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的生产和使用前所未有的普遍化。截至2018年6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7亿户。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手机依赖( mobile phone dependence)。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校园问题。
一、手机依赖的含义
信息化的发展,手机的普遍化带来的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手机依赖虽然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手机的过度使用层界定,有研究者将手机依赖定性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手机。也有研究者从手机无法运行层面界定,认为手机依赖是一个人在手机联系出问题时的恐惧感、焦虑情绪等心理。国内研究者也对手机依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个人不能很好的使用手机,被手机控制的状态,从而造成个人在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出现失能的状态。也有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个人过度频繁化使用,从而出现心理、社会功能问题。也有研究者认为手机依赖是信息化后的社会问题,手机的功能和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经过频繁的不断链接自然产生依赖问题。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都各有侧重点,并且研究的层面也不尽相同。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未来还需对此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影响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手机功能的强化。与传统手机相比,现代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扩展,已经不仅仅是通讯设备,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因为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娱乐性、交互性、丰富性等属性,使得手机的使用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利用手机主要进行非学习性的活动,比如聊天、刷微博等,特别是大屏手机的出现使大学生用手机听音乐、看电影及电视剧成为一种潮流。大学生使用手机对虚拟空间的建立也日益增长。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接受新事物,这就使得对手机的衣领越来越严重。(2)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学校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学校,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的情况明显比较低。因为优秀的校园文化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上进的氛围,彼此影响,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态度更积极,为人处世更乐观。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3)手机的宣传与新定位。手机行业的高速发展,商家将大学生视为一个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开始根据学生的生活、娱乐、交友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手机功能。还有很多商家推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手机用户的优惠政策,其目的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达到营销目的。特别是通信运营商了能走入校园,特别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打造了不一样的推销政策。而大学生也是手机消费的一大群体,大学生面对极具诱惑的优惠时很容易进行消费,时间长了,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4)家庭环境的忽视。许多家长在中学时期管的比较严格,对手机的使用也严格控制,在进入大学后,因为住校、年龄、成长等因素,家长就很少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大学生脱离家庭环境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这时家长不能很好的监督,这时大学生便在适应新环境中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手机问题,没有家长管理,自己又好奇,再加上攀比之心,很容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
(二)内在因素
(1)人格因素。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有差异的,人格特质不一样,其在手机依赖问题上的表现也有差别。比如性格外向及神经质高的大学生易造成手机依赖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外倾性特质的大学生会表现出性格开朗、好客热情、人际关系广,手机在信息的沟通、人际关系的链接,自我表达上都有无法替代的优势。神经质高的大学生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尊心低。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敏感,且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容易退缩在手机构建的世界。通过手机所提供的信息、娱乐来理解现实世界。(2)自我认同的因素。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须品,他们除了用手机进行正常的沟通外,现在更多的是想通过手机来达到一种自我认同,希望从手机中获取更多的自我认同,比如打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便寻求在虚拟的世界去达成。这是一种非良性的强化,时间久了,手机依赖自然产生。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一)学校工作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校园文化主要是校风、学风和教风。学校要从整体上设计打造良好的校风,在良好的校风中学生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学风的建设是最有难度的一块,这要靠高年级对低年级的影响。当高年级对低年级有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时,比较容易形成一个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风是最基础的一部分,教风会影响到学风,因此,良好的教风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教风比较好的学校其手机依赖的现象比较低。(2)手机管理。手机的普遍化使得学生在课堂时常出现。特别是在课堂管理比较松散或上课人数众多的课堂上手机的使用更是常见。目前,很少有学校对手机的使用有相关的规定。课堂上手机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大学生活与学习比较迷茫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 学习目标不明确,根据自己的喜好上课。要想预防学生手机依赖,先从最基础的教师教学开始,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学校也要从制度上明确化课堂手机的使用问题。比如课堂频繁使用手机和课堂专心学习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3)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工作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手机依赖也是有很多心理因素的,因此,也可从心理健康工作角度去减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给大学生做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大学生理解手机依赖的形成原理及其危害,让学生自觉形成手机的良好使用习惯,避免手机依赖的出现。鼓励大学生多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找生活的乐趣与意义,避免在虚拟的世界去交流。通过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大型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手机的意义,减少对手机的没有抵抗力的依赖。
(二)家庭工作
家庭是一个成长最基本的环境,但是因为家庭氛围的差异,最终对学生所造成的最终影响也不同。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家庭。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氛围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形成正确人生目标的重要原因。好的家庭教育或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有较好的自我判断,因此产生手机依赖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大学生自我判断能力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手机的影响。(三)自身工作
(1)积极主动自我调节。大学生自身要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有效方法,提高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当负向情绪产生时,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分析与判断力,这样在面对手机的诱惑时可以明确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大学生还应该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延伸自己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成长,尽量减少手机构建的虚拟世界,对自己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2)规划自我人生。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规划,这是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意义的重要前提。很多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是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划,使得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质量下降,很容易陷入手机依赖。还有很多大学生遇到问题没有发挥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味寻求手机,最终离不开手机,陷入手机依赖。学生要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其大学时代有意义,教师也要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教师的引导与自我的努力相结合能更好的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