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和产业升级要求。”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语言学课程一直面临着课时少、内容学术性和抽象性过强、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率不高等困境(鞠玉梅2007a,2007b等)。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学课程仍然沿袭学术型高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加之语言学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一些高校仍将重点放在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非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学术型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我们无法形成一个健全的应用外语人才培养机制(潘之欣,2002)。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围绕着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基于产业需求的语言学课程教改更应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相关研究
2000年以来,语言学课程改革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其研究现状可从三个视角进行分类综述。(一)综合评述类视角
这一视角的研究多集中在2000-2010年之间的中国语言学教学领域。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年的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必修的专业知识课程。潘之欣(2002)通过对全国16个城市的近30所大学的问卷,调查了当时英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言学学习状况,揭示出由于教育思想落后,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语言学课程在教材和内容上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另外,这一阶段的研究提出合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汉语和英汉对比方式、侧重发展学生的逻辑理性思维等改革措施来建设好语言学课程。(二)各种教学法研究视角
这一视角的研究多集中在2014年以后,重点探索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法和语言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学习法,即语言学课程内容由一系列的课题研讨组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PBL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贯穿于语言学教学中;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语言学教学模式。另外,随着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近几年的语言学教改研究中,将这些模式作为远程教学的基础平台,并将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及思维导图等教学方式融入其中,从而构建出针对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开始大量出现。(三)“多元化”人才培养视角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英语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举办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精神,我国英语教学应该避免同质化,重“多元化”,应该为国家培养不同特点、不同专长的高素质人才(余盛名,2014)。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以后的语言学教改主题中还包含了一些如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和以语言服务需求为基础的语言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崔启亮,2019等)。这一视角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如何构建语言学课的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上。三、语言学教改的总结与前瞻
我们发现,进入21世纪,语言学教改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2010年左右中国的英语教育职业性非分突出,强调培养英语实践能力的专才,但人才素质培养未得到足够重视。语言学课程由于实践性不足,尽管被列入必修课程,但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排斥,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教师感到授课无力。另外,语言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匮乏。2010年起,随着英语专业新一轮改革的推进以及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语言学课程的改革又有了新的机遇和使命,它承担着给语言学知识进行导论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使命。目前为止,语言学教改仍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模式单一,以语言学课程为本位的理论研究较多,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模式,鲜有将行动研究法应用于语言学课程教改的研究;(2)结合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对语言学教改的研究过少;结合产业需求进行的教改并没有具体到特定的行业领域,这样建构起来的语言学教学模式操作性差,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意义。
对于语言学教改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实证研究。以往对语言学课程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学现状、效果、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但目前整体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讨和经验感悟的层面。今后的发展应该加强实证研究,考察已有研究在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的理念的有效性。(2)与汉语语言学结合。英语专业的语言学课程的教材是英语编写的,其目的在于理论和学术性而非专业技能课。以往教学主张全部英语授课,拒绝汉语。但对于抽象的术语和理论,通过英汉语言现象对比、用汉语解释,反而更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以及不同语言间的共性和个性。同时,我们发现,中文专业的语言学课程研究呈直线上升状态,这两个学科进行合作,是探讨改善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3)深化产学合作。随着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向应用性、实践性和专业化转变,语言学教学模式也应该改变沿用学术型教学模式的现状,结合课程特点,深化产学合作。
四、行动研究的优势
采用行动主义研究范式,有助于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分析、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推动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循环转化。以具体高校为试点,探索以语言服务行业为导向的语言学课程中需求分析——理论学习——范例剖析——模拟实践——实习的螺旋提升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有助于培养既有较深的语言理论素养又有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另外,这种研究范式还有助于拓宽语言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路径。行动研究自下而上,扎根于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在不断的实践、评价和反思中调整和改进方案,最终推动教学模式的革新。因此采用行动研究模式更适合于以语言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语言学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究。
最后,本研究突破传统的拘泥于语言学理论的纯粹语言学教学模式,改变语言学课就是培养学术性人才的狭隘教学观,尝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发展理性思维为教学目标,尝试在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内从发展多元化视角阐释语言能力结构,从而为满足语言市场需求的各行业的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