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剪随心转梦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215
张其勤 陈子才

  1.“阜阳剪纸”与“阜阳剪纸歌”

  “阜阳剪纸”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始终是一个大而广的含糊概念,何为“阜阳剪纸”?打开网页,百度百科曾这样描述阜阳剪纸: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填色和染色等。

  在纸艺网的网页上则这样记述了“阜阳剪纸”:阜阳剪纸产生之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关于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今亳州人,亳州原属阜阳)的《木兰辞》(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是头贴剪纸,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就出现了剪纸艺术。在唐代,阜阳地区的亳州出产过著名的“亳绢”。唐代以绢为纸,剪绢花的风俗在这里应该流传过,这种剪绢花和剪纸是同源的。在明清时期,阜阳地区有很多用剪刀铰“花”,并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主要是为妇女做鞋花、帽花、枕花等提供绣花样,并为当地人们的生活提供大量的装饰花样。千余年来,阜阳人民逢年过节、祝寿送礼,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但是,由于历年来淮河的频繁泛滥,使得阜阳人民经常背井离乡,剪纸只能夹在本子中,故保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少。其中至今保存下来的阜阳剪纸有清代的“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兰桥会”、“牧笛”、“祭塔”等。这些作品虽然篇幅不大,但都构图简洁、剪口清晰、形象生动。作为姑娘绣花鞋的底样,嫁衣云襟子上的图案,或旧式方枕两端的纹样。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剪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安徽省和阜阳地区文化部门派出专业人员收集和整理阜阳剪纸作品,编辑出版了《安徽阜阳剪纸集》。并培养农民剪纸创作队伍。从1976年起,阜阳文化部门对全地区(包括亳州等市县)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作品,据统计当时阜阳民间剪纸作者近千人。阜阳剪纸艺人陈之仁、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都在这次普查中相继被发现。从1978年起,阜阳剪纸在合肥、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深圳、洛阳、沈阳、武汉、贵阳、成都、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及日本等国举办剪纸展览,并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等报纸介绍并发表剪纸作品。1980年1月,建立全国第一个剪纸学术组织——阜阳剪纸研究会。1983年,由安徽省文化厅批准成立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该部门今天仍然为阜阳剪纸的发展、传承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该部门于成立前期的1982年至1996年出版11期《民间美术》杂志,记录了阜阳当时大量的剪纸作品与活动,还刊登了很多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章,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刊物,成为与其他地区民间艺术交流的媒介。阜阳地区的文化部门还曾经出版多部图册,如《安徽阜阳剪纸集》、《阜阳剪纸集》、《阜阳剪纸精品集》等,并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及上海、山东、安徽等省市电视台拍摄阜阳剪纸专题片。这些专题片及报道播出后,全国很多专家、学者、剪纸艺术家纷纷前来考察阜阳剪纸,开始研究阜阳剪纸艺术及其学术价值。1987年、1996年曾在阜阳两次召开全国剪纸学术研究会。2002年,农民剪纸艺人程建礼被中国剪纸研究会评为中国剪纸大师;2006年,阜阳剪纸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阜阳市颍州区又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全地区有剪纸大师一人:程建礼(已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位:朱坤英(已故)、刘继成、程兴红、吴青平,剪纸艺人近50人。阜阳剪纸研究会会员达108人。阜阳剪纸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皖北卷》里曾这样介绍“阜阳剪纸”:阜阳地处淮河流域,南北文化交融,刚柔相济、精细结合,民间艺术更为突出。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1978年起阜阳剪纸在国内外多次展出,轰动一时,并出现了一批以程建礼为代表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民间剪纸艺人。

  2003年冬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细细研读了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张树贤主编的《程建礼与阜阳人物剪纸》一书后,欣然题写了“阜阳剪纸歌”: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

  不论书上和网上的内容可信度有多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就是人们在一提到“阜阳剪纸”时,都把它与一个人的名字联系起来,那就是农民剪纸艺术家程建礼。程建礼为何许人也?为何能在阜阳剪纸乃至中国剪纸界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于是,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有关记载农民剪纸艺术家程建礼的只言片语中,好在有关他的两部作品集帮助了我,让我们能从中略知一二,窥其端倪。

  2.程建礼:出版两部剪纸专著的农民艺术家

  作为不能识文断字的一位普通农民,能够出版两部剪纸专著是不多见的,这里既有出版社为他免费的一片真情,也体现了社会对这位农民剪纸艺术家的喜爱和认可。

  2001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张树贤主编的《程建礼与阜阳人物剪纸》一书中,著名剪纸大师刘继成在对程建礼的印象记中曾这样记述:

  灿烂的夕阳给淮河撒下金鳞,也把古老的文峰塔映像得端庄、雄奇。聚集在塔下的一群男女老幼争相观看一位个头矮小、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只见他两脚泥巴蹲在地上,左手捏纸,右手握剪,纸在剪口下随意蠕动,红纸屑顺之飘落下来,积了厚厚的一层。这是我二十年前第一次看到民间剪纸艺人程建礼。剪着剪着他随口哼唱起来:“高高山上有一家,这家倒有姐妹仨,大姐名叫月兰,二姐名叫月桂,三姐名叫月花。大姐好剪灵芝草,二姐会剪牡丹花,就数小三不会铰,扯扯唠、唠唠拉,铰个蝴蝶闹金瓜”。他霍地站了起来,越唱越有劲:“正月里正月正,白马银枪小罗成,一十二岁把登州批,夜打登州救秦琼。二月里龙抬头,七郎八虎闯幽州……”他以剪代枪舞动起来,完全陶醉在剪纸与民歌的巧妙揉和之中,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问他为何边剪边唱,他说:“剪子一动就想唱,光剪不唱嗓子痒”。多么质朴的感情,多么率真的语言。在他身边还有一打用旧报纸订的大本子,里边夹着几张叠好的红纸和剪好的小品。这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的灵魂,正是从这时起,我与这位乡土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