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
一、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核心竞争力最早出现在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力优势的能力。是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所特有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不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在查阅相关文献和百度官网给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统一了内容,核心竞争力包括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创造力。
但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一是综合性,即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知识,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二是特异性,即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三是创造性,即创造价值的能力;四是稳定性,即高职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变化消失,会稳定地体现在个人身上;五是发展性,即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幻表现出持续稳定的提升和发展。
二、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
(一)加大校企合作深度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整合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取学校和企业育人之长共同培育学生,实现了学校教学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融合。企业的参与,和学校相互协作办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真实情景的实践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职业自信,能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目前还有很多校企合作双方依然处于试探、犹疑的浅层次阶段,停留在资源的交互使用上,企业运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师资培养人才,而学校运用企业的设备资源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输送人才。要让学生达到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岗位对接,学校的实训教学更能落到实处,学校还要努力跟上时代发展,与企业优化接轨渠道和方式,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二)优化课程结构 完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以及核心技能,都是高职学生进入职场所必备的知识,学校和企业应该从整体上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关键提升学生各项技能的角度,共同研发课程,科学设置课程。高职学生要提高知识储备,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力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建构,经过学校严格比对和筛选的教材都是前人经验的提炼、总结和概括,高职学生不能丢弃,必须有步骤有目标系统地学习、理解、消化和领悟,从而完善知识架构,全盘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在今后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气质的塑造与形成,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强化。这是培养高职学生智力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渠道。(三)聘请能工巧匠 优化教师队伍
实施一体化教学,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授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前景都大有裨益。学校教师普遍表现理论知识强,动手操作能力偏弱,传统的教师队伍及其能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因而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在校教师的动手能力,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活动,强化双师素质。同时引进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另外积极参与或者开展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四)引进一体化教学理念 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
要培养出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必须实行一体化教学,把让理论教学融入到具体项目中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同时,学校和企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从而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三、结语
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根本方法之一,创造性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是培养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学校落实实践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起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大大提高技能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要培养未来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国工匠,还需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1]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172.
[2]徐岩.“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