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金门多雾,早晚雾来,中午雾散,雾来迷迷茫茫,如罩轻纱,雾散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我们一行12人组成一个团,在这样一个多雾的季节登上从厦门开往金门的“新集美”号客轮。同行的其它11人都是年过50的阿婆,她们的任务是游览、走亲、“拜拜”(闽南语:拜菩萨),我跟她们一起走,真是缘分。
仅一个半钟头,船就到了金门码头,一位阿婆说,今天雾散得慢,不然还可以再快一点。下了码头,除了导游,还有一位姓陈的阿伯一同来迎接我们,他是刚才说话的那位阿婆的亲戚。我们游览的第一个地点是“文台宝塔”。塔不高,南面的巨石上刻有“虚江啸卧”四个大字,为明代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字体雄壮豪迈,让人过目不忘。接着参观“莒光楼”,它是金门为数不多的高大建筑之一,其楼造型仿北京故宫角楼,古色古香。大楼两旁架两门大炮,据说是郑成功时期的礼炮,现在用来做雾炮,每天固定时间鸣放,以警告附近的船只小心暗礁。莒光楼曾是“金门英雄馆”,现已变身“城隍文化展馆”。此时雾已散尽,站在楼上,阳光、田野、沙滩,村落,有“海上田园”之称的金门风景尽收眼底,而通过高倍望远镜眺望对岸的厦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挂在水天之间,宛如海市蜃楼。金厦门对门,真近啊,我说,陈阿伯说:“是的,年轻时我去厦门岛,就像厦门的海沧或漳州去厦门岛一样,早上坐船去卖鱼,傍晚又乘船回金门。”后来又游览了翟山坑道、双鲤湿地中心等景点,沿途当然是逢庙必拜。在天后宫,我们给妈祖上香,陈阿伯说,金门有十多座妈祖庙,曾多次组织进香团,护送妈祖金身到厦门、泉州、湄州等地巡游,大陆的进香团也多次恭奉妈祖神像到金门、澎湖等地巡游。在双鲤湿地中心旁边刚刚修葺一新的关帝庙,我们给关帝上香,陈阿伯说:台湾包括金门的大部分关帝庙祖庭在闽南的东山岛,我曾经带领全家随金门进香团到东山岛关帝庙谒祖朝圣,记得庙内有一方石碑,碑上记载了当时厦、漳、台民众同拜关帝,共同出资重修关帝祖庙的盛事,其中有金门、厦门、漳州、澎湖等地的一百多个人、数十家行号共同出现在这方石碑中。
下午导游带我们去品尝高梁酒、贡糖和参观金合利钢刀厂。贡糖、高粱酒和金门菜刀并称为“金门三宝”,也是导游向我们重点推介的特色产品。贡糖的制作相传由厦门的制饼师傅传入,后青出如蓝,成为闽南甜点第一。我们一进大门才发现,整个商店既是制作车间,也是展示门面,还是推销现场。师傅们现场制作,一阵阵香甜的气味弥漫开来,让人直流口水。各类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售货员热心为我们介绍产品,还搞起了有奖知识问答。一位阿婆说,小时候就喜欢吃这里的贡糖,含在嘴里希望它快点化,又希望它永远不要化。阿婆们看过、尝过后,就毫不犹豫掏出钱包开买。是的,对于阿婆们来说,到了老地方,怎么可能空手而归呢!顾名思义,高梁酒自然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陈阿伯介绍说:金门是小岛,淡水资源非常缺乏,只能种植一些耐旱的高粱、花生等作物,金门高梁酒早年由闽南华侨创制,这个酒不仅香醇甘冽,还喝了不上头、不口渴,现在已经广销海外,成为金门的名片和经济支柱。金门合利钢刀厂是金门的老刀铺,创建于1937年,门口摆放的一排排弹壳极为抢眼。金门向来有制刀的传统,早年使用的材料均为废铁,“八二三炮战”后,弹壳为刀铺老板提供了上乘的钢材,打出的刀锋利不锈,经久耐用,从此金门的刀业兴旺起来。这让我想起2009年春节,金门与厦门约定比赛燃放焰火的情景,想当年双门两军对峙,互相炮击,如今转为同放焰火,欢度春节,而刀铺的老板用“炮仗”遗留下来的弹壳打刀,卖给来金门游览的大陆同胞,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傍晚,我们来到了金门镇中心的灵济古寺,据说该寺修建于宋末,几起几落但始终香火不断。趁阿婆们正在上香,我走向离寺不远的牌坊,这座牌坊不仅高大,还完好地保存着极为精美的雕刻,“钦旌节孝”四个镏金大字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导游说这是清朝嘉庆皇帝为表彰邱良功母亲矢志守节而立。邱良功是金门人,因平定海寇有功,官至浙江总督。这让我想起抗倭名将俞大猷,他们一个明朝泉州人,率领“俞家军”转战金门等沿海,抗击倭寇,出身入死;一个是清朝金门人,率领水师平定海盗,屡建奇功。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只要是为了民族的利益和百姓的平安鞠躬尽瘁,就会成为人们心中真正值得纪念的英雄。
吃过晚饭,我们分成了两拨,一拨人马到小金门,去拜访那里的亲友,我与另外几个与陈老伯沾亲带故的阿婆到陈老伯家做客。陈老伯家住在离金门镇不远的村里,村里的房屋大都是有百年历史的闽南式建筑,青石红砖,雕梁画栋、燕尾翘脊,陈老伯说砌房子时,很多材料还是从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渡海运来,这样的房子可是冬暖夏凉呢。抬头看天井,罩上了一层细网,我不得其解,老伯说,这是用来防鸟的,鸟太多了,每天都会从天井飞进家,弄脏地板,于是才扯起这张大网,我们金门的鸟是很多的,也保护得好,你们今天在双鲤湿地中心也看到成群的飞鸟。你们要是在这住一晚就好了,一大清早,鸟们就会聚在一起开会,唧唧喳喳地把你吵醒。阿婆们与亲戚一见面就用闽南话拉起了家常,陈老伯见我插不上嘴,便陪我到外面走走,他家门对面就是田野,传来一阵一阵蛙鼓,把笼罩在雾气中的春夜敲打得更加宁静。老伯说,秋天,这里就是大片大片的高梁,可好看了。陈老伯的邻居家也是一样的房子,只是门前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他说这一家为了躲避“炮仗”,很多年前远走海外,一直没有回来过,听说现在好了,也打算回来重新修理,有时间可以回来住住。我们村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家,有些人家的房顶都快塌了。我们沿着侧面的大路走,路灯比较亮,突然发现一户人家的墙脚有一块“石敢当”,我在厦门、泉州、漳州见过不少,甚至还特意查阅过关于它的传说:“石敢当”初为食鬼之神,因其镇压鬼邪有功,玉皇大帝敕封其为泰山护山之神。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永乐康”。历史上泰山是稳固的象征,多代皇帝在泰山举行过祭祀和封禅大典,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泰山石也因此被赋予庄重和久远的内涵,许多重要建筑基石常取材于泰山石。唐宋以后“泰山石敢当”开始流行于大江南北,多立于村寨、街口、房屋缺角处,以镇宅辟邪,护佑村寨及百姓安康,从此,“石敢当”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化煞”吉祥物,延至今天。此时,在金门见到“石敢当”,觉得是那样的亲切。陈老伯说,明天有时间我带你们去古宁头村,那里有一户人家,里面的石狮、古钱、宝剑还有八卦都刻有“泰山石敢当”,那可是很完整的石敢当。
第二天一早,两拨人马汇合首先拜访太武山。金门太武山又被称为“北太武山”、“仙山”,与厦门鸿渐山一脉相承,脉系发自福建的中央山脉———戴云山脉,与漳州的“南太武山”遥遥相对。通往山上的路有高大的树冠覆盖,走在路上宛如走进林荫隧道,雾气在树叶上凝聚,往下滴落,将路面打湿,而那些挂在松针上的雾珠,更是一滴一滴晶莹发亮,一阵山风吹来,宛如下起一阵小雨。越往上走,雾越浓得化不开,人好像走在空中,每到山路转弯地方或者山口,山风会把雾搅动得飞飞扬扬,让人飘飘欲仙。路旁常常看到杜鹃、樱、山茶,还有草地上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在雾的滋润下,远看朦朦胧胧,近看娇艳如滴。雾把鸟声也揉得脆脆的,只闻鸟声,不见鸟影,声音离人很近,仿佛就在耳边。
山腰有一个天然岩洞,洞内有石桌、石椅,相传郑成功经营金门基地时,常在此观兵书,与幕僚下棋,名为“成功洞”,洞顶立有太武山倒影塔,均淹没在茫茫雾海里。到达山顶的佛教胜地海印寺时,雾还没有散去。海印寺距今已八百多年,寺前的草地点缀着鲜花,寺旁的山坡上安放着许多石塑的菩萨,神态逼真,形态各异,鲜花簇拥,绿树掩映,这一切都被雾气萦绕而若隐若现,让人疑心自己真的到了西天仙境。走进寺院,但见建筑、雕刻、彩绘无不精美绝纶,里面供奉着如来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其结构布局与南普陀等佛教寺庙异曲同工,而寺庙里袅袅的香、淡淡的雾,让来进香的阿婆们留连忘返。
临近中午,雾开始飘散,太武山渐渐露出真实面目,白茫茫的雾海荡漾出一片翠绿的林海。陈老伯说,自古以来,每年的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我们都要到海印寺进香祈福,可以说我们金门人是爬这座山长大的。是的,我们的祖先就有登高的习俗,登高不仅可以领略山川之大美,还可以抒发情怀。50年前于右任先生登太武山眺望大陆,留下一首《望雨》“独立精神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诗人怀乡思亲之情溢于言表。1962年,84岁高龄的诗人病重,自感有生之年回归大陆已无望,为身后事作了安排:“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随后写出了著名的诗篇《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人怀念祖国之情,感人至深。如今,这一弯浅浅的海峡,已经阻挡不住两岸人民交往的脚步,诗人泉下有知,当为之欣慰。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太武公园,公园里有飞机、大炮、装甲车,也有战壕、地道、“纪念碑”,还有守卫在这里的真的和假的(蜡像)阿兵哥,这一切都在向来访者讲述一段不寻常的岁月。阿伯说,以前这里的阿兵哥有十几万人,现在只剩下几千人。这个山里还挖凿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岩洞,是当年“炮仗”的指挥部,现在也改为了地下剧场。这里当年的营房、操场也大都拆除,砌了亭台楼阁。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希望历史不再重演,希望这里永远安宁。
在告别金门时,我的心却从轮船上飞向那渐渐变得迷迷朦朦如诗如画的村庄和田野。我想秋天再来,来尝一尝现做的贡糖,看一看遍地的红高梁,住一住冬暖夏凉的闽南古厝,听一听鸟们开会的声音,品一品高梁酒,然后醉倒在夜的梦里,这一切不为别的,只为我们“五缘”(即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相通、血脉相连。
【责任编辑 泓莹】
摄影/弘 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