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830
■刘 钰/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学院

一、前言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意义重大,在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了解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积极心理学为重要导向,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

作为心理领域中的重要改革,积极心理学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以积极的心态来了解传统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其中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应用最为关键,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应用以及分析来研究来充分体现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结合愉悦、幸福、发展以及和谐、健康的实质条件,将科学主义以及人文主义融入其中。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进行心理学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这一新型的概念能够弥补传统心理学的不足,侧重于对个人价值以及优点的分析及研究,既兼顾个人的核心利益,又能够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个人思想进行考量,更好体现相应的指导作用以及价值,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大力落实,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发展,我国高校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将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积极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过程之中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不难发现,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明显,但是许多学校还没有构建完整的教育教学框架及体系,教学内容非常杂乱,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为单一和机械,有的学校直接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只能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无法实现主动利用以及分析,难以主动的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并清除个人的不良情绪。其次,老师所采取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直接以课程为导向,无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要求,实质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较少,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有限,心理健康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大部分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双师型教师来完成,这一部分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及认知教育比较浅显,难以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上。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为了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作用及优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不同内容及形式的分析及解读,关注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以及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肯定,保障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收获。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后期的教学实践方向以及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高校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为依据,关注积极心理学的渗透要求,了解这一理念的渗透技巧以及实践策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在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中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及发展。其中,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老师需要注重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以此来真正实现有的放矢。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直接影响后期的教学质量,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落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注重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新课改背景之下这一教学环节的新要求,新标准以及新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主动参与各种专业培训,学习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在外出学习以及自主提升的过程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保障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收获,从而在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时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想法,主动接受老师的教育以及引导,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三)培养学生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较为复杂,其中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最为关键,老师应该了解积极心理学之中的培养重点以及难点,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引导,保证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学习积极性能及动力,以良好乐观的态度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而学会纠正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积极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老师应该尽量避免简单的引导以及知识灌输,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欲望,从而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

五、结语

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力量,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以及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