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乡愁,刻在记忆里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石头,坚硬不可摧,牢固不可破;一个是炊烟,柔软如丝绵,曼妙如相思。它们从悠远的岁月里飘来,一头牵着思儿的母亲,一头牵着离家的游子。可梦醒时分,炊烟了无痕,惟有那历经风霜的石头,碾盘、石磙,石磨,石臼,石碑,石头墙……刻在记忆的源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有石就有土,有土就有庄稼,有庄稼就有农户,有农户就有烟火的日子。时光流逝,岁月失语,细数流年,惟石能言。石头不仅刻有农耕时代的生活印记,也蕴含着文明进步的文化符号。王店磨山村就是这样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以磨为名 闻名乡野
磨山,顾名思义因出产石磨得名。时光倒退三四十年,石磨是乡村常见的生活工具,颜色或红石或青灰石,分大石磨,中石磨,小石磨。大石磨通常是用驴、牛拉磨,有了机械后被淘汰,每个湾里总有一两个闲置的大碾盘,三五个男人端着海碗或蹲或坐在上面吃饭拉家常。中石磨通常是人工推磨,豆腐店里少不了,三两个人推拉木把手,“呵咯、呵咯、呵咯”的声音,低沉、冗长而单调,如一头老黄牛,漫不经心的咀嚼,吐出一圈圈白色的浆液。小磨通常叫手磨,小巧灵便,磨汤圆,打豆浆,想吃就有。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武汉工作的舅舅找母亲帮忙买一个手磨,说是舅妈生了小孩,想喝石磨豆浆。其时,父亲正开着加工厂,那柴油机带动的钢磨磨面粉,轰隆间,一袋黄灿灿的小麦变成一筐白花花细腻的面粉。为了买手磨,父亲专门找熟人挑了个好石匠,提前预定,随后趁着去王店买柴油带了回来。婆婆抱着手磨,手指在起起伏伏的磨齿间滑过,一个劲地夸磨山的石头就是好,磨山的石匠更是个顶个的能人。婆婆也有个红色小手磨,手把光溜溜的,上层的磨沿缺了一个小角,她还是将其当宝贝。婆婆的娘家在磨山附近,小手磨是陪嫁品。一年又一年,小石磨转白了她的青丝,也转弯了她的腰身。可婆婆喜欢石磨,说挨饿的时候偷偷用手指在磨槽里抠豆渣,不晓得多好吃,说过年磨炸米粉,几里外都是香的。婆婆眼角的喜悦抻平了皱纹,摇着手磨给我们打迷子:“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石头,雪花,质地迥异,一个寻常见,一个梦里飞,竟然如此契合。我猜不出谜底。婆婆说,不就是这个石磨么?石磨,磨山的石磨,就这样走入我的内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我想去看看磨山。父亲说,去不得!去磨山的路上要经过蔡家凼子,那里树木森森,坟茔累累,藏着坏人专门捉小孩。一直到我上班后,我才有幸亲近磨山。那时,我买了一辆崭新的红色自行车,日暮时分骑行在107国道,才看到树木稀疏,千疮百孔的磨山,以及那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循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上山,才明白磨山并不只是生产石磨,那满面尘土石粉的石匠伐木,爆破,炸得飞溅的石块横陈。千奇百怪的石头,要变成石材,得观其色,看其形,摸其质,得因势造型,依色取巧,要经过千锤万击方得如意的物件。村口的碾盘,架桥的条石,自然是天然的巨石,边角余料也不会轻易浪费,石碗、石槽、石凳、石墙,物尽其材,各有所用。
磨山自古出石匠。村里六七十岁的男子,经年累月在石头上敲敲打打。打磨出的石磨遍布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做出的马槽经磨山脚下的火车站远销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地方。在石匠心里,石头是宝,是一家人的生计来源;在乡亲们心里,石头是生活所需,须臾不可离。石头建的房子,因坚实给人安稳;石头做的石磙,碾出金黄的稻谷、麦子;石头做的石臼,打出软糯香甜的糍粑;石头做的石槽,经得住践踏;石板铺出的路,能生生世世走很久……经年累月,一件件石器远离故土,一块块乱石堆积磨山,树砍伐了,山体掏空了,采石场关停了。于是,一个人背着行囊走出村庄,一步三回头,却最终选择了比村庄更舒适的远方;更多的人离开了村庄,“哒哒”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京广线、107国道,贯穿南北的交通把他们带到广州、北京甚至更远的远方。省道、乡道,村村通公路越来越宽,石头被水泥裹挟,土路被沥青淹没,那些远行的乡邻,何尝不是被喧嚣的生活、城市的灯火裹挟魅惑,而淡忘回家路?没有人居住的石头房子木梁腐烂,屋顶塌了,室内家具破败,院里荒草丛生,半截石墙挺立着,牵牛花攀爬吐蕊,鸟儿虫儿“唧唧啾啾”。石头房子里的笑声不再,石头墙下的私语成了回忆。绕着村走一圈,碾盘风化断裂,石磙没了踪影,石磨弃之无用,石槽被老墙压碎,石井飘着青苔,石板路难寻故人。
远离了,农耕时代的石器。只是,无论走到哪里,故园里的点点滴滴依然在梦里,无论吃到何等山珍海味,故乡石磨推压出来的乡味却依旧唇齿留香。
以石为魂 留住乡愁
说起来,王店也是我的故乡。我出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户籍属于王店区厉店片。母亲曾把我送给安陆大合山的表姨,后觉舍不得又要回来了。大人们本来喜欢哄小孩,说是捡来的娃。父亲怕我信以为真,常常一遍又一遍考我,记不记得你出生在哪里?他自己每月都要去王店,用扁担挑回化肥、种子、农药,加工厂的配件、柴油机油等。王店屡屡被提起,湾里也有个本家姑爷在王店台子湖中学当校长,把几个大哥大姐带去读书。我所知道的学校都是以所在乡、村命名,比如四何小学、厉店中学,而台子湖光听校名就有诗情画意,更别说还是本地响当当的重点学校,所以暗地里羡慕了多少回。多年以后,我来到东倚磨山,西临澴水的台子湖中学,惊叹于丽山秀水之中的书声琅琅。朋友说,这个高出地面5米,占地40余亩的土台子下面埋藏着大量的陶器,西侧的湖是筑台取土留下的,台子湖由此得名。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台子湖向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虽然,在1987年改为王店初中,但是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秉承了磨山的厚重之本。此地湖光山色,堪比桃源,崇文重教,人才辈出。1992年10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把台子湖列入了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40年,磨山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几何时,乡村戏台锣鼓喧天,乡村电影人山人海,老街上的舞厅劲歌激荡,台球桌排成行,溜冰场笑语欢唱,可又在不经意间,京广线上的王店站台取消,107国道车来车往,走出去的年轻人不再以磨山为家,他们的手要么操作精密的电子产品,要么做建筑工人,自然不像父辈的手粗粝皴裂,布满厚茧和伤痕。他们在城里安家,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哪里会看到磨山裸露着,敞着伤痕累累的胸怀,等待游子的归来,祈盼亲人的抚慰。
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让磨山枯木逢春。在全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关口,王店镇和磨山村两级领导寻求省村镇建设协会的帮助,一条围绕石头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愿景浮现出来。石头是磨山村的特色,以石为魂,留住乡愁,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让他们找回精神的原乡,既美了乡村,绿了家园,又美了心灵,解了乡愁,何乐而不为?2016年10月,磨山村荣获省美丽乡村示范点。村里发动会石匠手艺的村民,利用废弃石料建设美丽家园。修缮石径曲巷和旧屋,建村史馆、民俗馆、农耕用具展示馆……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以及老树新芽的抢救性挖掘,摸得着的实物、文物,看得见的文字、图片,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乡间生活场景。有着四个自然湾,1365人常住人口的磨山村一年一个样,变成了石头大观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村。2016年,磨山村被评为第二届乡贤论坛2016年度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美丽乡村”之一。
以石建馆 传承乡情
磨山不高,名气不小,虽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但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由王树声、刘昌毅率领的中原突围南路军,冲破国民党“立体封锁线”,取得王家店战役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中原大军战略转移的重大部署,而且牵制了大量敌军,保存了革命力量,为后来创建鄂西北游击队根据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摘自《中原突围南路军浴血磨山》)。磨山是西线主战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农民夜校,挖掘上千年打造石磨工艺品的历史和新四军中原突围“打磨山”的光荣史,建起“中原突围第一枪”纪念广场。2019年,磨山被孝昌县授予“红色教育基地”,我也曾随单位党组织到磨山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磨山坡上“传承红色精神”“保护绿水青山”的旗帜迎风飘扬,我们身穿八路军服装,在生态广场交纳党费,热血沸腾地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诵读党章,然后举着鲜红的党旗重走中原突围路,实地感受了精准扶贫给山村带来的变化。虽然昔日“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砖黛瓦马头墙”的老房子大多换成了白墙青瓦的小楼,电炉和煤气灶替代了柴火灶袅袅的炊烟,可这不正是科技发达时代进步的标识吗?虽然笨重的石器退出了历史舞台,可石艺广场上雕刻鲁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以及随处可见的石凳、石椅等,那也是石乡特有的气息啊。如果您偷得浮生半日闲去磨山,也是放松心情、捡拾野趣的好地方。那山坡上的桃树、蓝莓花可欣赏,果可采摘;那田间的油菜、麦子可入镜,可为食;那石头砌成的房子古朴洁净,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春水塘绿水悠悠。穿过又长又窄的土墙巷子,抬头可见楼板上搁置的古旧老水车,低头间,一个拐角,读到雕着梅兰竹菊图案的门楣、刻着耕读人家祖训的石碑。在青草萋萋的农家院,踩着圆形的雕着花纹的石板慢慢走,能看到千年古树萌发新枝,可遇到合二为一含情脉脉的男女石像。顺着石板台阶走上木廊长亭,吹着悠悠凉风,真是一步一景步步怡情。
磨山村史馆建在樊家湾,石头墙、木坊廊、坡屋顶、红灯笼、黑底金字的对联,无不透着古色古香的况味,从墙上的展板,可以较为全面了解磨山村的概况、村庄的起源与发展。每个展板图文并茂,分前言、磨山由来,磨山八景、石艺人家、红色记忆、美丽乡村创建与发展纪实等部分。室内的玻璃柜里,收藏了村民自发捐赠的历代文人墨客,鸿儒雅士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关注百姓疾苦的书籍、书画作品、诗词歌赋及各种纪念章。参观完村史馆,磨山的人文地理在游客心里有了底,往前走百余米,就是农耕用具展示馆,室内的农具琳琅满目,不仅有石磙、石磨、石缸、石狮等各种石器,还有犁、耙、连枷等农耕工具,以及簸箕、木桶、竹篓、渔网、冲担、摇篮、秧码、火坛、水缸等杂七杂八的生活用品。最醒目的是展馆中心摆放的织布机、纺车,让人忍不住一本正经坐上去,像模像样地穿梭织布,弯腰纺线,留下几张令人捧腹的照片。不远处的民俗馆简直是上世纪中后期乡村生活的再现,那连三间的农家屋,墙上农耕的图画,主卧里油漆剥落的雕花木床、穿衣柜,女孩房间里的绣品,男卧书桌上的录音机、磁带;那农家灶屋里的土灶、铁锅,灶台上的大蒜、辣椒、豇豆,像是随时等候女主人回来做饭;书房里写字的蜡人、牛栏里的蜡做的牛儿,活灵活现。还有元宵灯会的狮子、锣鼓、高跷,娶媳妇的花轿,打糍粑的石臼、木棒,更有那豆腐坊里,圆柱形的石磨、挂在木梁上的摇包、包下面的瓦缸、装豆腐的匣子,完整呈现出做豆腐的每一道工序。一个民俗馆,一方乡土情。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睹物思情,土灶锅巴粥的香味、石磨豆浆的甜腥扑鼻而来,人山人海的灯会,排了几条冲的迎亲队伍,也在锣鼓、唢呐中声声入耳,尘封已久的往事一幕幕拉开,朴素的乡音乡情再复苏,不由得湿了眼眶。带着一份对过往生活的眷恋走进中原突围磨山纪念馆,西线主战场的血雨腥风,新四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红色故事,又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以石为媒 建设乡梓
在王店镇,几乎每个村都有石刻的村名。磨山村进口还有三块高低不等的石柱,上面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生态文明的保证,也是勤劳致富的法宝。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开起农家乐、种植园,养羊养虾养土鸡,种桃种梨种蓝莓。那些有手艺的匠人更是有了用武之地。村民樊月东是远近闻名的石匠,曾因腰椎间盘突出,干不得重活,却在石艺上大展拳脚,春水塘上的石桥就是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建起的。从生态广场沿着石磨铺就的石径走800来米,就可看见水平如镜、青松倒影的水塘。从水塘周围的残破的山体和规则不一、大小不等的两个石洞可以想见此地石料质量上等。磨山匠人一代一代在山上取石,一层一层挖掘,一寸一寸向地底下延伸,不知不觉挖通了地下河床,一汪汪的泉水喷出,一次次的雨水冲积,久而久之形成一塘清泉。石潭深不见底,泉水冬暖夏凉,聪明的磨山人,取了极为好听的名字“春水塘”。自从有了春水塘,塘里的水从没有干过,也没有人知道春水塘到底有多深。樊月东就地取材,利用磨山绝活“干砌法”用石头砌桥墩、桥身、护栏,整个石桥仅在桥的基座用了少许水泥,石头间却严丝合缝,取名连心桥实在贴切。桥栏上的石雕花鸟与水底的鱼儿相映成趣,雕刻的诗词歌赋与磨山之景相得益彰。那石洞也有美丽的传说,大洞长30米,名曰仙姑洞,因何仙姑在此修炼得名,小洞叫凤凰洞,都曾是躲避日本人的“防空洞”。磨山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生态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2017年获评湖北省网红乡村,2018年被湖北省授予非物质文化传承地。虽然“一里三庙古迹多”已经成为传说,南华寺和玉皇阁也只有遗址,但是春水塘里洞、水、石互衬,“春水玉塘荡碧波”的别样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以石为媒,地处大别山南麓,京珠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穿境而过的磨山,凭借便利的交通,把石艺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硕果累累。你看,整洁的水泥路直达村民门口,路两旁,红叶石楠、绿色香樟,铺就清香扑鼻的生态绿道。农家院里,兰草清幽,菜蔬鲜嫩,凌霄花爬上石墙。站在磨山顶远眺,封山造林后,种养加创的产业园绿满乡野,就连我儿时畏惧的蔡家凼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西山茶场。在这里,自然与人温润耳语,彼此温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相互庇佑。县里举办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的游磨山、品年味,在石头大观园里磨豆腐、打糍粑、烫豆丝,体验久违的故园生活,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味,不由你不信,昔日的石头村,已是今日的“世外桃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