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共同活动方式”以现实个人为基础,“共同活动”的主体就是作为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对象性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形成共同的生活,社会与历史,这就构成了“共同活动”的内容,这些“共同活动”需要用一定方式连接起来,然而生产方式是最能体现人类生活的“共同活动方式”。“共同活动”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个人通过一定的生产活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而组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个人在他们自己共同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共同体内部不同分工间的相互联结,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与一定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社会阶段相联系,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物质力量的生产力。现实的个人以共同活动方式形成社会生活的生产力,是建立在感性对象性上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实践。实践即为“共同活动方式”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将实践看做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普遍性在于人可以超越自身以及整个自然界,作为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利用自然界改造对象,确立人的本质及本质力量,与动物相区别。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与恩格斯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概括,他明确提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品格,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普遍性指实践的整个过程可以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普遍性决定了每一种实践都具有同类实践共同的规律性,被人们所认识掌握的必然性,实践是人们普遍参与的共同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指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精神活动中,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类的实践是自觉的目的下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生成性的活动。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不仅体现人的现实存在活动,并在方法论逻辑意义上肯定生产力具有普遍性和理论结构。共同活动方式与实践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共同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二、“共同活动方式”理论作为实践的表现形式
我们所强调的“共同活动方式”理论作为实践的表现形式,首先是实践的发展性,它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活动,也就是它的能动性的表现,能动性的表现便是指实践是运动发展的,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能够通过共同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再自觉的革新共同活动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活动不光是单纯的劳动,其中还包括生活,即劳动结果的享受。马克思的实践,就是一种人类生存发展和自我创造的活动。人类生活世界是在物质生产的推动下发展的,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生命本性活动方式,包括一切物质的、技术的、交往的、社会的感性活动。实践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作为人的活动,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感性活动,同时为达到人类需求对生活世界的改变活动。人类是不断追求生存质量与发展的存在物,这就要求实践不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必须要有发展创新的活动,人类历史才能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动力,马克思说“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意味着共同活动方式的改变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生产力本身的体现。其次是实践的共同性,强调彼此间的协作。共同活动方式作为劳动者在生产中用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一般实践活动分为个体实践活动和以分工协作为方式的集体实践活动。那么共同活动方式是生产力,分工协作同样就是生产力,这里我们更注重协作。对于协作,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切协同劳动,这样的劳动形式为协作。”“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实际上分工与协作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统一于实践活动中。在进行分工协作时,“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则扩大了生产力。”同时“不仅通过协作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产生的这种集体力就是共同的合力,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实践层面看,分工协作比个人生产要效率多的多。共同活动方式所包含的共同的个人,生产,生活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现实内容,马克思肯定了不同人的共同活动对于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肯定了实践共同性的合理性,并找到实践共同性的现实基础,揭示实践共同性与生产力的必然联系。
最后是实践的自觉性。自觉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一方面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的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见之于客观,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表现出区别于物的自觉性。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做”,并且自觉主动用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要求就是实践自觉性。分别表现为我们所说的“想”与“做”。做是想的基础,认识世界的活动时在时间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想指导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人们的行动需要有思想,有计划地观念性东西为依托。想和做的过程需要良好精神状态的支撑,精神状态也必然表现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共同活动”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共同活动是许多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无论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自发还是自觉的,而狭义的共同活动是许多人自觉地,有意识的组织在一起完成共同的有明确目标的事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都指的是狭义的共同活动,人作为天生的社会动物,可以说所有活动都是共同活动,但都是广义的,要从自发的共同活动转变成真正自觉的共同活动,就需要共同活动通过不断有意识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共同活动方式的构建。
三、结语
基于以上对“共同活动方式”本质的阐述以及共同活动方式的实践特征,可以发现,真正共同体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生活本身”,并且强调人们创造生活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基本生存方式“共同体”得以实现基于共同活动方式的理论,所以共同活动方式是形成“真正共同体”的先决条件或基础,共同的活动形成了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一定在共同活动中。即为马克思“共同活动方式“理论的本质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