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实在本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686
■赵印奖/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前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起源于生产活动,最初与劳动生活节奏相配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歌文化底蕴深厚,两千多年灿烂的诗歌文化一直浸润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要使诗歌文学形式发挥应有作用,就需要与时代契合,与现实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相契合,诗歌需要求实创新,有感而发,写本真的事。

二、诗歌的昨天与今天

(一)诗歌的昨天——诗的国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直到现在新诗,尽管诗体流变,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始终涌动起伏着诗歌的浪花,她激情澎湃地拍打着华夏民族的心窗。直到今天,李白、杜甫等诗人脍炙人口的诗篇依然传诵不衰,苏轼、辛弃疾的爱国诗词依然激荡着人心。从普通老百姓群体的层面来说,华夏民族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不比中国儒、道、佛三大家学说的文化所影响弱。人们对诗歌文化影响的认识与认同是不可低估的。

  钟嵘在《诗品》开宗明义地说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得是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量,能感天动地泣鬼神。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发情志,观察民情世俗,协调人际关系,表达自己情绪等,论的是诗教的作用。唐代诗僧皎然说:“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皎然认为诗是精妙文学(“六经”)之最。现代诗人艾青说:“诗,如一般所说,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说的是诗不是一般的文学,诗是高尚的。从历史上看,诗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歌抒写本真事,接地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们对脍炙人口的诗篇始终是喜闻乐见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古典词在我国是那么深入人心?诚然,那些喜闻乐见的诗词除了写得好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歌内容反映了时代,贴近民众,写得实,接地气。如:《诗经》的“风”歌,写的是老百姓的诗歌;杜甫的诗歌,大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北宋时柳永的词受到下层庶民的喜欢,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也可以说是接地气。大诗人李白、杜甫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壮丽诗篇,不完全取决于其诗歌的天赋。李白大半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杜甫大半生在社会战乱中漂泊,两位大诗人生活奔波在祖国各地“采风”接地气,诗的题材都来自于生活的真实,这也是成就两位大诗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不需从中悟出点儿什么来吗?

  简言之,受到人民群众喜欢的诗词,其内容都是反映现实、抒写本真的事。

(二)诗歌的今天——诗要求实创新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现代白话新诗如刚升起太阳得到了蓬勃成长。自1920年胡适《尝试集》问世、1921年郭沫若《女神》发表,至今现代新诗已走过了九十年的历史。同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千年历史相比,现代新诗也只能说还处于少年时期。虽然不到百年的历史,现代新诗也出现了诸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等脍炙人口诗篇。新中国建立后,作为诗歌的泱泱大国,诗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级诗歌民团组织、群众性诗歌文化诗社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蓬勃兴起,诗歌刊物琳琅满目,古典诗词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就退休老干部群体参与写古典诗词者就达百万之众。古诗、新诗、民歌等多形式诗歌共同发展,诗歌艺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气象。今天,诗歌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绽放的美丽花朵。

  但同戏剧、小说、散文相比,现代新诗发展还处于弱势,同中国古典诗歌还不能相比。有一个时期以来,诗歌也出现了茫然。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有人抱怨诗歌被边缘化不再被重视,有的说诗歌正走向消解、衰亡。实事求是地说,诗歌不受到青睐是现实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是有原因的:

  其一,人们文化娱乐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变化了。现在除了传统的文学、戏剧以外,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的形式内容呈现了多样性和多样化,再加上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现代化的极速变化和影响,使人们文化生活的视野扩大了,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大众化,使人们接收多种文化信息更加便利。与过去相比,有的对诗歌的重视与欣赏被“边缘化”也是时代使然。

  其二,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化了。由于人们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闲暇时间有限,除了在校学生、文艺工作者、部分诗歌爱好者以及部分退休的老干部对诗歌关注外,出现对诗歌关注的群体范围缩小现象也属正常。一些到图书馆购书、借书、阅读的人们,涉猎到到医学、保健、饮食、科技类图书群体趋多而出现关注诗歌类图书人减少的情况也属正常。

  其三,诗歌发展本身的问题。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时代发展变化了,诗歌也应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比如,由于交通便利使人们出行游览大好山河美景的机会增多了,诗人写山水诗是不是应契合现代人们欣赏美的观念?古代男女青年婚恋须要媒婆介引,古诗表现的往往是一见钟情。

三、诗歌的表现与传达

诗歌文化滋养了华夏民族的心灵。尤其是唐诗宋词文化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在世界文学占有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语言不消亡,诗歌就不会消亡,诗歌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发展而发展。人们的喜、怒、哀、乐总会需要表现与传达,真、善、美总是需要弘扬,假、恶、丑也需要揭露与鞭笞,这都离不开诗歌等文艺形式去表现与传达。

  唐人孟启在《本事诗》序言中云:“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孟启这里说的是,抒发古人情感的诗歌佳作很多,表现古人的怨思悲愁、抒发感慨的佳作,以及讽刺雅言的诗歌,都已被收入《诗经》等群书中了。古代诗歌自然表现传达的是古人的“怨思悲愁”即喜、怒、哀、乐等情感,现代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也需要表现与传达。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人们的思想情感尽管表现传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诗歌仍然是表情达意最好的方式之一。只不过是诗人应以怎样的目光去观察、去发现,应以怎样的形式去表现去传达,须要现代诗人深入思考。

  纵观历代诗词大家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作品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或作者亲身经历过的场景,其创作总是能抓住某一个事件,一个感受很深的具体场景,甚至对一草一木都很忠实。大诗人杜甫诗所抒写的大都是所经历的本真的实事,抒发的是自己的感同身受,自己感慨至极,才感动了读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大多是写作者亲身经历且感触最深的事项,如《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感人至深。《蝶恋花·答李淑一》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挚感情,读后令人感动。

四、诗实在本事

一首好诗,起码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诗的语言要精练,二是诗的情感要真挚,三是诗有思想深度,四是诗的意境要美。诗歌创作达到四项基本要求,这里涉及到怎样写即提高作诗素养问题,再一个涉及到写什么即题材问题。有的重视第一个问题而轻视第二个问题,认为只要提高了写诗的艺术技巧,就能随意写出一首诗,因而不重视题材选择与提炼。实际则不然。诗词创作如不能抓住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事件和场景来写,其作品即使符合诗词格律,也免不了空泛、缺乏真情实感,味同嚼蜡,就没有可读性。诗的题材要讲“实”避“虚”,这并不是说诗创作非要写亲身经历过的事,不要夸张,但不能硬性“虚构”作诗,诗歌所反映的起码应是社会的真实。正如鲁迅先生举例所言,如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若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就离谱显得不真实了。

(一)诗内容真实,语言有文采

宋人欧阳修十分重视诗的思想内容真实,主张诗要“载事”,事却要真。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倡导诗文要写真事;他主张内容与形式一致,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曰:“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有文,乃能表见于世。”。凡诗文应内容真实,言之有物,有真实生活感受,语言才有文采。诗美在语言,诗歌语言具有抒情美、形象美、音乐美的特点。而诗美语言要求是鲜明、生动、简洁、准确,集中一点要精练。诗的语言要求之高,有别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短至二十到几十个字,表情达意,诗里须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语言非精炼化不可。

(二)有感而发,抒发真情感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现,真情实感是诗歌作品魅力之所在。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真境界。当诗人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为联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才能产生诗。正如诗人艾青所说:“对生活所引起丰富的、强烈的感情是写诗的第一个条件,缺少了它,便不能开始写作,即使写出来了,也不能感动人。”

  诗的思想情感是从生活引发出来的。诗缘内心,因情而发。而情必因外部刺激而生,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触动心灵,主客观激烈碰撞,情怀激烈则思潮奔涌。作诗无外乎情与景,所谓情景相生。作诗有感而发,首先自己要被感动。诗人被大好山河景色所吸引而触动,引起了联想,才能产生诗;被某一个场景或事件所感动,引发感慨,才能引起创作冲动;被生活中某人物的精神行为所激动,引起了一种要强烈宣泄的情绪,才能有作诗的念头。抒发真情,有感而发,才是作诗的真谛。

  明诗论家陆时雍认为“情欲其真,而韵其长”。作诗自己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别人,诗歌才会有韵味。无所感而作诗,如无病呻吟。在平静如水的情绪中,躲在小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诗,不实而“虚”,寡情乏味,不如不作。

  有感而发,写诗尽力写亲身经历的本事。如不是亲身经历的事,如写某重大事件或场景,必须深入了解背景情况,掌握其祥,也必须写得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亲切,不然是不能感动人的。

(三)写实境,有意境

诗贵在意境。诗有无意境,是诗歌评价与欣赏的重要标尺。意境是诗歌作品中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意境是在建构过程中经由思想情感过滤与筛选的意象组合融汇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实”与“虚”的统一,有实境,才有意境。

  所谓实境,是由真实的情感抒发和真实地描写所见事物而构成的一种诗歌境界,它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强调真切和实在。唐司空图在《二十四品》中把“实境”列为一品,形象地描绘道:“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弹琴。情性所至,妙不可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司空图提出这一“实境”品格说,从四方面形象地阐述了作诗的至理方法:

  其一,“取语甚直,计思匪深。”是说,实境会使诗的用语十分晓畅明白(“甚直”),诗的构思也不须深奥匪解劳神。其二,“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弹琴。”这六句以形象的图景阐述了“以实见虚”的诗歌意境写作道理,凡诗表达某种虚空无形的道理、思想或精神即“虚境”,也必须通过切实的生活画面即“实境”来表现。诗论中说明了要表现抽象虚无的“道心”,就要从“一客荷樵,一客听琴”两个与世无争“荷樵”与“听琴”幽人的生活态度与场面来显示,以实见虚。其三,“情性所至,妙不可寻。”这两句是说,“实境”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性情所至,最易感人,最美妙之情语总是“不自寻”而得到。其四,“遇之自天,泠然希音。”这两句概括总结,说明“实境”是真情与真景两方面天然相遇融合,使意境天然浑成,由此产生美妙如音乐的诗篇。

  总之,作诗须求实,诗实在本事。这里说的本事,即指本真之事。观真景,抒真情,写本事,取实境,有感而发,产生出原生态的诗歌作品,才会使诗有韵味,有文采,有意境。生活是诗歌的源泉,作诗求实,作者要深入生活,倾听时代的声音,提高抒写自然与世界声音的本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