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道
《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本意是路,道字在古代的写法是在“行”字中间加一“人”字,是甲骨文中道的异构字,意思是人走的路。显然,在老子这里,道不是简单的路的意思了,而是把道引申为形而上的抽象的最高根源和依据的了。老子对道字去形取象,意指道是万物要遵从的唯一“行道”和运行之“路”。王弼对此句的注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意思就是道在具体的事物中是可以言说的,可这个置于语言中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本身,只是为了便于表达或者为了描述这样一个形而上的本体而借用的道这个称谓而已。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简言之,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与运行的依据。道无形无状,无名无相,先于天地,先于时空,自立自成,自然而然,自己如此,无法用感性把握,却能生化万物,是万物的原因和基础。道超绝名相、不落言诠,却能知古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为万物之宗。我们只有从物的存在以及物的运行中反观道的特性,去悟道体道。
二、道之有无
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清楚道到底为何物,老子紧接着从“有”“无”入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始,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宇宙万物创生的最高根源是“无”。这里的“无”不是“一无所有”的“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不具有任何具体的物之特性。而这样的“无”才可以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始基。“道生于有,生于无”并不是说道由无产生,而是说明道是自始的,在道之前没有开始,没有时空,没有万物,所以说生于无。这样的“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理论,与当今的天体物理学的宇宙生成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Big—bang cosmology)——非常相似。三、道与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万物创生过程的一种表述。也是道与万物之关系的最直白的表述的一句文本。王弼注曰:“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道”“独立而不改”,所谓“独立”就是是绝对的“一”,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相匹配,它也不会因为任何外力外因而变化,超越一切事物的限制,从一而终,不会有所改变,始终如一,周行不殆,故有言“道”即“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最终的根源依然是道,没有背离“道生万物”的根本主旨。万物的生成以及万物的生长,都是道以“自然”的方式不断创发的必然结果。从万物的生生不息和欣欣向荣的成长过程中,看出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永不枯竭的动力。道中潜藏着万物的一切可能——万物的创生、万物的本性、万物运行的规律、万物经久不衰的动力等等。而这些所有的万物的可能里,“自然”是每一种可能的状态和原则,即万物的创生必须是“自然”的,万物的本性是“自然”的,万物运行的规则也是“自然”的。所以,万物以“自然”的方式遵循着道的原则,也体现着道的功用。道是万物遵行的根本和由来,万物依道而生。道生万物,却不为主,不居功,不耀名,滋养万物,溶物无声。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在道与物的关系中,道以“自然”的方式创生万物,并以“自然”的方式作用着万物的一切可能,最后万物和道在“自然”的属性中统一了起来,即“万物法自然”。道物不二,一体两仪,以自然贯通道物,使形上之道与形下之物融会贯通,达到“道物合一”的最高境界。而在人的层面,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的达至中,“道法自然”是最高境界达至的一条脉络,也是中心价值。没有“道法自然”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引领,道及其万物不可能呈现它们的本性。即,“道法自然”是道呈现其最高境界的基础,也是道性散发至万物的途径。道之所以能统领万物、作用万物,因其“自然”属性。形而上的“自然”之道,与形而下的含有“自然”状态的万物,便统一了起来。形上形下边合为一体了。这是人生境界论中“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本体论依据。
四、为道之境的达至——“天人合一”之道
以上通过对道之有无及其与物的关系分析中可知,老子的道论思想有着明显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逻辑。通过对“天道”的分析、阐释,得出“人道”的基本规则。而“自然”同时对“天道”和“人道”通过内在属性和状态关联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便得到了“究天人之际”的最好方式。万物均以自然方式展现着自己的本性,是道性散发渗透到万物中的必然显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万物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人因其有“灵”,未必自然本然的的遵道而行。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人有思想,有欲望。欲望会遮蔽本性,会使人自身产生妄为等偏离“自然”本性的行为。人应该祛除心中私欲之病(涤除玄览,祛伪去疵,高亨注曰:“疵,病也,指私欲。私欲是心中的病”),方可顺天道,达自然。故,人应顺应“天道”,以“天道”的本性矫正人性之偏离,是其到达“自然”的本性上来,即“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人自身的欲望、妄念等人性之恶潜藏人性之中,人性不可能自觉的处于“自然”之状态,需要人通过修养、克制以期最大限度的回归人之天性。
“天道”以不争、无为的方式行事,亦以此主宰着万物。但这种主宰不是“天神”、“上帝”一类的有意志性的主宰。天道之主宰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这样的宰制万物,才使万物有德而不知其主,以“自然”的方式散发着道性原则。老子亦把天道的主宰万物以“水利万物”而比喻。天道如水一般自然而然生养万物,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自满,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使万物处柔弱而不坚强,行善如渊,包容万物。天道处处体现着不争和无为的“自然”特性,而人道的最高的善亦然是秉承自然的“上善若水”,如此方可近于道。
分言“天道”与“人道”,并非把道拆分为二,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而已。“天道”与“人道”本为一体之两面,并非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划分。程伊川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本来一体。天道与人道,只是一道。”言天道时有人道,言人道时有天道。天道是人道的根本,人道是天道的显现。所以,老子之道应是“天人合一”之道,而不只是形而上的本体之道或者形而下的人之道。
宗上所言,天道是宇宙万物本体之根源和依据,是宇宙万物起源、生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原理;而人道是人依据天道而找到本身应然的状态和样子,包含人的价值、伦理、道德等方面。天道是人道的根本规律,人道是天道的体现,是天道从形上到形下的延伸。形而上的道,创生万物;形而下的道,隐藏于万物之中,使万物遵道而行。道是万物的本根,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万物运行的依据。万物被道产生以后,按照道的原理运行着。“道外无物,物外无道”。万物在道的统摄下“自然而然”的运行着,那么,万物就复归到了道的本质属性“自然”中去了。就是说万物的存在展现了“道”生化的万物被“道”浸染、并自觉复归与“道”的双向过程,换句话说,最终的结局就是“道”“物”合一了,道与物是一体之两仪,彼此影响。老子所言的道,应是以“自然”之特性统摄万物的天人合一之道。
注释:
①王弼著.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1,27.
②高亨.老子,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