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众多成就,其中包括将三进工作首次列入党的政府报告中,十九大以来,又再次强调了三进工作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三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关系到党的命运以及国家民族的安定与未来。其中,高校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高校如何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学生政治素养,是目前各高校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三进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高校为确保三进工作的顺利开展,着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建设,分别是重新定位学科建设目标、充分实现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一)重新定位学科建设目标
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目标,使其能够在思政教育方面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学科建设工作中,学院建设和课程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对学科建设进行重新定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能够控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1],发挥其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指导、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方面提供正确的价值方向。由此可见,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目标,有助于从整体上实现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有助于巩固我国思想阵地、坚守主流价值。(二)充分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
通过开展创新教学方式、社会大课堂、网络课堂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室向学生端的转化,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关注的兴趣与分析能力,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此外,利用网络课堂等开放性教育方式,使教学对象也进一步向全社会范围内扩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取参与名家名师课堂的机会。思政课堂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斗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要求高校从教材体系的转化、理论体系向社会实践的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三个方面均衡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三)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学生意识形态发展尚未健全、容易被蒙蔽和诱导的背景下,高校重点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养的提升工作,教师队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教师主体,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主体,其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和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在奖惩方面加大投入,将能够有效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二、三进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个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得到了部分改善,但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弊端,教师教学理念缺失、高校教育合力不足、教学环境复杂化。(一)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弊端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形势变化日趋激烈与复杂,对人才的人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也产生一定的考验,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国际形势变化已经成为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实情况中,大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捕捉学生的兴趣关注点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交叉集合,或者未能选取合理并公正的教学与测验模式,使得学生面对思想政治课程仅仅停留在拿学分这个层面,难以真正吸取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容。这将造成学生在有限且宝贵的时间内无法及时吸取思政知识等内容,无法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降低了思政课堂的实效,甚至使某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错误、扭曲的意识形态。(二)教师教学理念缺失
在高校教育方面,部分教师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在思政课堂中,教师没能理解思政教育真正意义所在,没有让学生展示思想动态,以致于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走向,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政治立场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进行不正确的价值渗透,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变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和批判,这对高校学生养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教育合力不足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作开展,确保将正确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但目前来看,高校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仅仅是单一部门在着重进行,或者是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系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均衡、日常管理不重视两个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思政类课程的重视,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意识形态、精神素养方面的培育;在日常管理方面,过于重视办学效益,思想政治培养流于表面,不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的主流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四)教学环境复杂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不仅受高校教育的影响,也极其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高校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地方,是知识传播和理念交流的重要场合,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多种信息的影响,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的社会评论也容易影响他人的判断。因此,这便形成了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同时进行作用的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校不能够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不能够对校内外舆论进行合理把控和调整,便会影响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三、高校推行三进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预防不良价值观的渗透
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方的不良价值观所影响,对青年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因此,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就变得极为重要。只有我们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降低西方等国家对我国渗透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二)有助于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阵地
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革,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如此。而我国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国际形势时,对我国的意识心态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公民的意识形态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国际形势如此多变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三进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我国稳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持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三)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开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需要全体社会公民的一直努力,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进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我们凝聚民族力量、调动全民族的集体能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因此,三进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1]。四、进一步推动三进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思政课堂的教学理念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形势,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课堂的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今青年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三进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任课教师保持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把握政治走向,准确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了解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和意识形态走向,讲方法将策略,注重教学方式创新工作,针对性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确保他们与我国主流思想价值观的一致性。(二)加强三进工作队伍建设
有效推进三进工作的开展,就要加强专业的队伍建设,培养高思想素质、高政治涵养的教育团队。目的在于增强教师团体对于时事的正确把握、分析能力以及准确把握学生意识形态走向的能力。建立相关奖惩机制,鼓励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分析敏感性话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倡导者和传播者[2]。(三)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控制
近年来,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也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途径。高校的三进工作者应该注重网络世界意识形态的变化趋势,结合信息技术,发挥多种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建立官方媒体账号,发布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等相关新闻、活动信息,贴近青年学生的社交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提升其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学习意识。(四)发挥实践活动平台的作用
摒弃传统书本教学方式,积极发挥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开设实践活动、实验课程,例如离开课堂,开展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调研活动,将书本知识在实际物体中得到展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切身经历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对正确意识形态的理解,使其自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五)深化对意识形态的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国家政策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大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力度,把握发展趋势,结合实际热点,研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固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成果,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五、结语
提高我国三进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潜移默化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助于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我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有助于稳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环境,调动中华民族的集体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