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萍/商丘学院
一、前言
“存在获得感”是“存在感”和“获得感”的融合,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或者某活动中的有关主观情感体验、心理感受以及生活需求的一种体现。“存在感”主要指个体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获得感”即包括物质上的获得感,同时也来自精神上。“存在获得感”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一方面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刻保持积极性的重要来源。同时,它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的必要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存在获得感”在很多人群中的存在状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个体“存在获得感”严重缺失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的问题。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在某些方面处于缺失的状态,总会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来找寻安慰,以此弥补。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游戏,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当下部分大学生正常生活的一大痼疾。论文主要基于大学生“存在获得感”缺失的视角,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焦点,同时结合当下大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大学生“存在获得感”缺失与游戏沉迷的关联,探讨提升“存在获得感”来消解游戏沉迷的教育方略。
二、大学生游戏沉迷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2013 年第32 次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到了全部网民人数的21.3% (9.8%+11.3%),即1.25 亿,其中迷于网络游戏的又占到一半以上。[1]这个数据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当下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数量,但可想而知其中所包含的大学生数量。从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这种现状的存在,当下很多大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相当多的学生对游戏处于沉迷状态。当然,由于沉迷游戏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和后果也是比比皆是,令人十分地痛心。
三、大学生游戏沉迷的成因
面对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实,更多的教育研究者投身于其中,并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方面进行归因。但在诸多的归因当中,对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归因是其根本,尤其是“存在获得感”的缺失是其主导因素。
(一)学习缺少成就感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变少,而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相对越来越多,很多时间都是大学生自己去支配的。虽然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进入学校之后都是在积极努力地保持着自我概念,但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大学生的这种心态便会发生变化。毕竟进入大学之后,身边没有更多人的管制以及相对缺乏了很多对学习的要求,同时他人对于自己的影响也时刻存在着。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就变得随意起来,学习热情也渐渐减弱,久而久之,便感受不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愉悦和成就感。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已然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了,那么便会从他处寻找这份存在感和获得感。游戏便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毕竟游戏本身具备刺激性、操控性、吸引性等特点,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也给人带来成就感。这份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感觉,恰好弥补了在学习上所缺乏的关于成就感的“存在获得感”,这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游戏的重要原因。
(二)人生目标缺乏明确性
“生活目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具有锚定和动机的作用,能激发青少年表现出与自己生活目标相符的态度及行为。”[2]生活目标它能给予人一定的生活动力和导向,影响人们在一些事情面前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对人生目标以及未来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部分大学生却时常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对于自己人生的定位并不是很明确,甚至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以至于长期处在某种被压抑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部分大学生往往都会去寻找一个出口来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这正是体现出了网络的“去抑制性”作用。“网络的去抑制性有助于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从而使得网络成为那些不堪现实生活重负的个体的‘心灵的避难所’和‘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世界。”[3]也是当下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的部分深层原因,从虚拟世界中获取那份在日常生活的缺失,以寻得心理上的一时安慰。
(三)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
当下的大学生正处于有理想、有激情、有奋斗的年龄阶段。在以往的教学当中部分大学生的确保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并且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生活和精神世界十分地充实。然而,在教学中也时常看到一部分学生自甘是学习生活的失败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成功没有奢望,面对失败的时候也感觉不到丝毫的羞愧和恐慌。其实这也意味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做一些展现自己能力的事情,内心就像一潭死水一样。虽然这部分的学生总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神世界也相对的匮乏,游戏就很容易成为他们在生活中的依托物。因为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他们不需要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需要教育者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关心。
四、提升大学生“存在获得感”与游戏沉迷的消解
当下越来越的大学生沉迷游戏的现实,需要社会各类的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且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疏导和消解。在当下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如果一味地采取禁止,甚至没收学生手机的做法,已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注重从其内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提升学习生活中“存在获得感”消解对游戏的沉迷。
(一)从成就感入手提升“存在获得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身边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各种各样的考试,各类比赛以及各种实践、课外活动等,能展现他们力量感的事情有很多,关键看他们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在消解大学生游戏沉迷的过程中,教育者注重提升成就感上的“存在获得感”,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付出后的获得感以及成就的存在感,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在学习上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其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这对于消解游戏沉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从人生目标入手提升“存在获得感”
人生目标对于各个阶段的人群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给予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一个大学生一旦目标明确。在学习生活中总会表现地相对积极,也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相反,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学习生活就像就一台没有方向盘的超级跑车,即便拥有着超强有力的引擎,最终仍然是废铁一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部分大学生往往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消解大学生的游戏沉迷,从明确人生目标入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三)从关爱入手提升“存在获得感”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真正开始了人生的独立阶段。相比于以往的求学之路,很多大学生与父母、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相对少了很多。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自己被关爱,便寻向了虚拟世界。尤其是当下很多游戏,它们不仅可以娱乐,同时还具有交友,合作等功能,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感受到“温暖”。“有关研究提出玩家通过游戏并不单纯地为获得竞技对战的快感,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好友的共同对战来增进感情、获得认同感从而实现社交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4]因此,对于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应注重给予更多的关爱,增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支持,这对于消解沉迷游戏有很大的帮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