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班级凝聚力的对象有两方面,分别是个体和群体。国内外对凝聚力概念研究的定义也是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科特·勒温和弗斯廷格是从个体方面进行凝聚力研究的代表,科特·勒温认为群体对个体具有凝聚力的根源在于群体能够帮助个体实现目标,弗斯廷格认为凝聚力是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卡特赖特和罗特是从群体方面进行凝聚力研究的代表,卡特赖特通过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来定义凝聚力,罗特是从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凝聚力。在高校,班级是学生个体存在的基本集合,结合前人的研究,班级凝聚力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班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吸引力,二是学生个体对班集体的向心力,三是班集体成员间相互接纳、相互帮助的程度。
一、影响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一)班级目标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没有目标的集体,一定是松散没有战斗力的集体。成员各自为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班级很难产生凝聚力。当班级目标明确,班集体成员越认可集体目标,劲往一处使,班级凝聚力就会越强。反之如果班级没有明确目标或者目标和大多数成员的诉求不统一,就很难形成班级凝聚力。(二)人际关系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班集体内部可以分为核心成员、普通成员和边缘成员。核心成员包括各级组织学生骨干,普通成员包括班级普通学生,边缘成员包括一些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和交际困难等方面的学生。这三类群体的诉求各不相同,群体间和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处理协调好各成员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如果各成员不能认清自己的诉求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会出现成员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影响班级凝聚力。(三)成员归属感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班级成员一方面希望获得所在班集体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创造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班集体的认同,当两方面都能满足时,班级成员就能产生较强的班级归属感。如果班集体内互相不团结,成员关系冷漠,对需要班集体共同承担的事务没有积极性,这样的集体就很难让成员产生归属感,班级凝聚力也不会高。二、班级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活动吸引力不够,注意力发生转移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的注意力被社团活动、实践兼职、创新创业等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内容吸引,主观意识上对班级活动兴趣不大。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最新的多媒体信息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到人们的面前。手游、直播、短视频的流行,时时刻刻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作为适应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很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线上,从而忽略和班级成员间的联系和交流。(二)班委制度不完善,班级文化不重视
完善的制度是区分一个集体是否组织严密的标志。拥有完善的制度,也往往意味着这个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高校班级来说,完善的制度包括班委制度和文化建设。班委号召力的大小,往往和班级凝聚力的强弱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大一新生选班委的时候往往互相都不够了解,选出的班委不一定能够承担起凝聚班级的责任。一定数量的班级会重新选举班委,而这样的过程往往会伤害一部分同学对班级的感情,极大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训、班歌、班级Logo等,只有极少数班级能够主动去建设,主要是因为辅导员和班主任不重视,引导不够,忽略了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潜移默化的作用。(三)空间错位引起班级松散化
虽然大学里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和授课,但是宿舍才是大学生们朝夕相处的阵地。同宿舍的同学关系往往比较好,这也导致他们对班级里其他同学的社交需求不高。学分制是一种较为弹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即使在同一课程下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老师,导致了同班级内各成员的课表都不一样,大家上课的时间地点产生错位,很不利于同班同学进行交流。(四)集体意识缺失,成员间关系冷淡
班级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对班级凝聚力建设起着重要影响。大学作为塑造个人三观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普遍比较淡漠,甚少愿意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交流的范围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小团体,不利于班级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生活条件较好,家人视若掌上明珠,也没有太多集体生活的经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集体意识;另外一方面,在孩子上大学前,家长老师大多遵循“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理念,一切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为目的,忽略了对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的培养。三、提高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措施
(一)制定合理目标,增强班级向心力
一艘大船,有了目的地才能扬帆远航;一个班级,有了目标才能发展。目标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班级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将班级成员统一到一起。班级目标的制定,可以从日常学习、生活纪律、文体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日常学习方面,挂科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过级率等都是和班级成员顺利毕业息息相关的指标;生活纪律方面,宿舍的卫生得分、班集体成员受处分的情况代表了一个班级自律的程度;文体实践方面,获得集体荣誉、参加志愿活动等既能拓展成员的能力,又能提升成员的归属感。围绕以上方面为班级制定班级成员都愿意接受的目标,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共同进步,班级凝聚力会在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班委队伍吸引力
大学阶段是同学们形成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受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影响,个性彰显鲜明,但是不能明辨是非,就容易误入歧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班级成员培养爱国意识、集体意识,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重视班委队伍的建设,班主任和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要对班委严格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好的班委队伍对班级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也有诸多益处。(三)重视人文关怀,改善成员间人际关系
大学生离开家乡,来到异地求学,需要从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状态迅速适应独立自主的生活,大多同学们会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班级教育中应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组织同学们参加集体活动,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班集体可以组织班级聚会、集体过生日等活动,让班级成员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逐步形成班级向心力。班主任、辅导员及班委要关注班级成员间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妥善处理,防止班级成员间关系僵化,影响班级凝聚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