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湖南永兴,因全县白银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2002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白银分会命名为“中国银都”。本文主人公陈君先生所在的永兴县柏林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称为“冶炼之乡”,是中国银都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之初,永兴柏林人传承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冶炼技术,前往全国各地收集工业“三废”,土法冶炼金银,一时间,柏林镇拥有近2000座冶炼炉灶,形成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特有景观,冶炼污染也随之而来。于是,政府采取规范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措施,逐步实行金银冶炼园区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冶炼企业如同大浪淘沙一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上千家到几百家,直至整合到现有的30家。在这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陈君的星城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后来居上。
事情的发展有它内在的规律,金银冶炼业也有过兴衰起落。每当回想起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许多从事金银冶炼的业主还心有余悸。那一年,白银价格骤然猛跌,不少金银企业被迫停产,甚至一蹶不振。然而,永兴县星城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在董事长陈君的带领下,依然砥砺前行,逆势上扬。她犹如一匹黑马,很快就跑到了同行的前列,成为湖南省有色金属50强企业。
前不久,笔者来到了永兴县星城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了董事长陈君,沿着他的心路历程,领略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的风采。
一、出身贫寒 励志图强
从永兴柏林镇政府驻地往东,有一条通村公路,蜿蜒穿行于丹霞地貌的矮山丛林中,行程6公里,便到了龙塘村大富组。这里青山绿水环绕,村舍稻田相依,鸡鸣狗吠之声相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陈君的家乡。
1958年7月,陈君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因为有荨麻疹、哮喘病,长期不能干重活。母亲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成天忙里忙外。那个年代,农民靠在生产队挣工分养家糊口。由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母亲一人的工分,终究比不上以男劳力为主的家庭挣的工分多,以致生产队年终决算时,陈君家年年超支,家庭生活难以温饱。
陈君6岁开始在村小学读书。由于家境不好,懂事的陈君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自己找事做,打猪草,砍柴烧,从不用父母开口使唤。因为父亲有病,母亲又忙不过来。陈君五六岁时就在家里煮饭,由于个子矮小,只好搬条小板凳放在灶台边,然后站着趴在灶台上才能把锅里的米饭捞上来,再放到木甑里把米饭蒸好。陈君七八岁时,学会了抖米。抖米时要将碓舂移到楼梯边,站在第一步楼梯上,才能把砻出的糙米抖成熟米。
陈君读到初小三年级时,正赶上学制改为初小三年,高小两年,初中两年。陈君读了七年书,算是初中毕业了,那一年他才13岁。为了补贴家用,陈君又学会了砍竹破篾,编制斗笠、土箕、甑底篓等小竹器。编好后,走10多里山路挑到附近的太和圩上去卖,卖到两三块钱就高兴得不得了。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和村里升学名额有限,当时的龙潭大队没有推荐陈君上高中。那时,好几个同学叫陈君一起去读补习班,争取第二年能有上高中的机会。陈君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放弃了学业。
离开学校后,陈君开始在生产队出集体工挣工分养家。可是,由于年纪轻,生产队只给他每天3分的底分,相比成年男劳力10分的底分,陈君在生产队劳动三天,也抵不上人家一天的收获。
时光不经意地流去,陈君在困苦的日子里坚强地成长。1976年,18岁的陈君已经是一个壮实的大汉子了。为了改善破旧而又拥挤的住房条件,陈君和父母商量,决定与邻居彭礼华搭垛新建两间土坯房。正当打好基脚,备好材料,看好日子,准备次日砌墙的当晚,父亲阖然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五雷轰顶,陈君感到无比悲伤而又措手不及。
在二伯陈友苟的主持下,两件大事一起操办。二伯时任石壁垅水库管理所所长,他把所里的职工请来帮忙。一班人马帮助料理父亲的丧事,一班人马按计划砌墙建房。感谢二伯和众乡亲的帮助,同时办了两件大事。但是他由此欠下了700多元的债务。按当时的工价每天0.5元计算,不知要多少时日才能还清。这700多元,如同一座大山,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父亲去世,给这个原本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时年36岁的母亲,身体原本就不太好,又遭此丧夫之痛,以致心力交瘁,一病多年,身体越来越差,不能参加生产劳动。
父亲走了,长兄当父。刚刚18岁的陈君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为了弟弟不中断学业,陈君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振作精神,想方设法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并且保证弟弟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看到陈君整天忙不停,吃不饱,睡不香,身体熬得面黄肌瘦,母亲心疼地拉着陈君(小名叫顺朵)的手说:“顺朵呀,你也是个人,这么累怎么行呢!干脆叫你弟弟不要再去复读了,回来帮帮你。”陈君一心想让弟弟跳出农门,将来有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这同时也是完成父亲生前的心愿。
于是,陈君尽管自己又苦又累,有时真有点扛不住的感觉,最终还是独自默默地把家庭的重担扛在自己肩上,一心想着要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生活。1983年正月,陈君与曹检凤结为夫妻。妻子勤俭持家,除了耕种还喂猪养鸡,家庭生活有了改善。
二、山重水复,涉足冶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县城当工人,也是农村人很羡慕的。19岁的陈君曾经有过进城当工人的机会和梦想。
1977年11月,永兴县农业机械厂到当时的“人民公社”招收80名农民合同工,分配给陈君所在的龙潭村一个名额,陈君有幸选派到县农业机械厂当了一名合同工。那时,陈君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挑着简单的铺盖和行李,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村里。第一次进城,他感觉很新鲜。第一次领取工资,他沾上口水数钱,数了又数,心里喜滋滋的。在厂里,陈君的带班师傅是技术能手曹作桥。曹师傅见陈君人聪明,肯吃苦,爱钻研,特别的喜欢他,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特别关照。进厂两个多月,师徒相处十分融洽。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短短6个月时间,陈君的实际操作技术达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可以单独上机操作,做出的产品合格率是厂里最高的。
有一次,厂里为迎接县党代会代表莅临参观,厂长把向党代会献礼的生产任务交给陈君。陈君接受任务后,在机床连续工作34个小时,完成普通工人需要200个小时的工作量,为县农业机械厂赢得了荣誉。可惜,好景不长,正当陈君大显身手的时候,“知识青年”返城了。厂里一纸文件,解除了80名农民合同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陈君无可奈何地回到龙潭村。
回村后,陈君逐渐意识到,靠原始的农业生产,仅能解决温饱之需,要想发家致富,还得另谋出路。1987年春节期间,陈君得知相邻的樟树乡有一家小修理店转让,立即前去打听,并以2000元租金顺利接手。开办修理店,让陈君在县农业机械厂学到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陈君买了辆旧自行车,每周在修理店和家里两头穿梭几十里,既要做修理生意,又要照顾好家里的事情。就这样辛苦经营了五年,钱是赚了,但由于开支较大,赚到的钱基本上花光了。后来,陈君又把修理店转让给了别人。
1999年,陈君被村民选入村委班子,先后担任村调解主任、村主任职务。当时乡村干部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税费收缴、计划生育和村民纠纷调处。在工作中,陈君感触最深的是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村里竟然还有那么多乡亲穷得交不起上缴款,自己想帮助他们又无能为力。2004年,陈君辞去村主任职务。他想,要想带领群众致富,自己要先富起来,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早在1996年12月,陈君开始涉足金银冶炼行业。经历了在长沙代理经营冶炼小厂和回乡合股经营龙潭冶炼厂的波折后,至2005年6月,陈君独家经营龙潭冶炼厂,生产以铋为主的贵金属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陈君发现沿用原有的冶炼技术,产品的直接回收率只有70%,陈君觉得还有潜力可挖。于是,他大胆修改配方,改进工艺,将原材料的直接回收率提高到了85%以上。这一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厂里的经济效益。
2007年10月,县城从龙潭水库引水工程正式启动,陈君的龙潭冶炼厂不能再办下去了,必须整体搬迁。陈君开始想把厂搬至柏林工业园,但没有达成协议。接着,陈君又跑到太和工业园去看地。当时太和工业园6大厂区只剩下60亩地还没有业主。上天似乎早有安排,把这块风水宝地留给了陈君的星诚公司。
陈君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立马找到主管领导谈妥,第二天就预付30万元钱把地拿下了。2008年5月,开始规划新厂建设,10月份部分项目投产。同年12月,新厂全部建好,五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龙潭冶炼厂正式更名为星城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三、审时度势 把握商机
经过多年的打拼,陈君积累了经验,积聚了资金,建立了一批提供原料的人脉关系。此时的陈君对于发展金银冶炼业的信心足了,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了搞到冶炼原料,陈君到过内蒙包头、赤峰、黑龙江黑河、河南周口、江苏宜兴、浙江义乌、江西赣州、贵州都匀、湖南株州、益阳、湖北武汉、四川攀枝花等地,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有一次,经老朋友周中明介绍,陈君认识了山西太谷县的冶炼老板薛利生。薛利生亲自来到郴州,住在郴江大酒店,约陈君面谈合作事宜。两个从未谋面的汉子谈得很投机,最后达成协议。陈君提供永兴冶炼出来的粗铋产品给薛利生去山西加工精铋产品。薛利生承诺把他厂里含银的原料卖给陈君。由于当时流动资金不足,薛利生愿意让陈君先把原料拉过来,加工后再付款。日后,薛利生连续三年把他厂里的废料发过来给陈君厂里作生产原料,陈君也如约为薛利生提供粗铋产品,两人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生意越做越好,交往也越来越多,自己没有一辆小车,确实很不方便。2005年12月,陈君拿出8.8万块钱买了第一台小轿车。坐着自己新买的小车,陈君拍了拍自己的膝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是呀,从事金银冶炼这么多年,无论春夏秋冬,经常骑着摩托车来回几十里,风里来雨里去,以致于未成年时用力过多过猛而造成的膝盖骨关节变形的内伤,一到天气变化,一双膝盖就痛得要命。现在,终于可以不再坐在摩托车上风吹雨淋了。
市场行情犹如风云变幻,常常令人措手不及。充满睿智的陈君,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金银市场。2006年初,金属铋价格暴涨,由每吨8万元涨到每吨30万元。一些同行认为铋还有涨的空间,囤货不售。陈君则认为有涨有跌,马上采取快进快出的办法,一边加快生产,一边抓紧销售。等到铋价跌下来时,陈君的存货早就全部抛售,变现入账。而许多同行却后悔莫及。2007年,铅又涨价,从每吨1.4万元涨到每吨2.6万元。此时,陈君把握时机,增加一条电解铅生产线,厂里的生产能力由原来每月生产60吨,扩大到每月生产150吨,厂里的效益不断提升。
其实,金属价格的涨跌,也有一种规律。陈君善于分析市场,适时调整经营思路,规避金融风险,力争创造最大的利润空间。2009年上半年,陈君的星城金属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稀贵金属市场行情又开始回升并且一路上扬。陈君抓住机遇,扩大再生产,五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仅生产半年时间,他公司的产值最高达到了4个亿,利税5000万元。
2010年,市场行情趋于稳定。到2011年,陈君公司的库存银、铅、锑、碲、铜和精铋等稀贵金属产品1000余吨,库存产品价值约1.5个亿元。此时的星城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无银行贷款,无民间债务,历经沧桑的陈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四、提升产业 思谋长远
陈君在冶炼行业起步较晚,但是,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以及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然是闪耀在中国银都的一颗创业之星。
面对金山银山似的财富和企业家的光环,陈君依然以一颗平常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在商海闯荡10多年来,陈君深知,一个缺乏战略眼光,缺乏企业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公司的管理水平,陈君自2010年7月以来,多次参加郴州市经信委组织的学习培训,先后到清华大学、北京师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台湾大学等高等学府学习战略经济、企业转型、企业家智慧等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接受了新的企业理念,对民营企业和家庭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在湘南农村,常见“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的对联贴在农家厅屋。陈君似乎也喜欢这副对联,且在日常中注重对两个儿子的教育。2009年9月,他花费近100万元送大儿子陈子叶远赴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陈君本想让他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可是儿子志在商道。陈君尊重儿子的选择,他让儿子从一线员工做起,多岗位锻炼,逐渐成长为比较成熟的管理人员,为公司分担了很多事务。小儿子子城2005年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经营理念。
做哪门有哪门的难处。陈君对于儿子更多的是予以鼓励和支持。儿子做生意偶尔亏了本,他也不会责怪,而是跟儿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大儿子子叶初学做生意时,在青海、四川采矿,亏损数目较大,陈君说,做生意也有个学习的过程,就算是交了学费吧。为了让儿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实践经验,他说:“我愿花一千万元,让儿子学会做生意。”
作为公司董事长,陈君有了很多的应酬,但他会经常抽出时间与儿子交流。有时父子聊天聊到深更半夜。陈君对儿子说,生意人,不但要学会赚钱,品德修养也很重要。没有赚到钱也可以,没有当到官也可以,都无所谓,但是危害社会的事不能做。做人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没有干大事的本领,就在村里挖一口井,让乡亲们有水喝,也是对社会有贡献。
人们常说,纨绔子弟少伟男。陈君的两个儿子在父亲的教导下,健康成长,年轻有为,令人称羡。
为了让公司走出家庭管理的模式,陈君麾下已经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2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大学以上学历10人,县级科技特派员1人。2015年以来,公司又请长江证券公司的专家学者来公司指导,积极筹备新三板主板上市的前期工作。
为了把公司做大做强,陈君决定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2014年10月,创办了神叶贵金属精深加工和星城银业两个子公司。在中国银都发祥地柏林中心城镇,永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开办了两个银制品经营部,实现了由稀贵金属原产品销售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升级。同时,全力推进资本运作,争取在2016年底实现新三板上市,从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让公司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致富思源 回报社会
金钱也是双刃剑。有的人财大气粗,为富不仁。有的人挥金如土找刺激,吃喝嫖赌样样来;有的人换了房子换老婆,道德伦理放一边。
如今,身价百倍的陈君,依然保留着农村穷苦人的本色。他不乱花钱,不沾赌,不讲排场,常常和员工吃食堂,平常看不出他是个很富有的人。在苦水里泡大的陈君,自己有钱了,没有忘记有困难的乡亲。那时,他自己想读书没有书读。他说,如今我有钱了,村里的中小学生,不论哪个有困难,我都愿意帮助,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自2006年以来,陈君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带上烟酒、水果、副食品等过年礼,中秋节就带上可口的月饼去慰问村里的老人,同时给60岁以上的老人分派红包,按人头算每人送400块钱慰问金。陈君去了村里,乡亲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高兴。一些卧病在床的、眼睛看不见的老人,只要听到陈君的声音,都会出来看看,与陈君聊上几句,夸奖陈君有仁义,祝福陈君越做越好。特别是几位空巢老人,每次见到陈君,总要拉着他的手叫着他的小名说,“顺朵,你真是大好人。每逢过年过节都来村里看我们,比我自己亲生的儿女还暖心。”
2014年7月,太和镇成立教育基金会,陈君捐助10万元,为更多的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村子里考上大学的在校学生,陈君每年每人给予400元,表示关心和鼓励。
2002年至2007年,陈君每年花3万元养护当时柏林镇到龙潭村的沙石公路。2013年,柏林镇成立公益事业基金会,陈君两次捐款达8万元;同时先后投资约50万元,用于本组的环境卫生整治,通组公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陈君扶贫济困做公益的开支累计超过150万元,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尾声
很多人评论陈君:他是一个很朴实的人,走在街上没有人看得出他是大老板。
一个长辈评论陈君:这个孩子吃了苦,肯吃苦,不乱来,心肠好。脑瓜子很灵活,放到哪里都是一块好料。
同龄人评论陈君:他点子多,从小就有号召力。和他一起做事,不会让你吃亏的。
同行评论陈君:经营有道。
家人评说陈君:他为这个家苦了大半辈子,是一个尊老爱幼、恋家顾家的人。
员工评论陈君:陈总平易近人,关心体贴职工。
公职人员评论陈君:他的公司安排就业160多人,每年发工资都要几百万,缴纳税收上千万,对国家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陈君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管理才能,从容应对市场行情的诡谲变化,化解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巨大冲击,在循环经济领域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晴朗的天空。
“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陈君正信心百倍地带领着他的团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大步前进。
责任编辑/彭中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