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福建前沿诗歌链(五)

时间:2023/11/9 作者: 厦门文学 热度: 10918
陈仲义

  之九“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读少木森“墙下红”

  全国写现代禅诗的凤毛麟角,福建省大约只有少木森一个,业已成为诗歌界的“熊猫”。被“熊猫”抚摸过的每一块竹节都值得关注。下面请读《墙下红》。

  以冻紫的手

  乞向

  冷瑟的季节

  萧瑟寒风中,“墙下红”仿佛乞讨的孤儿,伸出求援之手。冻僵的肌肤,压抑的心情,麻木的表情,定格在无从知晓的空茫里,只剩无声的沉默,在寂寥中扩散……

  握夕阳

  暗淡如烟蒂

  点着

  墙下

  鞭炮热闹

  蓦然中,“墙下红”与夕阳相遇了———她终于找到心灵的寄托了。夕阳,是一种终结性征象,但墙下红,并没有跟随这样的目标简单离去,而是用一个强大的、与自己身份境遇十分不符的“握”字———紧紧将夕阳挽留。此时的夕阳,同样也无法想到,这一握,犹如被强大的电流击倒,竟化做(暗淡成)一缕烟蒂。几乎是同时,夕阳(烟蒂)也点燃了墙下那噼噼啪啪、如爆竹炸响的花儿。忽然的转机,犹如神助,先前那种落寞、无聊的窘相,该获得些许解脱,重新找回自己一世或一天的“精彩”?!

  几时

  学会和墙说话

  可是,热闹过后,或许只是一眨眼一抿嘴之间,“墙下红”又重新陷入困境。主要缘由不是寒冷、不是季节、而是墙。原本与墙相依为命的墙下红,得重新面对陌生的墙、隔膜的墙、僵硬的墙。这是无从摆脱的命运的循环?表面上,是花与墙的对话、物与物的对话,实际上,暗示了人与物,应该处于一种怎样和谐、圆融的交流状态。作者没有给出实质性答案,实际上也很难给出,只用“几时/学会”的提问,完成了一次人与自然关系的领悟。其实,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自然,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一切事物中,我们往往无法说话、无从说话,或无话可说。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开始修习吧,学会和“墙”说话……

  20年前,我在永安桃花洞见过作者少木森一面,后来没有联系了,但知道他一直在坚持现代禅诗写作,并出版了两本诗集,十分可贵。再读他《远远的一声是你》;写扫地老僧“遗下/一声又一声的宁静/如钟 敲瘦老朴树的黄昏/人到忘机处 只让/心随落叶 一洄一荡”。那种“心随落叶一洄一荡”的恬适、轻扬,那种无欲无求,清淡旷远的境地,至少让我们暂时省却许多烦恼。

  现代禅诗的写作机制,特别要讲究心灵的高度自由张扬,自我本性的淋漓挥发,以及精神灵魂的全然开放,在完全通脱无碍状态下,以“非思量”的直觉体悟(净心、通灵、冥想、默照),进入物我交融的神秘体验———无言独化,秘响旁通,且以特殊的“除故”“忘言”的语言方式抵达之。

  附

  墙下红

  少木森

  以冻紫的手

  乞向

  冷瑟的季节

  握夕阳

  暗淡如烟蒂

  点着

  墙下

  鞭炮热闹

  几时

  学会和墙说话

  少木森 原名林忠侯,1958出生。已发表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诗集《花木禅》《谁再来出禅入禅》等八部作品。

  之十 借用“他者”语法,

  塑像诗人

  ———读俞心樵“致”

  俞心樵早年诗歌,给我印象是不顾一切、驾临一切的生命激情和政治抱负,有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活塞,大口大口喷着粗气,炽烈滚烫的气体,不断通过高压阀门,冲破保险“熔片”,呼啸贲张,因此《黑夜的颂词》传诵一时。1998年后俞心樵诗风有所改变:一方面多少保留原先那种峻急骚动的血脉,另一方面大量转移为书信体的“谈吐”。“谈吐”以时间和人称组合为总体性的“狱中诗简”,极端境遇中,检验着一个诗人的“诗心”。

  《元月26日:致小瑜》,是有重量的一首。

  不一定要去探询小瑜是何许人。人们感兴趣的是,作者写给他(或她)的信,是要表达什么,和采用什么方式表达。本来“致***”,在通常情况下是将对象“锁”在“你”的指称里,但俞心樵一改常态,将“小瑜”变为主体的叙说者;并且将“我”提前做为“死者”来处理———“这个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将我“改名换姓”为“这个人”的称呼(“这个人”在诗中共出现8次),这样“小瑜”就作为“他者”面目出现了———诗人就假借“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人”(也就是“我”)了。在这里,作为主体的“我”拥有了二重身份与形象:他首先隐身而退,成为第一“他者”,大概是遵循“任何传记书写都是让自己变异为他者”的原则吧?而作为第二“他者”的小瑜,则获得了塑造诗人形象的另外视点与更大的空间。

  这是阅读此诗,必须明了的一个重要视点。

  设想俞心樵不采用这样的复合指称,而是像过去那样,直接面对面做“我”怎样怎样的“高大全”倾诉,不仅会有过于直露之嫌,至少在处理那些“大词”时,为避免“矫情”而有所踌躇。可是一经隐显两种“他者”的立场、眼光、口气的“转述”,俞心樵就艺术多了。

  进一步说,“他者”对俞的超级褒扬,不应看做只是对俞的个人嘉奖,毋宁看做是对诗人精神的高扬和塑造,所以全诗那些高频率出现,到处散布光辉的“大词”是正常的:

  1 安详、沉静、勇猛与坚毅

  2 监狱只是他的摇篮,苦难只是他的美酒

  3 直抒胸臆/却仍然保留了古老的神秘气息

  4 穿越了历史的谎言,带给我们/更为真实的知识

  5 容忍、同情与怜悯

  6 照耀、宽恕、祝福

  它们几乎集合了一切真诗人的品质,在提前纪念死者的挽歌中,也献给了一切朝圣者。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首诗是一篇墓志铭,完全可以与十几年前作者另一首《墓志铭》相映成趣:“你要向蓝天认错/向白云认错/向青山绿水认错/最后向我认错/最后说 要是心焦还活着/该有多好”。其实较之后者的“自恋”还更厚重。夏可君说:它是一种更加含蓄凛冽的请求,超出个体和爱情的对象,指向既明确又可能的朋友们,带有一种先知气质与预言,是在召唤可能的读者,而且拯救自己的过去。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这是一座建立在苦难中的诗歌的纪念塔。

  附

  元月26日:致小瑜

  俞心樵

  今夜我们在这里纪念一个人

  这个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据目前幸存的资料来看,这个人

  生于浙江绍兴,长大后游历于各地

  如今我们已经见不到他。但有那么几年

  我们曾经在北京见到他。由于我们

  曾经见到过他,我们的眼睛是有价值的

  由于我本人……曾经……该怎么说呢

  不论怎么说,我总算没有辜负

  他对我的爱惜与期望

  这个人激情饱满宛若海洋投胎转世

  因此,监狱只是他的摇篮,苦难只是他的美酒

  在最早的那些年,这个人没有什么文化

  仅凭他的天真、爱心与梦想

  仅凭他的安详、沉静、勇猛与坚毅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

  我们今天的文化会变得多么苍白无力

  我们的教育者该到哪里接受更高的教育

  这个人终生贫困却成为世界的富裕之源

  这个人始终生活在他人的嫉恨、诽谤、迫害和掠夺之中

  这个人穿越了历史的谎言,带给我们

  更为真实的知识:没有一个人

  能够成为完人;世界需要

  更多的容忍、同情与怜悯

  据我亲眼所见,他的那双曾经在我手中的手

  轻拍着高科技的肩膀:“嗨,小东西,别太贪玩,千万不要耽误了永恒的功课”

  这就是他的风格:直抒胸臆

  却仍然保留了古老的神秘气息

  如同今夜每一颗星星照耀每一座纪念碑

  碑文就镌刻在诸位身上。今夜我们纪念这个人

  轻轻呼唤他,深深回忆他

  他的诗歌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主要产业

  他早已宽恕我们并且永远为我们祝福

  他那无穷无尽的批判只针对一个名叫俞心樵的人

  俞心樵,1968年出生于福建,祖籍浙江绍兴,有长诗,小说、剧本、理论著作等。2007年《诗歌与人》为其出版《俞心樵诗选》

  【责任编辑 朱鹭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