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梅 程登富 张英建 崔海明 武常宏/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前言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体质低于健康水平的情况,除了与学生个人作息及运动习惯相关外,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在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学生的前提下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修养,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学缺乏认知教育
体育教育的理念是“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这是学生对体育应该具有的认知,要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首先要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但目前高校不够重视对体育认知模块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激励学生对体育的求知欲。我国高校学生学习了近17 年的体育健康与教育,但很少有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康复的基本常识,只是按照老师在体育课上布置的要求去完成运动和练习,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去搭建人与运动之间的桥梁,甚至有人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体育练习,大部分学生更关心的是体育成绩而非运动本身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并不是学生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就极大地违背了“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因此,对于学生体育认知的教育应当在改革中引起重视。
(二)课程实施与管理两极分化
我国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从两种指导思想出发。一种是以方便教师对课程实施管理和指导为核心,一般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教学,或把体育课堂和早操、课间操和业余体育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的集中管理,运行效率高,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容易使课堂失去活力,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工作量大,且学生过分追求成绩而忽略体育技能的掌握,甚至身体素质不过关。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为目标,一般会在一二年级开设基础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个社团或指导老师,上课时间以社团或老师通知为准。这种模式将学生的需求和体验充分考虑进来,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学习活动,但一方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不够,另一方面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体育器材跟不上,所以实施具有一定难度。
(三)体育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从目前看来,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依然是以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小球的技能学习为主,并在教学过程在辅以田径练习,以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兴趣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已有部分高校开展了瑜伽、跆拳道、武术和定向越野等符合潮流和受到学生喜爱的课程,但课程内容往往只是围绕运动技能来展开,如跆拳道如何把太极三章打好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定向越野等,这种浮于表面的技巧训练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的价值,并且运动量也相对变少。另外,体育成绩的评价一直是体育教育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评价的公平性。以技能和素质考核成绩加权的结果评价是目前主要的成绩评定方法,但过程评价仍然没有很好的量化方案。
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优化对策
(一)基于互联网采用“体育云教学”
“体育云教学”是将学生、教师、网络资源和课件通过一款程序或APP 联系起来的数据端,致力于将体育教学APP 化,通过“体育云教学”,让体育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同步运行,功能模块主要有教师端和学生端。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查阅自己的数据和所选课程以及课外活动任务的信息,同时兼具报名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运动会的比赛信息,同时在客户端开通建立或参加体育兴趣小组,参加小组活动。而教师通过客户端可查阅学生信息和发布个性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开展教学班和兴趣班,同时根据学生打卡情况确认出勤,并在客户端建立成绩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基础数据如出勤率、课堂表现和素质表现等作为参数,从教学过程出发,按不同部分加权给出体育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客观公正地给出体育成绩。
(二)让“运动生理学”贯彻体育教学的始终
运动生理学不仅是让学生发挥潜能,最大程度去掌握体育技能的一门学问,更是学生深入地认识各项体育运动内在价值,保护自己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伤害和运动后康复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学生足够了解一项运动,并且能够驾驭这种运动,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参加体育,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因此,一方面,教师可在“体育云教学”中加入运动生理学讲座,不定期在线上开展篮球、足球或瑜伽、太极等各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知识,让学生网上报名参与,并将其纳入成绩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在实际运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价值的角度,教学生如何用力发力,如何运球击球等,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收放自如,以最科学的方法完成运动训练,并在下课前留五到十分钟带着学生做运动康复。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动力会不断增加,并且从实质上去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
(三)丰富课外活动和课外技能训练
丰富课外活动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平台,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另一方面,为学生找到与其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并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和器材,学生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组团创建体育兴趣小组,当人数超过一定数目时学校进行审核决定是否同意开设。兴趣小组要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职责分工明确,并由一到两名教师作为咨询指导。兴趣小组的项目不一定非要传统的体育竞技,还可以是轮滑、街舞、骑行、散打等深受学生追捧的休闲体育,针对不同项目进行运动技能以及战术的训练,同时在教室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体育竞赛规程,在小组内培养具有裁判能力的组员,进而在校内或校际开展各项体育联赛,联赛全过程由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裁判和自我奖励,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自治”,才能在丰富课外活动和课外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运动兴趣,让“终身体育”蔚然成风。
四、结语
尽管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教学模式创新和优化对策,但很多研究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数字化管理,或是浅程度地制定一些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并没有从学生出发深入地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感体验,因此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创新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只有将互联网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运动生理学等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才能在丰富课外活动和课外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爱上运动,爱上体育,从而全方面增强综合素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