁月的情节。此外,诗人对这部歌颂张富清的长诗做了“专题化”处理,例如,第五章《爱的相随是永远》书写的是爱情主题,第六章《清风两袖一身廉》着重歌颂老英雄在工作上的爱岗敬业和廉洁奉公,第七章《永不倒下的战士》则借老英雄八十八岁高龄截肢后坚强站起来的行为,讴歌了老兵坚强的意志。第八章《物事无言见精神》则描写了与老英雄有关的几件事物,通过它们折射出张富清老人宝贵的精神品质。可以看出,整体上的时间顺序,与主题化的专章处理,使得长诗的结构分外灵动,颇具匠心。
此外,诗人在长诗的细处也做了时序的巧妙安排。第二章《战火中炼出的英雄》中,诗人在倒叙一九四八年的几场战役,还原张富清在战斗中的骁勇善战和卓著功勋时,又用一个“七十一年后”将“镜头”闪回采访现场:“记者们难以相信/面前这位九十五岁/瘦小慈祥的老者/当年在战场上的那种奋不顾身/那种顽强勇猛/那种出生入死/那种劫后余生”。在讲到永丰之战后张富清的两位战友都壮烈牺牲时,诗人再次将笔触从过去延伸至现在:“七十一年后/张富清说起/他的两名突击队员/说起军里牺牲的战友/老人潸然泪下/痛哭失声”。老英雄当下的真实感受体现了他对战友的深挚感情和怀念,突显了当年战斗的悲壮,也与他后来选择深藏功名、献身山区的动机相印证。
这两部长诗主要采用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记录历史、歌颂英雄。诗人继承了中国文学灿烂的抒情传统,在叙事时突破了对事件的单纯描摹,将主体意识和感情渗透到叙事之中,使长诗浸透着诗人的真挚情感。而民族语言、形式与手法的自觉运用也使得长诗活泼灵动,倍增民族情调和审美色彩。
两首长诗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语言活泼灵动,音韵和谐悦耳,读之气势动人,宛然成诵。在语言与建行上,两首长诗讲究押韵,借用民间歌谣的语言方式与修辞方式,将隐喻、象征与方言口语、戏剧独白等融汇为一体,又采用夸张、对偶手法,表现出典型的民族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在行文中,诗人也十分注重节奏的转换与韵律的安排,使得长诗文势沛然,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读。
综上所论,诗人刘益善的这两部长诗完成了对两位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并达到了应有的思想艺术效果。在当下,我们仍然需要诗歌来塑造与歌颂民族英雄,呼唤民族精神与英雄气概,将民族英雄的精神品质如火种般播撒到人们心中,让崇高的民族英雄形象在诗行间与人心里深深铭刻,永生不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