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措施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316
■李 燕/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和体育局

一、中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原则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理念的观点由来已久,其倡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这种育人理念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升参与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建立独立的人格,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这一培养原则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师课堂”和“学生课堂”这两个主要内容,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等方面要重新分配占比,不能有失偏颇。

(二)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即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融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师主动从学生层面考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更适应学生成长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可通过互换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教学的乐趣和难度,体谅老师教学的不易。这一原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和实践要求,教师需要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在与其他教师交流、听课等过程中完善理论方法,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育方法。

(三)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的特点与文学中“抛砖引玉”相类似,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而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这种培养原则多适用于中小学语文等较为开放型学科中,不设定固定答案,而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分享出来,鼓励探索与创新。由该原则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其重点在于“说”与“不说”两点上,要把对问题解答的话语权多交给学生,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占课堂的行为习惯和教学“惯性”,以“顺水推舟”取代“揠苗助长”。

(四)循序渐进

中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集体意识感较差,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所以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将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化整为零到学科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内容的“消化吸收”。在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的育人原则不仅仅要体现在整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更要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即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等级”的教案和课后作业等,发挥多元化教案的功能性和灵活性。

(五)学科相融

中小学的学科内容简单,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因此更有利于进行融合。学科融合的优势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科边界的限制,以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世界观,而非一个个独立的、非此即彼的学科领域,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尽管从学科设置上推进融合化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仍可退而求其次地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这种学科融合化的特点突出,让学生打破常规、不再以标签化的思想看待每门课程,而是着眼于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综合型思维模式,基于此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中小学育人现有问题

(一)综合能力培养渗透性不强

现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仍然以课本、教案等为主,重在课本知识的传递上,没有更深层上挖掘综合能力培养与各学科融合的切入点。诚然,学科教学要以基本教学内容为主,但需要找到能够平衡这二者的方法是不难的。

(二)教育方式方法问题

互换课堂、教学生活化、多媒体演示法等都是能够提升课堂互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实际教学中对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在平衡正常教学内容和活动教学内容的时长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本上讲是综合能力培养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力度不足造成的。

(三)思想理念的实践化问题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许多贴合实际的教学新思路,可行性程度高,但在落实到教学中时却出现了问题,例如要首先考虑基本教学内容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其次要结合新理念设计教案、教学活动并报上级申请、审批,然后上级组织听课评估方案可行性等等,一整套流程走下来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实践化较难推进。

(四)教学活动深层次问题

当前教学活动的横向多元化发展较好,但在活动设计的深度上仍有待进步,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就有许多不切合生活实际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发挥其价值,具有启发式的作用,这一点问题也需要注意。

三、提升中小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效果的对策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教”和“育”都非常重要,“教”主要是做好课本知识的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育”则强调能力培养,正所谓“教书育人”即是如此。但无论是“教”还是“育”都要把握以生为本的思想,研究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因材施教,将课堂参与度提升上去,学生有更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才能够最大化教学成效。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1)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望,品尝到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快乐。例如,针对当前课堂上学生参与提问积极性低、不活跃的问题,教师可首先在课前设置个人“ShowTime”,强制性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困难等,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做记录以便重点解决,进而逐渐形成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2)重视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囿于课时紧张和传统教学思想限制,合作教学较难落到实处,往往只是教室布置上的“小组合作”和作业分发上的小组制,而真正教学中却少见。以数学教学为例,在批改完作业后教师可先统计出错较多的题目,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题目容易出错,在自我总结过程中培养起团队合作能力。(3)课后作业的设置要多元化,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鉴于不同学生理解能力和基础的不同,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要分层级,基本作业可针对所有学生,有一定难度和实践性的作业可让学生选做,不断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突破能力。

(二)推进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改革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对教学工作的良好监督,在设计教学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进行改革,设计专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教师这方面的教学能力做出评估,将此反馈给教师督促其完善教学方案,以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切忌急于求成,所以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要有一定导向性,重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育人观,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而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德育教育等内容的地位。

(三)重视多组织形式的教学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是当前能够实施的三大主流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三大主要途径,实际教学中要分配好三者的教学时限,不能给中小学生过多的学业压力,可布置更多生活化的作业,让其在生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其次,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成果的检验,可通过组织拉练、团队活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实现,这些形式的活动都可作为课外拓展和课外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同时要注重与部分性格内向、不愿参加活动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打开心扉,更好地享受校园生活。再者,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要培养起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辨别真伪、整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被网络上的谣言所迷惑、不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具体地可设置专门的课程、开通“课堂辟谣”活动、布设利用网络查询资料作业等形式,进而使其正确地使用互联网辅助学习生活。

(四)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关系

师生间关系是始终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要做到有张有弛,既不能让学生害怕、也不能任由学生胡作非为,融洽的相处过程亦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从一方面讲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却不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教师也不能将自身的学习经历生搬硬套到当前教学中,而是应当发自内心地与学生交心,与学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参加的活动、个人爱好和生活琐事等,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做到有张有弛、真诚以待。

四、结语

对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在将教育落到实处,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将一个个培养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不能把综合能力的培养当成口号好摆设,而要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