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名酒出天山

时间:2023/11/9 作者: 人民文学 热度: 9969
侯朝霞

  ---"新疆第一酒""伊力特"发展记略

  伊犁河的三条支流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像一只美丽的虬爪,紧紧抓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曲《草原之夜》,令多少旅人为之陶醉,为伊犁河谷平添一层诗的意蕴。这片为两条交合的天山支脉所庇护的河谷平原,千万年来,演绎过多少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故事。在这里,任何奇迹的产生都似乎是情理中事。

  20世纪末叶,一种名叫"伊力特"的系列白酒,不但夺得"新疆第一酒"的桂冠,而且东入阳关,横贯陇海,入主中原,搅得半个中国沸沸扬扬,刮起了一股小小的"伊力特"旋风,不禁使人想起当年蒙古人骑着伊犁马踏遍万水千山的壮丽景观。

  在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疆伊犁酿酒总厂从一个兵团团办小企业发展成一个国家大型企业,跻身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中国白酒生产百强企业和全国最佳经济效益百强企业的行列,创造了一个西部民族工业高速发展的奇迹。创造这段历史的是一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集团---兵团人。

  1963年秋的某一天,作家王蒙携妻儿谪居伊犁途中,曾在一个名叫五台的小镇住了一宿,是晚天气微凉,远游者在积满尘土的小镇街头徜徉,不觉间走进农五师红星旅社的一家小卖部,沽得二两白酒,自斟自饮,聊以自慰。此事作家曾在一篇文章中有所记述。据推测,那白酒应当就是今天名扬四海的"伊力特"的前身伊犁大曲。这位迁客骚人想不到20年后自己会成为拥有12亿人口的共和国的文化部长,就像当年小镇野店里的无名白酒难以想象20年后会飞越关山成为全国名牌产品一样。又过了10年,王蒙应邀参加一次"伊力特"举办的征文活动颁奖仪式时,挥笔写下了"一杯伊力特,双泪落君前"的诗句。此时作家心中的滋味,怕是与"伊力特"一样难以用文字说得清。

  1955年11月20日,一群刚脱下军装不久的汉子陶醉在自己酿就的带着汗味的白色液体中,其时他们何曾想到他们已经揭开了一个酿酒企业集团的第一页历史。

  肖尔布拉克,蒙语"碱水泉"的意思。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十三团(它的前身是著名的359旅717团)奉命进驻伊犁盆地,在巩乃斯河旁的肖尔布拉克驻扎下来,搭起帐篷,开荒种地,决定在这里建设一个现代化军垦农场。当时的肖尔布拉克没有村庄,只有稀稀拉拉的几顶帐篷,狼和野猪经常在齐膝深的荒草间出没,夜间,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着这些夜行者的长嗥。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最低温度达零下47°C。战士们穿的毡筒常常冻成冰疙瘩,晚上回营房得用火烤化它才能脱下来。一十字镐挖下去,只在冻土上留下一个白印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十三团的战士们在短短几年内开垦出几万亩良田,一个崭新的军垦农场初具规模。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十三团官兵全部集体转业,这个农场被编为农四师十团农场,之后又改番号为七十二团农场。

  伊犁河谷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素有塞外江南之称。高强度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军垦战士们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

  一天,养畜场宰了一只羊供应团机关食堂,养畜场只剩下羊头和内脏杂碎。晚上,战士们炖了羊头和内脏杂碎,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吃。这时,一个满嘴流油的大胡子汉子感慨地说:"嘿,这么好的羊杂碎,可惜没有酒!""说得对,要是有几瓶酒就美气了!"立刻有人附和。

  就是这样简单几句话,激发了大家造酒的念头,而且没过多久,真的心想事成,团里组建了一个酿酒班,调集了几十名工人。凡是见过烧酒的,稍稍懂点技术的都调来,同时从伊宁市请来了一位姓严的师傅,他们腾出一间干打垒的土房子,肖尔布拉克第一个酿酒作坊就这样诞生了。

  原料农场产,工房自己盖,双肩挑水,芦苇烧火,一边摸索一边干。当时用的一只烧酒锅形如大钟,有一米多深,能装二十多担水,用生铁铸成。大伙儿又做了几个水缸一样的大木桶,内用桑皮纸一层层裱好,裱一层刷一层羊血,它可以经受酒的浸泡并保证不走味。他们把玉米用牛车或爬犁拉到15公里外的塔尔地村磨碎,再放到土窖里发酵。酿酒的关键是制曲,曲块的硬度、水分含量都要适中,发酵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温度,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糖化率。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采用人工踏曲,几个小伙子光着脚一边唱一边踩。终于有一天,浓香四溢的白酒汩汩不息地从酒嘴里流出来了,人们一尝,又辛又辣,但有一股奇异的香味,酒劲十足。战士们接了一碗又一碗,从这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欢声笑语,豪饮狂舞,一直闹腾到半夜……

  伊犁酿酒总厂厂志上写着这个日子:1955年11月20日。

  这个来自天山脚下穷乡僻壤的"伊力特",在大洋彼岸的纽约一举夺得两枚银牌,丑小鸭又一次成为令人羡慕的白天鹅。

  1992年2月15日,伊犁酿酒总厂经理张永乐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政委唐见宋,和我国代表团一行18人从北京启程飞往纽约。

  波音747发出震耳的轰鸣,展开双翅,慢慢离开了大地。

  机翼下蔚蓝色的太平洋呈现出一条美丽的弧线。那弧线不断微微变换着倾角。时而一片云海遮断了那片蓝色的屏幕。坐在弦窗前的张永乐脸上流露出激动、兴奋又有些紧张的神情。

  这是一位喝肖尔布拉克的水长大的军垦第二代,随着这片绿洲的扩大、茂盛,随着伊犁酿酒总厂的发展壮大,他也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名大型企业的领导人。

  纽约,那是一片由高楼大厦组成的森林,傲然俯视着在它们脚下爬行的人群和车队,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烘托着一种仿佛是不真实的气氛。面对这个新奇的世界,张永乐脑子里想得最多的还是他的"伊力特曲"。这个从遥远东方的一条山沟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要在这个繁华闹市向世界亮相了。它将会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它能像丑小鸭一样,一举成为世人瞩目的白天鹅吗?

  2月24日,美国首届国际白酒、葡萄酒博览会在豪华的希尔顿大饭店开幕。美、英、法、意、日、中等18个国家的300多家厂家参加,赴展产品达2000多种。中国选出茅台酒厂、五粮液酒厂等15个厂家的35个品种参展。展览大厅布置得富丽堂皇。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客商蜂拥而至,真可谓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色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各国厂家的展台布置得一个比一个美观,一个比一个豪华、别致。

  展台上陈列着各色各样的酒,更让人眼花缭乱:新颖的酒瓶,华美的商标,别出新裁的包装,件件都像珍奇的艺术品。张永乐睁着惊奇的大眼,欣赏着这些异国的展品,由衷佩服它们的包装工艺之精美。回转身来看看自己的产品,顿时觉得相形见绌。过去听人说,我国的许多产品是一流的质量,三流的包装,明明是好货,却只能贱卖。一直在新疆走俏、供不应求的"伊力特"系列酒对包装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把它拿到这么盛大的国际博览会上一比,包装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这时,一位身材魁梧、衣着考究、风度翩翩的外国专家来到了伊犁酿酒总厂的展台前,张永乐迎上前去与他握手问候,经翻译介绍,原来他就是美国首届白酒、葡萄酒国际博览会的组织者,蒙哥玛利博览会中心总裁塞迪·安格斯先生。张永乐先为他倒了一杯伊力特曲,举杯请他品尝,他接过酒杯非常认真地尝了尝,又仔细地看了看,闻一闻,再接过张永乐为他倒的另一杯伊力老窖,细细品尝,并拿两种酒做了反复比较,而后笑着对张永乐说:"从色香味来看很不错,爽口甜绵,是好酒。"随即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张永乐一面答谢塞迪·安格斯先生,承蒙夸奖,请多指教;一面不失时机地将一瓶伊力特曲和一瓶伊力老窖送给他,并附上了介绍产品的小册子。

  塞迪·安格斯先生指着包装上印的天山商标问:"这是什么山?""天山,它横贯我们的新疆。""你们的酒厂就在天山下?""对,我们新疆伊犁酒总厂位于天山的西端,也就是中国的西部边疆伊犁盆地,我们那个地方叫肖尔布拉克。""肖-尔-布-拉-克?""对,意思就是碱水泉。过去这里是一个不毛之地,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酒厂。""你们在这么边远的地方,生产出这么好的酒,不简单!真不简单!"塞迪·安格斯先生连声称赞着与张永乐告别。

  在以后的几天时间里,消息不胫而走:中国的新疆出了好酒,一个叫伊力特曲,一个叫伊力老窖。成批成批的各国客商接踵而来,不少专家也赶来了解情况。张永乐一一热情接待,准确得体地回答各类提问,结交了不少朋友,建立了多方面的联系,扩大了伊犁酿酒总厂在博览会上的知名度。

  2月29日,张永乐与我国代表团一起离开纽约回国。

  3月中旬,喜讯传来:伊犁酿酒总厂的伊力特曲和伊力老窖,双双获得美国首届白酒、葡萄酒国际博览会银牌。茅台、五粮液等6种中国名酒获得金牌,我国共获得4块银牌,伊犁酿酒总厂就占了2块,这是新疆酒第一次获国际奖。

  1992年5月27日至30日,伊犁酿酒总厂再次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日本第四届国际酒类博览会。来自中、日、美、法、意等27个国家的上千名专家、代表云集东京市中心64层高的太阳城大厦,参展的酒类有白酒、葡萄酒、啤酒和配制酒等1000余种。伊犁酿酒总厂生产的伊力特曲,在各国各类名酒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牌,伊力特酿荣获银牌,再次为新疆酿酒史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从肖尔布拉克走向纽约,走向东京,这条从小山沟走向世界的路,伊犁酿酒总厂走了近40年,这是一条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路!

  胡志明主席喝了"伊力特"后翘起大拇指,说:"威虎山还真有老九啊!"一句美言,可把"伊力特"人乐坏了。

  鲜花与掌声来自一代人的奋斗。

  肖尔布拉克处于伊犁河谷的腹心地带,天山山系的两条支脉南北夹持,一条清澈的雪山之水静静地从身旁流过,四周是广阔的巩乃斯草原和大片农田,那里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是一块天赐的酿造美酒的风水宝地。

  如果说50年代初军垦战士们最初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的话,那么70年代的腾飞则是科学与技术结出的硕果。50年代末,团里派出优秀工人赖荣华到贵州茅台酒厂学习,这位头脑灵活,对军垦事业怀着一片赤胆忠心的四川汉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刻苦用心,虚心求教,很快学会了一套基本的酿造技术。回厂后,他改变落后的酿造工艺,规范入窖温度,制定了一套比较正规的程序。果然,出酒率不断提高,而且口感也大有改变,形成了一种有点像茅台又不同于茅台的独特风格。

  随着酒的质量的不断提高,它在伊犁地区渐渐有了名气。这些进步引起了上级的重视。1960年,兵团拨款5万元,修建了比较正规的酿酒车间。1962年正式成立酒厂,年产曲酒112吨,并正式申请注册为"伊犁牌"伊犁大曲(后根据国家"不许用地名命名产品"的规定,改名为"伊力特")。不久,兵团为酒厂分配来两名酿酒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是后来成为该厂厂长的李祖功和他的爱人、工程师曹秀琴。

  可以说,李祖功夫妇的到来,对伊犁酒厂来说,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酿酒科学指导下的现代酿造工艺的确定。为了解决酒质内乙酸乙酯偏低的难题,李祖功进行了潜心研究和不断实践,创造了窖泥培制法和窄窖发酵法。这套技术,为提高伊力系列曲酒的品质起了重要作用。

  一个事业的成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军垦战士用心血与汗水换来的成果。几十年的酿酒事业,培育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并且走上了领导岗位,如现任副厂长周荣祖、总工程师武化新等等。正是这批技术力量,为酒厂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初出茅庐的"伊犁大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酒会上被评为全疆酒类第一名,这是他们得的第一个奖,就像一位三星上将当年当上班长一样,这个"第一次"的意义不亚于他肩上增加的每一颗星。具有远见的"伊力特"人没有陶醉在最初的胜利之中。1964年,厂里又派出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泸州老窖酒厂学习取经。回厂后立即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生产出了晶莹透明、窖香浓郁、回味绵长的"伊力特曲"。在当年的西北五省(区)酒类品尝会上,新疆的"伊力特曲"夺得第二名,成为西北地区白酒行业的一颗新星。

  "伊力特"人一直为之自豪的是当年越南胡志明主席喝了"伊力特曲"后对其大加赞扬,并幽默地说:"威虎山还真有老九啊!"从此"伊力特"成了新疆招待外地贵宾亲朋的头号佳酿,它还成了新疆美酒的象征。

  1992年9月2日,在92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迎宾馆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国内外贵宾。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喝了"伊力特"系列产品之一的"伊力老窖"后,连连点头称赞,并挥笔为伊犁酿酒总厂题词:"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畅销国内外而努力。""伊力特"名声大振,荣誉接踵而至:连续三次被评为新疆地方名酒;连续四次被评为国家农牧渔业部部优产品;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全国轻工业产品展销会银奖;1991年:首届中外名优特新食品展销会鹏程杯金奖;中国国际新酒市荣誉金爵奖;1992年:美国首届白酒、葡萄酒国际博览会银奖;日本第四届国际酒类博览会金奖;全国白酒生产百强企业;全国工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国家农业部百家优秀企业;……

  一瓶含有一点杂质的伊力大曲一直陈列在总厂质检科,"伊力特"人把它视为比摆满陈列室的诸多奖牌更宝贵的珍藏。

  目前我国酒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总量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量产品积压,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企业兼并联合、集约化生产步伐加快;三是加大了新品的开发力度。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白酒业正经历着三个转化,即高度酒向中低度酒转化,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化,粮食酒向果酒转化。名牌效益更加显著。

  总而言之是两个字:竞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伊力特",一个远在西部边陲,既没有百年老厂的历史,也没有名牌因袭的"小字辈",为什么能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并且大踏步地向前奋进?概言之,也是两个字:质量。

  在伊犁酿酒总厂有句话:质量是刀刃,产量是刀背,衡量一把刀的第一标准就是这把刀快不快。这个比喻很精辟。

  多年来,从总厂领导到烧酒工人,从科研人员到包装女工,全厂上下,无不把产品质量看得重而又重,人人讲质量,个个抓质量。在伊犁酿酒总厂,不管你采访谁,干部职工、男女老少都会说: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关键,产品质量就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全厂每个人都有如此强烈的质量意识。他们不光这么说,这也是指导他们工作的信条。他们建立起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目标管理,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来推动全厂工作。从机关各科室到分厂各车间班组,都根据总厂提出的当年任务,制定出各自的工作目标。各项目标责任到人,定时考核,层层检查,对各项目标值的实施情况每季总结一次,半年验收一次。强化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每道工序标准,确保产品名优信誉,为再创国家名酒而努力奋斗。

  工人们一旦在哪个环节上发现问题,立即严肃认真进行处理,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该返工的当即返工,该处罚的毫不留情予以处罚。

  1986年,厂里收到南疆泽普县一位顾客的来信,说他买的一瓶伊力大曲酒中含杂质,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厂领导班子认识到这不只是一瓶酒的问题,这是摆在全厂面前的一个严肃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他们立即派专人专程赶赴泽普,找到了来信的顾客,感谢他给酒厂提出了宝贵的批评意见,这位顾客见酒厂同志不远千里上门赔礼道歉,反而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连说"其实,我也没别的意思,只是想给你们提个醒……""你这个醒提得太好了,千金难买啊!你是给我们厂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全力把质量搞上去!"就这样,酒厂派人往返4000多公里,以一瓶优质伊力特曲换回了这瓶有一小点漂浮物的伊力大曲,经过化验与分析,最后查出是一分厂包装车间不慎将杂物装进瓶内。厂里做出决定:包装车间从主任到40多位工人,每人罚款40元,并要全厂每个干部职工吸取这一瓶酒的教训。

  总厂领导这样严格要求分厂的干部工人,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1987年,伊力大曲落选,没有评上新疆地方优质酒。总厂领导当即发动全厂同志查原因,找问题,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厂领导干部承担了主要责任,并作出严肃决定:总厂有关领导干部罚款200元,分厂负责干部也相应罚款。问题查清楚了,差距找到了,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提高伊力大曲质量的具体措施,严格遵照执行。通过两年的努力,伊力大曲终于在1989年重新评上新疆地方优质酒。

  这两次罚款,震动了全厂,就像警钟一直在全体"伊力特"人心中长鸣。时至今日,人们谈起这两次教训,依然记忆犹新。

  那一瓶含杂质的酒,一直陈列在总厂质检科;而伊力大曲掉牌的教训,则经常在各种会上被反复提到。肖尔布拉克代代酿酒人像珍藏记载荣誉的金牌、奖杯一样,珍藏教训。

  新疆伊犁酿酒总厂给各分厂下达生产任务时,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宁可不出一滴酒,也不能让一瓶不合格的酒出厂!

  1991年七八月间,由于天气炎热,原料发酵过程中产酸度高,酒质达不到绵、甜、爽、净的要求,总厂严格把关,整整34天没有签发一张出库通知单,全厂少收入了几百万元;但却保证了酒的质量,赢得了信誉。

  伊犁酿酒总厂全厂上下如此重质量,是总厂多年来一直狠抓质量意识教育的结果。

  多年以来,他们造就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业务骨干。他们配料、打浆、下窖、烧酒,道道工序熟练、精确,用手一摸,就能准确掌握酒糟的温度。有一次,一位烧酒班长用手测出酒糟温度是17°C,而参观者用温度计一量,却是19°C。这位班长看了看温度计,很自信地说:"我不会错,很可能是温度计坏了。你们不信,可以换一支温度计再测。"车间技术员拿来了新温度计,插入酒糟,过一会儿拿出来一瞧,果真是17°C。为了进一步证实,又换了一支新温度计再测,还是17°C。

  参观者信服了,个个交口称赞烧酒班长的绝招。

  这时,参观者们来到了正在出酒的大蒸锅前,便问接酒的锅长,现在出的酒有多少度。锅长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儿酒,放在嘴边舔了舔,便立即回答说是59°C。参观者当即请技术员用酒精计测量,竟然又是一个一度不差。

  他们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推动技术进步,使全面质量管理连上新台阶。

  1983年,酒厂成立了第一个QC小组。现在,全厂已发展到57个QC小组。各单位都本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增产节约、挖潜改造的各项目的,相继建立了现场型、攻关型、服务型、管理型的QC小组。充分发挥全厂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针对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良好成绩。

  总厂每年举行两次QC小组成果发布会,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小组给予奖励。

  1990年10月,总厂派李芳孝、周荣祖两位副经理等一行4人,前往四川大学学习考察,请来了陈益钊、吴德贤两位专搞色谱勾兑调味技术研究的教授。巩乃斯草原秋高气爽、水草丰美的自然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肖尔布拉克气候温和湿润、绿树成阴,草长花开,使两位教授赞叹不已。

  "难怪伊力特曲香味正,酒质好,原来这里有独特的气候环境。"陈教授又说:"过去你们仅凭人口尝,进行勾兑,酒的质量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已非易事!如果你们能通过色谱分析进行勾兑,酒的质量将会更加稳定上升。"双方当即签订合同,引进两位教授的科研成果色谱勾兑调味新技术,用于伊犁酿酒总厂的生产。

  陈益钊和吴德贤两位教授,每年不远万里从四川成都来到肖尔布拉克,耐心指导酒厂科研所勾兑员,通过色谱分析来区分各类酒,根据气相色谱仪提供的各种数据,对全厂出库酒统一勾兑。

  在陈、吴二教授的指导下,经过色谱勾兑调味,做出多个样酒,不断精益求精,每个季度换一个标样,逐渐提高了酒的质量。

  科研所在总厂副经理、科研所所长周荣祖的具体领导下,全体同志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研究、试验各种技术课题十多项。为了保证酒的质量和风味,他们深入到车间班组,认真检查窖池,对每个窖池的窖龄、水分、钾磷含量、营养成分,都建立了严密、精确的技术档案。对所有的出库酒都严格按标准、质感、口感来统一勾兑,经过严格检验,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才灌装出厂。

  如今,伊犁酿酒总厂的系列产品,年年上档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具备了打开全国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充分显示了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威力。

  要酿造好酒,首先必须从原辅料的质量抓起。

  随着酒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原材料也相应增加。而原辅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酒质的优劣。总厂供销科在侯副经理的带领下,全科同志为了购进优质原辅料,不辞劳苦跑遍伊犁每个农场、乡村,日夜兼程奔赴天山南北。为了一条原辅料的信息,经常一连跑上几百里上千里;为了找到质量更高更好的原辅料,他们经常往返好几个地点,反复比较鉴别,进行筛选,努力发展和建立原料基地。

  总厂领导和质检部门对原材料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所有原材料入厂都要经过严格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不论是粮食,还是酒瓶、商标,都一律否决。宁肯经济受损失,也不能因此而降低产品质量。

  1991年,二分厂进了50多吨麦子,经检查发现是隔年的粮食,总厂领导当即作出决定:这批麦子不得用于酿酒,只可改做他用。

  生产基酒好坏,是保证勾兑成型的基础,也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

  伊犁酿酒总厂为了生产质量优良的基酒,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名酒率,提高淀粉出酒率,降低物质消耗等目标,积极推行标准化操作。各个车间都配备了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的同志担任车间主任,具有专业技术的同志担任技术员,在职工中择优选配班长,在总厂生产科、质检科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各分厂上下形成了较完备的现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为了掌握生产现场管理的好坏,由生产科、安全科、质检科、计量科、科研所、工会等部门组成检查组,每季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全年进行一次总的检查和总结。生产科在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周荣祖和科长李朴生带领下,坚持每星期派员深入各分厂生产第一线一至两次,及时掌握生产情况,现场解决各种难题。

  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操作规章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表面看来,是些很枯燥很呆板的条条框框。但这些规章制度,字字句句都是几代酿酒人用心血用汗水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是从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艰苦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措施。

  在曲房工作的工人们长年在高温下工作,工作任务重的时候,节假日也不休息。夏天,曲房温度高达42°C,曲坯从入房到出房,要来回翻动4次,一房曲坯3400块,8吨料,每月15房,这就是说他们一个月要在高温下搬动480吨曲坯。翻一次曲坯,汗水从背心、裤头里往下流。有的工人实在挺不住,头晕呕吐,晕倒在墙根下,刚被人扶出曲房,喝了碗水,稍一清醒,又扑进曲房,接着干。再苦再累,他们总是严格按操作规章连续工作,温度、湿度、时间,都不能有半点含糊,确保每一块曲坯都是优质曲坯。

  包装车间的女工们在包装流水线上更是紧张忙碌。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女工们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洗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箱……包装女工整天站着操作,一人贴标4000多瓶,就等于一天要提三四吨重的瓶装酒。她们经常加班加点,累得腰酸背痛、双腿肿胀,有时手被破碎的酒瓶割破,包扎一下,照样坚持工作。全车间工人对质量一丝不苟,不容许有一个瓶标贴歪,更不容许一瓶酒内有一丝杂质。只要发现有一点问题,整批产品就全部返工,重新包装。

  为了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伊犁酿酒总厂建立了健全的质量检测与质量审核机构,完善了质量检测手段,配备了有专业技术、责任心强的检验人员,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依据理化标准、精确计算和严格监督的基础上。对入库酒进行理化指标和口感综合检测,对不上等级的酒坚决下压等级,确保入库酒分等分级贮存。凡出厂酒,必须由10名评酒员分别打分,如果平均分达不到出厂标准,就坚决不准出厂,退回去重新勾兑。

  1992年春节前,总厂门前来买酒的客户汽车排成了长队,招待所和私营的客店里都住满了等得急不可耐的顾客。尽管酒的理化指标都已达标,可评酒员们打出的平均分值距出厂规定尚差零点几分,一些顾客整天催着要货,口口声声说,"差那么一点点,不会影响伊力特质量,我们认了,快把我们先打发了吧,千家万户等着伊力特过年哩!"可总厂领导与质检干部毫不含糊、毫不迁就,决不放一瓶达不到标准的酒出厂。

  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就是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伊犁酿酒总厂靠的就是产品质量,从享誉新疆到享誉全国,享誉世界。

  在开封,有一位多情女子,她坚信"伊力特曲,英雄本色"广告中骑马挎枪的西部牛仔是她多年来苦苦寻求的白马王子,不断打电话给销售处,一定要让那位模特儿来开封与她见面。

  在"走后门"、"拉关系"这些词汇还处于"初期阶段"时,在新疆,包包里装两瓶"伊力特",外加两条"红雪莲"香烟,往中等官员门上送,已经不算太"寒碜"了。那时买"伊力特"也得走后门。1999年春节前夕,还有内地客商找兵团司令员批条子的,司令员当然非常客气地予以拒绝。

  伊犁酿酒总厂的决策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今天的"皇帝的女儿"若不小心,明天就可能会沦为乞丐。你今天占领的市场,也许一夜之间便会失去。其实,"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并不准确。企业的生命是市场,优质产品仅仅为占领市场提供了物的基础,就像食物、水分、空气是生命存在的要素,但它们并不等于生命本身。

  90年代中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新疆伊犁酿酒总厂也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历史把这副重担落在了年仅三十多岁的徐勇辉身上。

  徐勇辉,身材魁梧,脸色红黑,大眼浓眉,一副西部汉子的形象。他做事、说话干脆利落,言必信,行必果,虽然年轻(外号"毛毛"),却有很高的威信。这种威信来自他非凡的意志和超群的洞察力。

  徐勇辉的治厂方针归纳为八个字:固本强基,深挖内涵。如果把它演绎一下,那就是"对内自加压力创名牌,对外感情融洽勇开拓"。

  这个"开拓",首先指的就是市场。90年代初,"伊力特"东入阳关,首先在西北重镇兰州站住了脚跟。当时的兰州的白酒市场已是名酒云集,来自边远三地的"伊力特"很难挤进身去。好在兰州有位慧眼识珠者,名叫蒋天德,时任兰州糖烟酒副食品采购供应站副经理。他尝过"伊力特",并考察了它的生产销售情况后,与伊犁酿酒总厂达成协议,成为"伊力特"兰州销售总代理。当时正值春节临近,他已来不及做更多的舆论准备,而采用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他让他属下的销售人员在春节家宴上一律上"伊力特"。酒这个东西有时像传染病,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它居然后来居上,压倒了不少传统名酒。次年春节,它已被甘肃省消费者协会列为向消费者推荐产品,销售量从第一年的50吨猛增到500吨,产品还供不应求。得了实惠的兰州糖烟酒副食品供应站为了表示对伊犁酿酒总厂忠诚合作的谢意,特地给酒厂赠送了一辆奥迪轿车,一时被传为佳话。

  在兰州的成功,对"伊力特"人来说不过是牛刀小试,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古都西安。1995年秋,徐勇辉率一行精兵强将,在西安市最繁华的皇城宾馆召开"95新疆伊力特曲西安新闻发布会",除《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及有关官员参加会议外,他们还邀请了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刘文西,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画家李新安、宋国琦,著名歌唱家吴恩凤和她的丈夫---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孙韶等文艺界名人为之助兴,一时间,歌中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有画,酒与文化在这里就像一对情侣一样完美联姻,成为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春种秋实,两年后"伊力特"和"新疆大盘鸡"已成为风靡三秦、家喻户晓的大众名餐了。在1997年伊力特系列酒陕西业务座谈会上,来自延安、梅林、安康、汉中、宝鸡、潼关的与会代表一致的呼声是"缺货",其实那时还没进入销售旺季,而"伊力特"系列酒在陕西的销售额已逾1000吨。

  1995年,徐勇辉赴内地考察白酒市场,他一路劳顿,到郑州时已是身心疲惫,很想休息一下。那天黄昏,他行至人民路和太原路交叉的三角公园,一抬头,猛然看见了高处矗立着一只高达5米的斗形方鼎,它深腰,平底,口沿为唇,是凝重的青铜色,这就是著名雕塑家吴树华根据原鼎放大5倍的作品。

  徐勇辉的心不禁为之一振,仿佛几天来的路途劳顿顷刻间一扫而光。中原名城,八方枢纽,京广、陇海两条大动脉的交汇之地。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几年"伊力特"已在甘陕一带站稳脚跟,何不在郑州建立一个牢固的支点,以陇海线为中轴,形成一条黄金销售带,占领中原,继而向南北扩展,造成西出国门,进军中亚,东入阳关,逐鹿中原之势?……就像势能的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只要微小的加力就可以触发一场地震一样,这只古鼎的瞬间启示,把徐勇辉脑海中酝酿了很久的市场战略一下子照亮了。这一夜,他兴奋得难以入睡,他一方面把这个设想条分缕析地进行研究,分清主次,权衡利弊;另一方面仔细考虑了实施这项战略的每一个步骤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力、物力安排。他设想了许多选择的可能性,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未知因素、阻力、挫折,甚至失败。当东方微明时,一个完整、周密的销售战略方案已经成竹在胸了。他用凉水冲了脸,走到窗前,拉开窗帘,只见微曦中的中州大地呈现出一派朦胧的微红。他深情地望着错落的楼宇和远处的田野,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奋,就像一位将军面对大战前夕安谧宁静的战场。

  1996年1月,"伊力特曲迎春文艺晚会"在郑州、新乡先后举行。深谙"名人效应"之道的徐勇辉请来了著名歌唱家董文华,著名小品演员郭达、蔡明,还有相声演员刘金刚、李建新等。歌声、笑声、碰杯声,文艺晚会的旋律随着"伊力特"的芳香走进了中原百姓的千家万户。一张门票送6瓶"伊力特",以长于"耍猴"而闻名的河南人很快被芳香醇厚的"伊力特"钓住了。这是一场技艺高超的"明钩钓鱼",货真价实,愿者上钩,只怕你不尝,尝过后不怕你不买。徐勇辉所用的"钓饵"价格不贱,档次不低,而且颇具伪装性;名人晚会,我是让你享受艺术,然后一醉方休。一时间,"伊力特"成了河南人的热闹话题,产品供不应求。某位捷足先登者用眼下很时髦的"消费者"的名义冠冕堂皇地给徐勇辉送了一面锦旗,上面用金丝银线绣了一首诗:巍巍天山松柏青,莽莽草原出明星。雄鹰展翅遨苍穹,美酒一路踏歌行。伊力特曲进中原,香飘大地处处红。弄潮商海有勇士,名载中原天山情。不管做诗者是否"意在沛公",这首七律倒是画出了当年"伊力特"在河南所向披靡、一路风光的生动景象。

  其实"伊力特"在河南"走红"另有一层原因。60年代初的那场名为天灾实为人祸的大饥荒把大批求生者逼到了遥远的新疆。也许是河南人口本来就稠密,也许那一年河南某些官员吹牛吹得最有水平,所以逃荒的人也格外多。在新疆天山以北的许多兵团农场里,河南话是通行的"官话",在那些农场里,不要说在新疆生新疆长的孩子说一口河南话,就连杂居地农场里的维吾尔族职工也说河南话,可见河南人在新疆是怎样一种分量。除此之外,这几年到新疆打工、拾棉花的河南兄妹每年都不下十几万人,还有一批一批的支边青年、复转军人。徐勇辉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在河南大做文章。这一年春节,他们在郑州电视台组织了一场"伊力特春节联欢会",正当欢歌狂舞之时,电视屏幕上忽然打出"向在新疆工作及回豫的亲人们致敬"的醒目标语,一句问候的话,温暖了多少中原儿女的心,而这声问候,是来自他们所熟悉的"伊力特"的。在河南新乡召开的省"八运会","伊力特"在河南的总经销新乡外贸包装公司买断了运动场上的广告权。正是这个"不务正业"、靠做"伊力特"而"壮大"自己、成为闻名遐迩的外贸企业新星的外贸包装公司为"伊力特"创造了一条新闻:该公司总经理程学民因卖酒有功,经新乡市领导批准,奖励人民币48万元。

  一时间,"伊力特"把河南人搞得晕头转向,在安阳曾出现过工农商学争销"伊力特"的局面,连发廊小姐也不失时机地在美容美发的招牌下摆上几箱"伊力特",甚至发生过拦堵货车、争抢货源的事件。有一阵糖烟酒公司经理得东躲西藏过日子,因为他应付不了那么多要货的主顾。在开封,更有一位多情女子,她坚信"伊力特曲,英雄本色"广告中骑马挎枪的西部牛仔是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不断打电话给销售处,一定要请那位模特儿到开封与她晤面。

  一花引来百花开,如今的中原大地,不仅是"伊力特"走红,其他新疆名酒如"三台"、"白杨"、"伊犁河"、"天池"等纷纷登台亮相,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伊力特"也南赶长江,东跨沂蒙,向湖北、山东扩张。

  稳坐中原,辐射南北,徐勇辉当年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按说,江南水乡,吴侬软语,像"伊力特"这样的西北汉子似乎很难插足其间,浙江人天然地只能喝软绵绵的黄酒。不然,如今在黄酒的故乡绍兴,喝"伊力特"已成为一种时尚。在绍兴的各大酒店,名盖全国的绍兴"古越龙山"与新疆"伊力特"并列在吧台上,仿佛是向人们展示阳刚与阴柔之美在这里多么融洽、和谐。人们对"伊力特"绵中藏烈的风格颇为欣赏,誉之为"塞外茅台"。

  "伊力特"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和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全体职工在向企业发展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几年,"文化"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人们对于文化现象的研究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一种很自然的折射。"伊力特"人对于酒文化,具体说对于"伊力特"文化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若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就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1997年以来,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正在下降。据国内贸易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高速增长一直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消费市场增长逐年下降:1997年市场增长是13%,1998年降至10.5%。过去由高速增长的市场带动起来的经济增长格局已发生变化,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特别是白酒行业,面对供过于求的过度竞争市场,势必淘汰一部分企业,而且这种淘汰的趋势正在加快,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伊力特"面临的主要对手有两类:第一类是原来基础好、经营机制转换比较早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古井贡等;第二类是近年来由新的经营机制发展起来的企业,如宁城老窖、湘酒鬼、孔府家酒等。与这些企业和已完成经营机制转换的国内大型企业相比,"伊力特"在企业综合实力、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没有优势;在经营机制、营销战略、应变能力、经营成本等方面,"伊力特"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在以往,企业凭借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就能争得一席之地。"伊力特"在挺进国内大市场时,只是将市场的优势和经营体制的优势比较好地发挥起来,然后再逐步加强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使得"伊力特"在短短的几年里崛起。但若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按这种方式开拓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企业所面临的对手与市场已发生了变化。现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综合优势,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做了一个调查,中国首届一百名优秀企业家所代表的企业,十年后存活下来的只有15%左右。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企业未能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变革创新,从而在竞争中逐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国际知名企业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我的企业离破产只有十二个月。"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企业无法不断地创新进步,也许一年后就不复存在。一个在国际信息产业执牛耳的企业尚且有这种危机意识,何况我们一个正在成长的企业!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伊力特"人在危机忧患意识的驱动下,全面展开了企业经营变革和管理创新活动,要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他们把这项活动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运作。

  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和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应该是全体职工思想观念的提升概括,而不完全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灌输。经营变革、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实践和传播过程。经营变革、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对企业过去成功的经营思想、观念、方法、体制等进行回顾和总结,使之更广泛地为企业职工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则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改善不足之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更新经营观念,建立更有效率的组织结构,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全体职工在向企业发展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对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的共识,从而形成能保障企业实现"创中国名牌,建一流企业"目标的企业文化体系。

  他们把这个体系具体确定为---企业经营目标:创中国名牌,建一流企业。

  经营宗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职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企业精神:敬业,集体主义,创新。"创中国名牌"就是要将"伊力特"创立成为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为此,每一位职工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伊力特"这一品牌驰名全国而尽心尽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名牌是高品质的代名词,是技术、质量、服务和信誉的综合体现。首先,"伊力特"作为一个名牌,在规划自己的产业和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时,有计划地树立品牌形象。目前,伊力特已通过广告总代理新疆普拉纳广告公司建立专门机构,对品牌的设计、使用和推广进行规范管理,以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有好的服务和信誉。第三,名牌产品要积极跟进新技术的进展和满足市场的最新需求,领导消费新潮流,不断推陈出新,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一流企业",就是要将"伊力特"建成一个具有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队伍的综合型企业。所谓"一流",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流",它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职工都具有明确的参照标准---就是酿酒行业的一流。

  "一流管理",就是要求在整体管理上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几年来,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在某些管理上已接近国际公认的管理水准,实现了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积极贯彻落实ISO9002系列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并于1998年11月在新疆酿酒行业首家取得了中国方圆标志认证证书,"伊力"牌系列酒荣获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的质量认证。

  "一流产品",就是与国内外名牌产品相比之下,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技术、质量、设计水平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名牌水准,能够为消费者普遍接受、认可欣赏的产品。

  "一流服务",就是把消费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和选择的指引,为消费者购买提供尽可能的便利,为消费者的满意而竭尽全力。

  "一流队伍",是一流人才的集体。一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服务都需要有一流的人才去实现。对"伊力特"这样一个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企业来说,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流的职工队伍,已成为企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伊力特"人把"敬业、集体主义、创新"作为自己的企业精神来激励全体员工的斗志。

  "敬业"精神,首先是一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工作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个愿意为事业而献身的人,工作对他来讲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是生活中必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敬业"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干一行,就必须爱一行,精一行,深一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追求一流。"敬业"同时还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工作主动、讲求质量和效率,具有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就是一种富有进取的团结协作精神。体现在工作中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相关的工作、集体的工作也要负责,而且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用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同事之间互谅、互让,识大体、顾大局。在组织中注重建立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在工作方法、管理艺术上倡导人性化管理,不简单、生硬、粗暴,而是艺术地运用正面激励,注重批评和沟通的艺术。现代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只有整体优化配置所有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企业中各层次、各部门和各岗位,总厂与分厂,以及与各供应商、经销商及相关合作伙伴只有协调合作,才能形成竞争优势,达到企业目标。没有协作,就没有成功。西部牛仔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一个集体英雄主义的时代。

  "创新"精神,就是不断超越和进取,不断否定自我,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道路,不断进步。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超越,没有创新就很容易被他人超越,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90年代初期,他们较早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使"伊力特"系列酒迅速走出新疆,占领了十几个省市的市场,加之他们较早地导入CI战略,创造性地提出"有计划的市场推广",使"伊力特"系列酒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切入市场,并一举成为中国名牌。

  "伊力特"人具有非常敏锐的现代意识,他们善于捕捉现代企业运作中的新观念、新手法。他们抓住了西部开拓精神这一主题优势,营造了"伊力特曲,英雄本色"这一品牌形象,不惜重金投入,通过多种媒体的传播,现在已成为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形象之一。

  他们还非常善于把企业与文艺联姻,利用中国人非常热衷的"名人效应",扩大企业和产品影响。他们把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会、业务座谈会、订货会开成一个个文化氛围很浓的艺术盛会。继1995年的西安盛会之后,1996年在乌鲁木齐---伊犁举办了"名人名酒沙龙"更是盛况空前。70高龄的著名画家吕迈诗兴大发,挥笔画了幅神情并茂的《酒魂图》。著名学者余秋雨微醺中写下"明月醉天山,酒香满边城"的诗句。著名作家贾平凹、周涛,《草原之夜》的作曲者、音乐家田歌,克里木……一时间真是名人云集,酒醉人欢。1997年,他们又与《解放军报》联合举办《国际热点透视及国际观察》征文,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社和首都新闻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及国外部分报纸均报导了这次活动。1999年,"伊力特"包揽了"中国第一刊"《人民文学》的全年12期封底广告,并决定赞助10万元与《人民文学》联手举办"伊力特杯"《人民文学》建国50周年优秀中、短篇小说评奖活动。颁奖活动拟于2000年初夏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俟时将邀请获奖作者到新疆做一次文化考察。

  新世纪即将来临,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的"伊力特"人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竞争必将更加剧烈。为了适应这一形势,从1998年起,他们在兵团和农四师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改革力度,对同行业的几家企业实行兼并,进行企业重组和资产重组,形成多元化的企业结构,营造更大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成立"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的股票有望在年内上市。

  诗云:"村醪三杯大梦中,过隙白驹日月追。"时不待我。我们坚信,"伊力特"人会争分夺秒,不断创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把一座实力强大、名扬中外的"伊力特"之碑建立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

  〔责任编辑杨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