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832
■何 菲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跨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自然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在这种趋势下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加快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水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大学生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但是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分化严重不利于跨国文化的交流。之所以出现这种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长时间受到传统语言学习观念的影响,只是重视语言中对单词的运用和句子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对口语的学习。这种死板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进而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学习心态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学生跨国文化的学习。首先,大学生进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时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乐意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知识,同时也忽视了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使有一些学生语言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他们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学习兴趣缺乏,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明显。比如:大多数大学生对国际交际的规则和内容了解都不够深入,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皮毛,在实践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语言和规则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其次,一些学生对于外来的文化会有抵制心态,再加上自身学习基础薄弱,所以总体上不利于跨国际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素质不高

在进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因为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还缺乏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识,非常重视对母语的学习和教育,对跨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没有重视,也没有认识到文化交流的内涵。因此在一定层面上造成异国文化和我国文化的教学标准存在差异,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遵循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3]

在大学生的跨国文化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跨国交际能力。因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也需要走出去,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因此关于社会文化的教学不仅仅要包含历史知识,还包括社会文化。毕竟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心理,更加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要积极的协调好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多元文化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实践。

(二)文化平等原则

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交相融合。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在国家主权和文化独立性方面,应该遵循文化平等的原则,各个国家的文化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受到歧视和偏见[2]。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更应该包容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每一种文化存在的意义,适应每一种文化。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培养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要理解、尊重和鼓励各种文化的差异,努力的适应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大学生跨国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1]

在各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个企业越来越重视跨国文化交际的全能型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时候,要重视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让学生逐渐拥有跨国文化交流的潜力。首先,教师要注意对不同文化的合理导入,尽量的突破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的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方便日后的国际交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国家的背景,也要加强交流与联系,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大学生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查询相关资料,补充国际文化的知识储备,再将其合理的运用在是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国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加强大学教师的跨国文化意识

高校要想促进大学生跨国文化能力的提升,就要积极的开辟多种文化教育路径,定时的为跨国教育优秀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国外感受文化的魅力,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既可以加强跨国文化教师的队伍建设,又能促进教师文化思维转化和国际视野的提升。逐步让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经验的束缚,形成一种全新的国家化授课风格,方便后期在课堂中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有效的跨国文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另外,高校可以积极的引进一些外籍优秀教师,他们对国外文化很加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国内教师跨文化水平的提升。从而让国内外教师在跨国文化的交流中实现对文化意识到培养,间接的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做努力。

(三)注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生的跨国文化教学中,语言交际的手段除了口头等形式还有非语言的形式,比如:肢体语言交际、服饰文化交际等。不同国家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含义。就比如说亲吻脸颊这个动作,在中国表示一种爱意,而在某些国家只是单纯的表示问候,这

  就是国际文化的差异性。由此可见进行跨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近,就会将交往距离缩小。关系不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相应的疏远。但是中国人都有一个热情好客的特点,如果不懂跨国文化,很有可能就会在与外国人交往的时候,会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冒犯别人,有时即使就是一个简单的拉手或拍肩的动作,就会显得特别不礼貌。比如:让一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与外资老板进行交流,即使在交谈中,这名中国大学毕业生表现的很好,但是他在交流中一个无意的向老板靠近的举动,即使很近,也在无意间冒犯了老板,最终导致交谈失败,这就是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大学生进行跨国文化的学习中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与外国人进行接物动作时,最好要双手接物,五指并拢,把两臂进行内合,自然大方的将物品递出。只有将交往的每一个细节都重视起来,才会在日后的交往中变现的优异。

(四)将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学习视野相结合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密切,对跨国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越来越多。高校只有将大学生的跨领域交际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才能将外在驱动逐渐转换成内在动力。首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跨国文化的兴趣,让大学生时刻注意关注国际时局的变化,注重对交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可以及时的针对当前发生的时事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探讨,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关心国际时事的队伍中,为以后的国际交流奠定基础。最后,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跨国文化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对待外来文化求同存异的态度,用客观的眼光对待文化交融发展。进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自觉,让大学生的跨国文化交流可以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将经典的国际文化引进来,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各国文化交流融合,最终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所以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对各国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选择适合大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促进大学生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让我国的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