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浙江丽水民间音乐传承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362
■周 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贸易学院

  在浙江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丽水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已颇有建树。丽水地区为宏观概念上的区域范畴,它不仅仅是丽水市所管辖的区域,而是以丽水为文化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广阔领域。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接壤着福建省,在古代被称为“处州”,现今丽水作为浙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丽水当地居民多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样。丽水市当地传统音乐种类齐全,说拉弹唱样样齐全,样式众多且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情和文化传统。据丽水市文广出版局统计,全市共有两个人类非遗项目,十八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八十八个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之多让人不禁赞叹。

一、丽水地区传统音乐概述

中国的传统音乐涵盖了民间的歌曲小调、戏曲杂艺、民间歌舞、器乐、庙堂仪式用乐、文人琴乐等等,这些文化基因随着我们的血液自我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脉络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丽水地区有着众多地传统音乐形式,它们都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丽水人民用民歌、曲艺、仪式歌记载着他们的历史,而这些多彩的音乐也滋养着这一方土地的人儿。笔者从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三方面切入,筛选出丽水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概述如下:

  (1)畲族民歌,于2008 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内的畲族主要生活在丽水、温州、衢州与杭州境内。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我国唯一的县级畲族自治区,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浙江畲族民歌根据其艺术特点与流行区域,六大调。在畲族民歌之所以在我国众多民歌中独树一帜,是因其独特的变化形式,既每首作品词句基本不变,而是变换两次韵脚,从单一变化为三个部分,形成所谓的“三条变”的“复沓”手法。浙江畲族民歌涉及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手抄本历来受到我国历史学家、文学家的重视,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当下,畲族民歌的老艺人渐渐老去,年轻人因生计外出务工,会唱民歌的人少之又少,畲族民歌面临传承危机,急需保护。

  (2)包山花鼓,于2009 年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包山花鼓戏艺术表现形式介于民歌与戏曲之间,它对白和唱腔有着浓重的包山本土方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包山花鼓剧目丰富,现今有十余个传统剧目,有表现花鼓艺人饱受生活困苦,遭受地主欺压的剧目,也有展现人民质朴生活的剧目等。包山花鼓在表演上往往有说又唱又跳,舞台表现力极强。

  (3)十番音乐,于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番音乐演奏时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闻名。十番音乐曲调愉快,节奏感强,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民间歌曲、戏曲中吸取了不少艺术元素。遂昌昆曲十番多在民间庙会时进行演出,演出地内容到演出形式都有着非常高地人文价值与艺术水准。目前,遂昌昆曲十番文化活动力度逐渐弱化,遂昌昆曲十番也面临着失传地困境,迫切需要社会地关注与保护。

  (4)松阳高腔,于2006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明代,在之后几百年的传承中,弋阳腔不断发生着融合与变化,形成高腔各不相同的风格特点。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松阳高腔艺人代代相传,至今已延续二十三代,松阳高腔现今有近五十部作品,《夫人戏》、《三状元》等是其代表作。目前,由于松阳高腔艺人老龄化严重,后辈人难堪重任。所以松阳高腔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紧迫局面。

  (5)青田鼓词,于2009 年,录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鼓词俗称“唱词”,是浙江青田境内的一个曲艺形式,传承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青田鼓词同样是说唱音乐。青田鼓词是用青田方言演绎,有着丰富的地方俚俗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属性。

  综上所述,丽水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都面临着相同的处境,传承与保护是首当其冲的问题。随着我们城市化快速的进展,传统艺术的流失速度也是与日俱增,各级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的多个环节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很多非遗项目前景依然堪忧。以畲族民歌为例,当下畲族民歌的生存空间、传播空间及传播途径都与以往发生了重组变革,社会对畲族民歌的需求逐渐减少,即使需要,更多以娱乐性质的“改编”出现,其原有的文化内核逐渐消散。

二、声声叹——当今的困境

当下,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丽水地区传统音乐的影响力渐渐式微。小调民歌成为上年纪人们的专属精神印记,年轻一代则是哼唱着众多流行歌曲,“快餐”音乐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粮食,他们对丽水当地的音乐文化充满了陌生感,像包山花鼓、畲族民歌等音乐形式,缺乏对它们的基本特征及风格的了解。让我们感到慰藉的是丽水当地民众本着对家乡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献力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事业。如包山花鼓的传承人徐锦山。正是在他们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地采访了多个老艺术家,将他们保存地手稿与口述资料进行整理,才使得包山花鼓才重新散发往日光辉。

  尽管民间艺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工作贡献斐然,但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传统音乐形式传承工作依然举步维艰,丽水地区的音乐形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根据现阶段的丽水地区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保护的现状,我们对其进行总结突出的问题如下:

  (1)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消遣多元的文化信息,人们接受了大量的“新鲜”知识,由此他们的意识形态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兴的文化食粮,散发着“古老”气息的传统民间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从而导致民间音乐长久生存的依托空间发生重构。在以往,像包山花鼓、龙泉山歌等民间音乐是丽水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随着当下劳动方式的改变,公共集体的劳动场景减少了,生产力提高了,但大家一起唱歌的机会却少了,原有的民歌作为主要的消遣文娱方式,现在被多元丰富的娱乐所取代。老祖宗积累的优秀文化逐渐被年轻一代忘却,淡淡的流逝在现代化进程中。

  (2)丽水地区民间音乐是浙西南地域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是丽水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在音乐中可以看到丽水的历史脉络及风土人情,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它旺盛生命的体现。艺术的生命线牵在传承人的手里,动人的歌声与充满魅力故事需要人去演绎。令人担忧的正是传承人的断层问题,这也困扰着多数的民间传统音乐形式。例如丽水地区的菇民戏、丽水花鼓、青田鼓词、昆曲十番、月宫调等民间艺术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众所周知,多数的民间曲艺是离不开童子功的,很多演员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艺磨练多年方可演出。当老的一代艺人们渐渐老去,许许多多优秀的曲调随之失传。年青的一代人很难去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他们所处的时代物质生活丰富,受教育的经历更是高于前辈们,他们能真正继承丽水地区民间音乐精髓的人少之又少。

  (3)丽水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但一些剧目和歌曲格律与曲调要求严谨,甚至于苛刻,这为年轻人的学习造成很多困难,大众也很难参与其中,民歌与剧目通常服务于当地的人们,这些艺术形式难以扩展的原因也在于方言的使用,如果观者不懂丽水话,则难以参与其中。并且,专业的创作队伍很难介入到这些艺术创作中来,传统艺术的优点是“古老”、“传统”,但这也可能是通往创新之路的“路障”,没有新时代的气息引领的艺术作品,难以得到年轻一代关注的目光。

三、多点聚焦——保护策略的制定

丽水本土传统音乐是民间文化凝结的精华,是历史记忆的见证者,更是丽水人们的精神家园。传承、保护与发展丽水本土传统音乐,不仅仅对丽水当地文化事业建设助力,还可以对浙西南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添砖加瓦。笔者看来,丽水本土多个传统音乐形式的发展,需要制定“两个极向”的发展策略。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使传统音乐自身在市场中进行创新,提高本体的创造力;其次则是通过外部的力量,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强有力的保护机制,打通现代化媒体传播渠道,深入校园细心耕耘,才可让丽水本土传统艺术形式开拓出新天地。

  (1)传承人及演出团体方面全方位提升。人们的审美取向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符合当下文化新潮流的演出形式及剧目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机会。首先,传承人及演出团体需要深入大众群体,走进大家的生活中,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取向的高质量作品,对经典剧目可以实行“改编”策略,就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经典版本上进行的调整,当时虽然颇受争议,但现今来看这部剧无疑是成功的,广大青年人通过这部作品喜爱上了昆曲。其次,传承人及演出团体应获得更多外出学习锻炼的机会,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演唱表演方面,更多的经营与管理方面,学习的经历使他们可以合理规划他们的表演,并对自身的演出做出总结归纳。此外,传承人与演出团体需对自身所从艺术有清晰的认知与定位,通过自身的引导,将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向大众娱乐的方向过渡,并与一些乡镇企业建立联系,形成有效的互惠联盟,增加彼此的影响力。

  (2)相关部门的扶持。丽水花鼓、青田鼓词、昆曲十番等艺术形式皆是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有责任与义务肩负起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传播的任务,使这些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核心品牌。首先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健全鼓励机制。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在浙江省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由此看出浙江省相关部门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相关部门层面为浙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强有力地支持。其次,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对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存储。因为当下众多老艺人年龄偏大,而他们的传承人还无法完整的继承技艺,这就需要多媒体数字化手段的介入,使音像资料得以完整保存,更加方便年青一代人的学习与观摩。最后,则是多组织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既是社会公益性的服务,给大众带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享受,也为传统艺术寻找到表演的舞台,使民间艺术家的技艺得到锻炼,便于他们积累演出经验。

  (3)走进高校的门户。近年来,丽水地区开始探索“非遗”校园传承保护模式。采取校园传承模式修补丽水民间音乐传承链条,在校园推广松阳高腔、包山花鼓戏、畲族民歌、庆元二都戏、畲族祭祀仪式、菇民戏等教唱;编写丽水民间音乐校本教程,并通过开办校园传统音乐教员培训班,为各地培养音乐教师等。

  笔者认为丽水地区传统音乐进校园,可以开拓广大年轻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本区域的传统音乐,从而开始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队伍中,这对丽水地区音乐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来说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应让传统音乐进校园,笔者建议高校应把丽水当地优秀的音乐文化引入高校生活中,使广大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产生兴趣去学习这些传统音乐,既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又加深传统艺术的传播。丽水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丽水地区又有着众多高校,因此,为了让传统音乐在青年人之间生根发芽,将本土传统音乐融入大学校园是我们必要的手段。其次,前期的传统音乐进校园活动已经为学生接受传统音乐文化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可以成立相关的活动团体,让学生深入理论的研究,并促进学生的舞台实践,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比赛,如现在的“互联网+”的模式,通过此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四、结语

丽水地区的诸多传统音乐种类如松阳高腔、畲族民歌、包山花鼓戏、丽水花鼓、青田鼓词、昆曲十番、月宫调等,这些动人地音乐都是丽水人们的精神财富,是他们智慧的遗产,我们不能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忘却我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丽水地区优秀的音乐文化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肩负的职责。我们要依托于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媒体多途径的传播,高校源源不断地文化输出,丽水本土传统地优秀音乐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再次绽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