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专业教育工程认证下的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166
■李丽波张桂玲 孙晓君/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前言

国家大力倡导科技转化生产力,将知识、技术、数据等个要素在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其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断进行完善、优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黑龙江省教育厅2019年工作要点》强调指出:加强建设宏观指导,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人才稳定力度;建立完善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工程教育认证源于西方,《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展开与推进将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和专业化、规范化。本文以黑龙江省工科高校为例探讨了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背景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途径与措施。

二、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理念与要求

专业教育工程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指出,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76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3334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 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4]。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黑龙江省教育厅积极参加专业教育工程认证,达成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加强“双一流”建设监督指导,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双一流”工作。完善“双一流”考核评价体系,落实黑龙江省《关于高等学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黑龙江省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为牵引,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等“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和专业教育工程认证。实施高校高水平基础研究计划,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探索推进省部共建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支持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试点及示范高校建设。建设科技学术创新平台。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强化高校学生培养创新与实践基地建设。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大双创平台建设推进力度,完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快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送毕业生到企业行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精准就业创业服务。

三、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对策

面对专业教育工程认证提出的标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升级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应做出相应优化[2],增强其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和工程化。

(一)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

我国“2025中国制造”的实现需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优化高水平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可以扩大与重点行业对接性高的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注重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转化率。优化高水平工程型的人才培养需要优化优秀本科生的培养方式,注重本科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的运用。

(二)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黑龙江省是我国迫切需要人才的省份之一。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推动有这重要的作用。满足人才动力的要求,高校要以专业教育工程认证为依托,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产学研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用”,主要指“应用”和“用户”。“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域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将由传统的理论精英到工程应用性人才转变。将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产学研用链式联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打好基础、拓宽专业面的前提下,强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程素质的提升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业务能力、科技前沿视野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工程应用能力。教师梯队应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共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成培养目标和课程达成度。高校要不断吸取新鲜血液,引进具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教师的科研任务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进而建立师生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地方层面、企事业单位等的需求,是教学工程化的重要前提。科研项目是实际生产中的先行研发,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综合能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研究项目,不但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更加锻炼了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为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注入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并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用”的内涵,真正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良性循环,达到专业教育认证质量标准。

(四)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专业结构要定位于地方和全国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输送作为保障。因此,高校要不失时机地筹划设立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专业,培养紧缺人才,为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要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如新型信息技术、高智能机器人、环保系统与设备等,还要将现有的工科专业发展成为具有优势的新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优化专业布局,充分发挥特色高水平大学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专业,各高校之间加强联系,优势互补,与地方企业合作,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以产出为导向,大力推进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新工科建设。

(五)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满足专业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理念拉近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把工程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育人机制。因此,在专业教育工程认证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不能墨守成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企业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规划来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样性的课程模块以备选择,真正提升的发展能力与专业能力[5]。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具体分解培养目标。再次,根据培养方案,认真测评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核对教学大纲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核对教学大纲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最后,根据培养方案和毕业指标点,教师制定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认真测算课程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达成情况,分析达成指标的完成情况。

四、结语

专业教育工程认证是为高校教学的产出提供了标准。在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兴产业的涌现,原有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需要及时调整与之相适应。在人才培养层次方面,高校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并提高工程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方面,高校建立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以产出为导向”,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校内部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发挥特色高水平大学优势,加强各高校联系,优势互补,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双一流”工作。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满足专业工程认证标准,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高校积极推进新形式下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结构,成为高校进行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