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画白描课堂教学的意义
中国画白描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样式,其经过众多画家不同时期的探索与创新,创造出我国独特的文化审美样式,用线造型已是中国画语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美术教材内容涉及广泛,专业性很强,但并没有具体细化每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做到深入的去理解与实践。近些年,在各高中的教学课堂中,我国逐渐提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决策。不置可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走入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应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通过我校中国画白描社团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白描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二、中国画白描的课程教学过程——以白描花卉为例
根据我校开展的高中美术社团课程教学的要求,及中国画白描的教学特点,我从中国画白描审美样式的发展变化、范本的选择、读画品画、临摹四个方面作了以下教学设计:(一)中国画白描审美样式的发展变化
纵观国内外,人类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初就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最早的白描文化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动物形象;我国以仰韶、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大量彩陶中的图像等,都用简洁古拙的线条来记录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帛画,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白描作品。画面以线条的形式简单勾勒出人物的造型样式,质朴的用线铿锵有力,造型的样式也更加清晰,可见白描已慢慢成熟起来。魏晋时期,呈现多样面貌的白描作品,出现了众多代表性的画家,如顾恺之,其《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那圆润挺秀,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影响至今。此后,唐宋是白描发展日渐独立成熟的阶段,诞生了规模庞大而又形式多样的画家群体,有把白描技法推上新的顶峰,被后人推崇为唐代“画圣”的吴道子;有五代时期绘画语言颇具个性的贯休和石恪;以及宋代白描艺术上贡献最大的李公麟等。到元明清,可以说是白描从成熟走向沉淀与程式化阶段,此时期的白描绘画语言大多取法前人而自行变法,无更大突破。
(二)范本选择
学习中国画白描,临摹是必经之路。而从哪里临摹?临摹什么?即如何选择临摹范本?是我们首要面临的问题。白描在唐宋时期已达到鼎盛,其题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从作画方式来看,白描有小品临摹、大画临摹、没骨临摹、兼工带写等,在此次社团课堂中,我选择宋代花鸟小品题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其原因有两点:
(1)高中学生是个大群体,非专业级别的美术学生,对于中国画白描的概念理解及技法熟识都是初次学习与体会,我此次课堂教学重点在于培养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认知兴趣。
(2)宋代花鸟小品,其选题取材、构图立意、笔墨技巧、审美文化等方面都是非常成熟且很具有代表性的临摹范本。其次它形式多样,有册页、扇面等,画幅尺寸较小,临摹时间较短,这对于高中学生短暂的美术社团课堂来说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摹本。
(三)读画
在所选的范本中,针对范本画作的技法、构图、笔墨、意境等进行分析理解,做到临摹前心中有数,下笔有神。例如以《果熟来禽图》为例,在此画中,我会先向学生进行如下解读:《果熟来禽图》典型的“折枝”构图样式,表现出稳定的三角形样式。枝干、果叶、果实、鸟儿的线条浓淡粗细、劲挺纤柔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左侧沉甸甸的果实坠在一折林枝上,画面右侧一只小鸟悄然飞上枝头,抬头挺胸,尾巴翘起,双爪紧抓枝干,向下用力蹬腿,双目直视前方,好似被前方新奇的事物吸引,要再次飞起,这样似静非静,似动非动的场景,极为有趣传神。其次,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和折枝果实、鸟儿形成虚实相生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得的空灵境界。
通过解读画面的结构内容,枝干、果叶、果实、鸟儿的线条关系以及画面营造的审美境界,让学生明白白描不是简单的用线条来表达物象,以至于在临摹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学习临摹。
(四)临摹
中国画白描的临摹阶段,主要是解决线条的起行笔过程,墨色浓淡干湿变化,前后结构、粗细层次关系的问题。1、笔法
在社团课堂教学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接触过中国画内容的教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对其基本的用笔、握笔操作规范不明晰,墨色浓淡干湿不清楚。作为指导老师,我把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边讲解边向学生示范基本的操作要求,以便于学生看到清楚的示范过程。
古人的用笔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即运笔过程中用力要均衡,用笔中锋圆润有弹性,行笔过程中勿急躁、把控自如,用笔有如力透纸背,且灵活有变化。因此,在首次课堂教学中,主要向学生阐述用笔、握笔、行笔这三大笔法关系问题。
白描中的线条犹如书法,起笔藏锋,行笔要慢、稳,收笔回锋,这样表达出的线条才均匀有力,有如铁丝般,稳重含蓄。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发现其漠视对线条的起、行、收关系问题的理解,学生在临林椿《雪霁山茶图》和佚名《海棠蛱蝶图》时,发现线条出现轻飘、断连、无力、停滞等问题,针对此类学生,我逐一进行示范讲解。
2、技法
学生在勾勒佚名《夜合花图》时,出现粗壮的叶片线条和叶纹理线条无浓淡主次之分。白描中,花卉、草木、禽鸟的结构关系,形质特点不同,其用线的表达方式也参差不齐。一般而言,在勾勒花卉草木时,先花后叶,由花头层层向后,先近后远,先淡后浓;花卉的质地不同,用线也不尽相同,如用细线条勾勒纤薄而柔媚的花瓣和纹理;用粗线条勾勒厚实而劲挺的叶片和枝干;用圆润的线条勾勒光滑的花朵;受空间关系的影响,用虚线条表现较远的事物;用实线条表现较近的事物。在勾勒禽鸟时,用肯定硬挺的线条勾勒鸟嘴和脚甲,用松软的笔触勾勒鸟腹背的羽毛。但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都应以整体为前提,变化不能太大。
学生在勾勒《梅竹双友图》时,出现竹叶与枝干的前后关系穿插不明晰,导致后面的枝干穿过前面的竹叶。画面中,当有多条线相遇相交时,前后线条不相压,注意两线忌平行,三线忌交叉成一点。
学生在勾勒佚名《碧桃图》时,花瓣的墨色浓淡干湿、粗细关系没有层层推进,导致花瓣散乱无章。花卉是通过用笔墨的变化来表现花卉形制特点,花头部分,用线要极其细淡。画面中,桃花簇簇,苞蕾盈枝透露出浓浓的春意,桃瓣和桃苞的线条短促,因而在勾线时要弱化线条的运笔,采用细铁线描的手法勾勒,来体现桃叶的幼嫩和娇艳的花瓣。
三、结语
在一学期简短的十节社团课程中,虽然只是进行白描教学的临摹起初阶段,学生从陌生到认识,从摹到临,已经表现出积极地学习态度。白描画课程的开发教学,根本初衷是重新认识我们高中课堂教学的美术教育,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创造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