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山边马灯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乡土人文版) 热度: 17339
山边马灯

  文/阙献荣

  在浙江省丽水市的松阳县,沿着石仓溪溯流而上,在与芥源坑水流的交汇处,有一道名叫“八角县”的山岭,犹如一匹欲跃溪而过的骏马,固守在石仓溪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边马灯”的发源地—山边下包村就坐落在这里。

  流传了几百年的山边马灯与八角县是否有联系无从考证,但在村中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末年,下包村前还是大片的水滩,水滩上长满了芦花丝,村后的八角县岭上成片的竹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居住在山脚的百姓都以做竹篾为生,繁衍生息。可好景不长,每到太阳下山的时候,这里常常有老虎出没,袭击村民。一到夜晚,村民就要把大门反锁起来。后来,就有村民用竹篾编出各种像马一样的动物来吓唬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竟然奏效,从此,老虎再也不敢来了。后来,马灯就在村中流行了起来。

  起初,村民用竹篾扎成马的样子,再用各色棉纸糊好,并到山上找来一种藤条,编扎在竹篾做成的帽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灯者的头上。没有服装,就将粗布裁剪好后,请油漆工在上面画上花纹。这样,热热闹闹的马灯就可以开演了。

  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山边马灯的服饰也不断变化,从粗布衣到正规演出服,从手工绘制花纹到后来装饰有各种精美的刺绣。在当地村民保存马灯的木箱中,至今还有许多当年遗留下来的物件,有绘着人物和花卉图案的粗布,也有铜锣、梆子等器具。

  山边马灯是脱胎于舞台的戏曲艺术。为了让马灯的表演更加好看,村民就到当地的庙会上去看婺剧、高腔等演出,学会后再教给其他人。山边马灯就这样口耳相授、言传身教,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现在,山边马灯的演出剧目有《三国演义》《说唐全传》《杨家将》《漫仙记》《八仙过海》等,表演的人物有穿黄袍、戴紫金冠的刘备,穿绿袍、执大刀的关羽,着黑甲、执长矛的张飞,还有杨宗保、穆桂英、孟良、焦赞、佘太君等。整场演出中,演出人员穿着盔甲上场,前面提着马头,身后挂着马尾,外形酷似驰骋沙场的将士。看他们的演出,就好像是翻看一本古老的历史文化典籍。

  山边马灯的表演还特别讲究阵式。以八匹马为阵,有大团圆、双下门、插竹子、编篱笆、弯弓阵、剪刀架、颠马阵等,阵式不断变换,锣鼓声、二胡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在上演一场生死搏斗。

  每年元宵节前,山边马灯总会在各村巡回演出,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相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围着看了一家又一家,跟着走了一程又一程。

  舞动着的山边马灯,唤醒了几百年来山乡的文化记忆。

  

  

  

  (羊角叉摘自《浙江画报》2013年第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