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662
■万 般/广东理工学院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于2001年首次提出并自主研究创建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或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把翻译现象看成内涵丰富的生态系统,并将:“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文本移植论”、“翻译生态平衡论”等理论整合入全景视野之中(胡庚申,2014)。”它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引入了“适应选择”“生态环境”“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等一系列概念,从生态环境的全新视角,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译者关注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角度指导翻译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既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韩竹林,果笑飞,2015)

二、网络流行语概述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交际特征及文化特征,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人员群体大多为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且新颖,对事物接受程度较高,且创造力强,有些词比如说“我爸是李刚” 、“蒜你狠”等词语,甚至具有超越语义特征之外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基于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具有特定的背景和内涵,是当今世界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不同时期,网络流行语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适应特定时期下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翻译。本文认为,如何清楚地表达网络语言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其字面内容,应是翻译网络流行语的核心所在。

三、维转换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不仅要适应源语读者的语言环境,还要适应目标语读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上,对译文做出适当的选择、淘汰和转换,最终使译文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一)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目标语读者而对语言形式转换所做的努力,这是翻译过程中最初层面的转换。

  例1:确认过眼神,我遇到对的人。

  译 文:From what I can see in your eyes, I know you are my Miss Right.

  在英文中,很少提到“眼神”这个概念,一般直接用“眼睛”来表达。比方说:眼神交流(eye contact),忧郁的眼神(melancholy/sad eyes)。“确 认 过 眼神”如果直译为“I have con fi rmed your eyes”就会显得非常中式,所以此句翻译一定要结合整句话,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出发,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从你的眼神中,我知道你就是我理想的另一半”。另外,此句中Mr. Right和Miss Right根据主语需要选择。

  例2: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译文:Don’t be infatuated with me,I’m only a legend.

  解析:“迷恋”一词英文有多种表达方式,译者选择何种英文表达是语言成功转换的关键。若选用“mad about”,则不能体现出“迷恋”的“荒唐”之感,给人一种迷恋明星之感。译者选择“infatuated”一词,可以更好的诠释原文那种无理由痴迷的深层含义。相对于其他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该译文没有做过多的添加修饰,而是保留了源语的表达形式,“不要……只是……”直译为英语中的“Don’t …only…”,还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哥”指代的是说话者本人,因而不能译为“brother”,而应该译为“me”或“I”,译者充分考虑了整体的生态环境,保留了语言句式的同时,进行了词的适当调整,消除了直译将产生的歧义,真正做到语言的适应性转换。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译者要关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从目的语的文化观点出发正确理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例3:恐龙

  译文: A gorgon

  解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相似的表达方式,不同文化的人理解也有天壤之别。本例中“恐龙”如果直译为“dinosaur”的话,那么西方人士看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肯定会非常吃惊:“今天我在网上碰到一个食肉型恐龙( I meet a carnivorous dinosaur on the Internet today)”,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inosaur”只有两种意思,一种指灭绝了的动物恐龙,第二种指庞大、低效且落后的机构,我们都不可能在网上碰到。英语中,“gorgon”指“ an ugly frightening woman(丑陋可怕的女人)”,也是非正式文体。因此译者应充分适应目的语的文化这一生态环境,选择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恰当的翻译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如“青蛙”“冬瓜”字面意义分别为“frog”“white gourd”,但是在网络中,则应该分别译为“an ugly man”和“a fat person”。

  例4:神马都是浮云。

  译文: Nothing matters.

  解析:“神马”在此流行语中并不是一匹马,而是“什么”的意思,因为二者中文发音相似。这句话的译文版本有多种:“All things are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Everything is but a floating cloud”“Everything flows away in haste just like fl oating clouds”。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语言往往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言志峰,2013),因此尽管这些译文在形式与意义上都与于原文对应,但是句子太冗长了,不符合网络流行语简短的文化特性,因而译为“nothing matters”就更加简洁,且更符合网络流行语的特性。因为“a matter”有“a task,situation, or event which you have to deal with or think about, especially one that involves problems”(一个你必须处理或者考虑的任务,情形或者事件,尤其是那些有问题的)。所以意译为“nothing matters”真好体现了“神马都是浮云”的那种没有什么要担心的内在含义,也符合网络流行语简短的特点。

(三)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要注重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例5:你XX了吗?

  译文: What’s up, doc?

  解析:“你吃鸡了吗?”“你偷菜了吗”等表达,都是在特定时期,某种游戏或者其他事物的流行而流行于网络,其最开始的意思就是字面意义,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就成了一种普通的打招呼的方式,并不是真在问你问题,就像“你吃饭了吗?”一样。如果直译为“Did you steal vegetables today?”读者看着译文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达不到网络流行语交际的目的。如果 简 单 译 为“hello”、“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等,从语言层面上看都是正确译文,但是这种表达没有体现出中文的幽默,译文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也就不能很好的实现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What’s up, doc?”,是美国著名动漫角色兔八哥的口头禅,且以幽默的打招呼形式被西方人广泛采用。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语言维的成功转换必将带动文化维的转换,同时最终也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网络流行语翻译应该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使译文到达和原文一样的交际效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