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自习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组织纪律观念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自学、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的自习模式与当前高等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群体个性已然不相适应。为了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高校不断探索规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乐学、好学、会学的优良学风,努力实现学生从“让我学”到“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
一、高校艺术生早晚自习现状及问题
(一)自主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认识
各高校对自习的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开展情况不同。为了更好的了解高校艺术生新生对早晚自习的看法,文章通过观察及抽样调查的方式,简要分析艺术生对早晚自习的态度,从而寻求改善自习现状的对策,强化新生学习质量。2019年对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9级新生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分析学生对“早晚自习制度对学风建设的利与弊”的看法。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单独访谈学生25名。其中,只有24.37%的同学认为早晚自习的开展对班级学风建设有利,75.63%的同学认为并不利于班级学风建设(见表1)。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自习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如何去转化学生的态度,是当前自习制度实施得以有效开展需要突破的难点。
表1 早晚自习的开展对班级学风建设的态度
(二)目标动力不足,学习自律性不强
对于刚刚过完紧迫感十足的高考生活,处于松懈的状态、初入高校的部分新生,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比较迷茫。“大学很轻松”的理念,在他们未步入大学前便已多次听到,加上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管理上较为自由,使得不少学生失去了以往的奋斗精神和态度。艺术类学生群体个性特征明显,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崇尚个性艺术的同时,也强调个人行为的自由,在集体意识上、时间观念上、以及自我约束方面表现较弱,加上大学课业杂而广,课程难度大,学习动力不足,导致课堂上频频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对于自习,态度更加懒散。据调查了解,部分学生因被动自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室玩手机、聊天、睡觉等现象层出不穷。(三)自习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高校虽制定了有关自习的管理制度,但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工科院校中同样的方法管理艺术生,针对性不强,没有考虑艺术生群体个性及课程的特殊性,对自习的时间、场地、考勤等方面,特别是场地,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导致自习效果不佳。此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很多利用晚上时间开展,与自习制度相冲突,批量的请假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存在学生社团于晚自习结束后再组织会议,影响学生休息。因此,建立完善的自习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配合十分重要。二、开展早晚自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高校艺术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等现象,晚自习时段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活跃期,通过自习时段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有机融合校园主流价值文化,实现价值引领,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在调查中认为早晚自习的开展对班风建设有利的群体中,也普遍认为自习制度有利于养成良好作息、培养良好的学习气氛(见表2)。
表2 早晚自习的开展对学风建设的利处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艺术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若能有效利用早晚自习的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力性,积极主动学习、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文化素养,夯实人文底蕴,坚定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信念。(三)有利于满足学生自身成长需要
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不希望参与早晚自习,喜欢自由,但学生缺乏自律性,对于自己素质基础薄弱却不知从何着手改进。早晚自习侧面给予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适应学习,提高自律性。三、结合新时代艺术生特点,全面落实自习制度的改革探索
高校艺术生自习模式的建立,要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中,努力激发学生个人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早晚自习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学风建设,构建优良的校风、学风。(一)重视主题教育,加强思想引领
新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走访早晚自习课堂的契机,强化思想引领,积极向学生宣传自习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参加自习的积极性。以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自“早晚自习”学校政策开展以来,学院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成立“早晚自习”中心组(由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各班学委组成),组织交流研讨会、调研座谈会,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方案,实现自习的最佳效果。(二)创新自习模式,激发学习积极性
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自习制度也应因势而、因时而进。自习模式应大胆尝试创新,结合当代“95后”“0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实际需求及兴趣爱好,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充分发挥活动育人模式,在自习环节中加入创新元素,丰富自习形式及内容,激发学生的自觉性。鼓励各班级积极结合专业课程、班风建设需求,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每周的自习方案中,安排活动型自习,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习氛围,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为了活化“早晚自习”,学院积极组织特色活动,渗透到自习环节中,比如开展学习强国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孵化创新创业意识;倡议青春健康教育,强化同伴教育理念;开创英语学习角促进交流,提高英语能力等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完善制度规范,树立优良风气
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碰底线,积极维护学校形象,维护自身形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自习时间、场地、形式、考勤、管理等明确规定,实行严格的请假制度、检查抽查、考勤通报制度。以学生促班风,以班风推学生。以班为单位,成立学风、班风建设执行小组,加大考勤督察力度,做好考勤,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奖励法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优秀给予肯定和认可,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遵守纪律。惩罚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的负强化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自觉遵守纪律。提高班级荣誉感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制度作用,能有效确保自习正常有序开展。四、结语
对于高校而言,早晚自习制度的实施,对于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应加强对早晚自习方案的改革,适应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自习的管理模式及实施方案,促进学生增强集体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让我学”到“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真正体现自习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