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以下简指边区)实行了社会教育这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这项政策的目标完成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实施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因此,通过对社会教育进行研究和整理,我们可以学习到边区政府在这一时期进行社会教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当下开展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整理,我们能够发现对社会教育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它进行总体的论述和分析,比如从内容、形式、特点、载体等方面出发,来看它的全貌。但也有很多论文从某一具体的方面出发对社会教育政策进行分析,比如从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乡村社会变迁等角度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总体研究概况
社会教育的对象分为四类,一是不能脱离大规模生产的文盲,二是不能脱离生产的半文盲,三是不能从生产分离的知识分子,四是妇女群体。①关于社会教育的目标,张晓曦分为根本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其根本目标是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面抗战的典范,为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工作树立典范,带动各抗日根据地群众乃至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直接目标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将民众动员起来,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全民抗战之中;具体目标一是完成扫盲教育,二是提高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三是破除封建迷行,扫除社会陋俗。②学者对社会教育的对象和目标论述所用的篇幅较少,主要是让我们明确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基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从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载体出发来看社会教育的总体概况。
(一)内容
王玉珏从群众需要与自愿原则的角度,论述了社会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变化情况,从刚开始的突出强调文字、军事和政治课程,到调整为群众的生产生活知识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调整过程,即是这一原则的践行过程。白小勇、谢飞把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类,即文字教育、政治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娱乐活动。白小勇指出,扫盲识字、支援战争是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谢飞在论文中写到如何把政治军事教育和识字教育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群众易理解的方式和话语进行政治教育,同时把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和识字教育结合起来。③知识训练、技能训练和生活训练是张道东对社会教育内容的表述,强调这是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④王玉珏通过对知识训练、技能训练、生活训练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内容还是在为抗战服务,而脱离了群众实际的需要,违背了需要和自愿原则。但这些内容后来根据群众的适用和实际得到了调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⑤李会先认为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有文字教育、政治教育和娱乐工作,并且文字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文字教育能够为政治教育奠定基础,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就会自觉研究政治问题,提高政治水平。⑥(二)形式
关于社会教育的形式,学者们的论述比较一致,也很全面。王玉珏以冬学为例,分析了社会教育的各种组织形式前期呈现出正规学校的特点,这种教条的教育模式不符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因此受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后期通过调整,实施了灵活分散、满足群众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的形式。这体现了社会教育形式的变化过程。白小勇把边区社会教育的形式分为冬学、夜校、认字组、民众教育馆、俱乐部等,这种教育方式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学习对象的特点为根据,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学习积极性,社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谢飞把这些形式分成适合于乡村民众、城镇居民以及散布于边区的民众娱乐活动三类。(三)特点
张秦英、刘汉华认为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有四个特点,一是社会教育与抗战、生产紧密结合,二是依靠小学校进行社会教育,三是党、政、军及群众团体都来办社会教育,四是社会教育依靠群众自己来办。⑦窦向军系统总结了社会教育的特点,即教材简单明了,种类繁多;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不误农时;具有明显的战时教育特点;各种社会教育组织不断建立和健全,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吴燕以冬学、识字小组为例,说明这种形式与群众的生产劳动相适应、相协调,也说明社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⑧此外,谢飞和史婕认为坚持教育领域的统一战线也是社会教育的特点,并且这是社会教育成功的保证。⑨社会教育的载体起着传播、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作用,多数学者在这方面只有简单的论述。但王玉珏在其论文里用大量笔墨详细介绍了社会教育的载体,即教材和新秧歌,让我们对这方面有了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李会先对社会教育的载体也有详细论述,但与王玉珏不同的是,李会先认为教材与新文字是社会教育的载体。
以上所述即是学者对于社会教育整体概况的研究,通过概括和整理,我们能够发现内容、形式特点的论述和分析较多,而对于载体、目标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总体而言,目前学者的论文让我们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二、性质
社会教育的性质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黄正林认为,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更重要。通过社会教育,增强了民众的国家意识,提高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获得了民众的极大认可和接受。⑩陈梦、汪洸的论文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为例,详细分析了民众政治社会化。通过将社会教育前后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对比,论述民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成效。徐鹏从社会动员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教育的实践,更清晰的诠释了这项社会政策的性质。李祥兴和程晓敏也认为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分析社会教育运动,可以发现这场运动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传播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他们得出结论,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它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李会先也认为通过社会教育进行民众动员的意义远远大于扫盲的意义,通过全面实施社会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乡村政权的“合法性”基础。王玉珏分别从边区社会教育组织领导者、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角度论证了边区社会教育是一场以群众为主体的、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张星也认为边区社会教育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并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主要表现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二流子的改造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阎颖认为这场改造运动是边区社会动员在乡村的彻底贯彻。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学者基本是从政治动员、民众政治社会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个方面对边区社会教育的性质进行论述,这三方面的意义是相同的,都说明了边区社会教育不仅是一场扫盲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扩大“合法性”基础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三、社会教育与妇女解放
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审视边区社会教育,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社会教育是农村妇女教育的一部分,孙瑞阳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边区妇女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她们的社会意识、自强意识和独立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殷萌从边区女子教育的角度对社会教育有所论述,认为包括社会教育在内的各项政策的实施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当时中国的女子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妇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局面。张雨新认为虽然通过社会教育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应有之义,但是在当时抗战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的文化知识以为抗战服务的意义更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抗战压倒了妇女解放。因此,在其论文中以冬学为例,妇女在读书识字、政治教育、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而更好的为抗战服务。在这方面,张雨新的观点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是不太一致的。乔彦丽认为妇女社会教育是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实践的一部分,通过社会教育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这对妇女解放运动意义深远。社会教育是妇女教育的一部分,马小瑞重点分析了陕北妇女的生活状况。其中,在教育方面,通过社会教育,促进了陕北妇女的觉醒,这为她们自身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学者对于社会教育与妇女解放的关系上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即社会教育的实施对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即张雨新认为通过妇女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意义更大。
四、启示和借鉴
有关边区社会教育对当前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的研究很全面,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张王勇、李少博、秦立霞的论文从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教育政策的实施和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一起促进了边区的全面建设,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赵燕也持这种观点。谢飞从社会教育为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了边区社会教育对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庞娟认为社会教育的实施将边区落后的文化教育模式转换为自我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创建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贾钢涛也认为边区社会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吴季令、马云认为边区社会教育蓬勃发展所展现的经验对当代西部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具体表现为西部成人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教育机制应灵活、多样,以及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张王勇认为边区社会教育对当前通过加强成人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柳士彬、孙龙存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结合成人教育的发展,总结了边区社会教育对西部大开发中成人教育的启示。
白鹤认为边区社会教育政策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和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以及一切从实践出发,与时俱进等。李亦丹的论文对边区社会教育的经验、不足以及启示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在启示这一方面,分别分析了边区社会教育经验对解决当前社会教育资金、建立当前社会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解决当前社会教育人力资源问题以及对当前社会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启示。
张鹏飞、陈遇春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视角,认为从边区社会教育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社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社会教育的投入,从当前实际出发,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王玉萍、王静认为新时期社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以满足教育对象的自身需求,这是边区社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学者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展现了边区社会教育对我们当前开展相关工作的启示。更多的是总结了对当下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经验,这些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对边区社会教育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当前进行相关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者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研究很全面,不仅包括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形式、特点本身,还从多个角度总结分析它对我们当下的启示和借鉴。但是随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我们更需
要加深对边区社会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以期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当前的实际服务。
注释:
①白小勇.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3.
②张晓曦.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0.
③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④张道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⑤王玉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⑥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⑦张秦英、刘汉华.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⑧吴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建设与制度创新[D].西安:西北大学,2006.
⑨史婕.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J].改革与开放,2017(12):54.
⑩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J].中共党史研究,2006(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