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自己生绿豆芽,这不仅解决了冬季吃青菜的问题,更多的是看着豆芽生长的过程,心里有盼望,有欢喜。
买来当年产的绿豆,用温水浸泡一个晚上,之后将水倒掉,把已经泡软的绿豆放入有过滤网的盆中(有些人家用来装水果的那种塑料盆,两层。中间有空隙,超市里都可以买得到)。上面盖上潮湿的清洁布,每天早晚用凉水冲几下就可以了。第二天。当揭开纱布看到有白白的小小的芽从绿绿的豆瓣间冒出,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我的天!那娇小的芽,多像刚满月的婴儿啊!伸出手想碰碰。又立刻收了回来,生怕碰坏了娇小、充满生机的小芽。我生育过女儿,体会过娇小生命的美好生长过程。所以,每次生豆芽,我盼望的不是何时能吃到自己产的豆芽,而是小小生命的成长过程。
看过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其中的一句话让我长久回味:“生活的最终目标是生活本身”。在我们以往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的工作目标,生活目标。始终在远方。那目标让我们看得见,但很难摸得着。所以我们跋涉久了,就觉得心里累了、空了。人到中年,不仅仅对别人更加宽容,对自己也不再强求。忘性大了,不恼;力不从心了,不恼;该得到的没能得到,也不恼……
妈妈80岁了,和我生活在一起。觉得她每一天都有变化,都在变老,重复的话总在说,情绪时常波动,哪里不舒服了得细心观察到,然后不经意地询问,把相应的药找给她。身边的朋友也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难免听到一些抱怨,“人老了,变得像个小孩子……”于是,买来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给朋友,不用多劝一句话。至今,这本书送出去有七八本了,看过的朋友都说好,都说谢谢我,好像那书是我写的。其实,我正是看了这本书才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情,时时提醒自己,细心对待母亲的。读懂老人,才能理解和关心老人,时刻提醒自己,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刻,不做让自己将来后悔的事。
做了母亲,经历了做母亲的过程。见到自己生出的豆芽,才知道为嫩小的生命惊喜,才体会出每天给豆芽浇水的快乐,才意识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才体会到自己就是从这样纤弱的生命成长到今天的。
有不少朋友让我辅导他们孩子的作文。以前带过不少孩子。现在基本都被我推辞了。不仅仅因为工作忙,是觉得现在的家长和孩子多数都是目的性极强,只看重语文老师给的作文分数。就像现在的很多人,不是没有时间生豆芽,体会生活的美好细节,而是对一切事情都过于功利了。生豆芽的爱好让我对赫尔岑的话有着更深的理解——人世间,人与植物一样,“生活的最终目标是生活本身”。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