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中学生命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179
■鞠 慧/

  鲁东大学

  近年来,面对升学就业、社交和网络压力时中学生无法自如应对,加之未得到适当教育和引导,致使校园欺凌、离家出走等事件频繁发生。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使人能够认识、理解进而敬畏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家都是围绕着“生命”这个核心概念向外拓展,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将天地万物看成作一个整体,北宋时期被誉为“横渠先生”的张载在其著作《西铭》中写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含义是世间万物和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世间一切是天地所生,天下人皆为我同胞兄弟,世间万物皆为同伴。其核心就是要用心去爱这一切人、一切物。[1]

  近代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国人杰德纳·沃特斯正式提出并实践之后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2]20世纪末,中国引进了生命教育并为之普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使生命教育在人格培养、公民素质的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外中学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可以分划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1995-1999年):对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反思,并将这种认识和反思提升到对国情下实施生命教育的探索。

  借鉴和吸收阶段(2000-2003年):从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借鉴国外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将之与哲学、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生命教育进行学术诠释和学科界定。

  发展阶段(2004-2010年):生命教育的理论准备阶段,大量的论文和书籍爆发式的发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也取得很大的突破。许多学校尝试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

  成熟阶段(2011年至今):生命教育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生命教育明确了生命教育的目标,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使之与其他学科的兼容具备了可操作性,为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了坚实的基础。[3]

(二)世界生命教育的现状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恶果,且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危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自杀低龄化、疾病等许多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美国生命教育就是在这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人性教育、生命挑战教育和情绪教育三类。在实践方面,美国除了传统教学手段之外还采取了互联网及电子传媒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还出现了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指导。如今,美国的中小学已经普及了生命教育。[4]

  其他国家生命教育也各有特色,如:俄罗斯生命教育主要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积极推广等方式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发展[5];德国的生命教育创新性的增加了“善良教育”,来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主要内容有“尊重并敬畏一切生命”“同情弱者”“待人宽容”以及“唾弃暴力”[4];澳大利亚在生命教育实践方面表现突出,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普遍设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种模式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甚至英国的生命教育都是直接源于澳洲模式。

三、中国中学生生命教育走向何方

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该如何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创新生命教育模式、提升生命教育质量和中学生应对危机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认识生命教育

理解生命的生物学特性,理解生命的本质。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界是生命共同体,只有认识了生命的本质、承认生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使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理解生命的社会属性,感悟生命的意义。中国女排、黄文秀、张富清……,无数的个体用生命闪耀着光芒,超越了生命本身,成为无私的道德属性的生命。

  理解生命的精神特性,提升生命质量。四川森林消防员、王继才等无数的英雄前赴后继,使我们再次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首先,使学生对生与死秉持科学的态度。选择自己如何活着的同时也有义务尊重、敬畏和保护身边的生命。第二,与那些感动中国的英雄相比,该如何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们能否摒弃那些错误的、极端的价值观,坚守集体至上、甘于奉献的积极价值观。第三,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合作共赢才能体现生命共同体的价值。[6]

(二)丰富生命教育内涵

扬弃传统的生命教育观并丰富其内涵,生命教育至少应包括“自然与环境”“安全与健康”“养成与交往”“生涯与价值”四部分内容:

  1、“自然与环境”部分包括“当今世界”和“人与自然”

  当今世界模块在了解世情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国情和社情的了解,扩展眼界的同时,更好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人与自然模块包括:环境保护、自然灾害、能源紧缺、粮食危机、生存技能、动植物常识以及野外安全等内容。

  2、“安全与健康”部分,包括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身心健康、两性健康几个模块

  家庭安全主要包括应对火灾、触电、盗抢等突发事件的安全常识。

  学校安全主要包括:运动安全,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及其他意外。

  社会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交通安全和暴力等问题。

  身体健康方面,认识身体构造、生长发育规律、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内容。

  心理健康方面,在了解气质、个性、情绪的基础上,做好情绪管理、适应环境及变化、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两性健康方面,在了解两性差别、成长发育的基础上,形成正确两性观。

  3、“养成与交往”包括习惯养成和社会交往

  习惯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

  学习习惯方面,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生活习惯方面,养成讲卫生、勤锻炼等好习惯的基础上会自我管理。

  文明习惯方面,传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使用礼貌用语、社交礼仪。

  社会交往涉及“家庭沟通”“社会交往”。

  家庭沟通方面,使学生尊重、理解父母,承担必要的家庭责任。

  社会交往方面,使学生可以应对社会压力、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公益事业。

  4、“生涯与价值”部分包括“发展规划”“三观培养”和“生与死”

  发展规划方面,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基础上发现其优点和特长,充分发挥其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最适当的成长途径,最大限度的促进个体发展。此外还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观培养方面,应让学生在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拥有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为人生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方向指引。

  生与死方面,要了解死亡,学会向死而生,奋斗不止,成就人生。[7]

(三)加强各学科、各学习阶段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使生命教育渗透进各个学科和各个阶段的学习,利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促进生命教育的落地实施,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建立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的同时一定要遵循教育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积极去探索生命的真谛,成就美丽人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