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钟湖是四川省南部县著名景点之一,1932年升钟寺起义在此爆发。本文拟以《南部县志》为中心的考察,介绍张友民领导的升钟寺起义,以及他创立的“川北工农红军”建立和消亡的过程。
一、张友民生平事迹
张友民,号逸民,又名尚德,南部县升钟镇人,1904年出生在升钟寺张家嘴。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1929年,张友民在同乡李鸣珂的带领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李鸣珂正在川北一代从事军运工作,二人对在南部如何发展起义做了初步筹划。1932年,张友民受中共南部县委派遣,回老家升钟寺人区委书记,随即准备发动升钟寺起义。他的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与升钟寺起义以及川北工农红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成就了他可歌可泣的革命道路。二、升钟寺起义——建立“川北工农红军”
(一)起义前升钟寺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升钟地区处在阆中、剑阁、盐亭的交界处,全区丛山峻岭。交通阻塞,,农业产量很低。四川在1930年前后,正是军阀之间争夺地盘,厮杀最为激烈的时候。“南部县属于军阀田颂尧的防区,田部旅长李炜如是统治南部县的小军阀。”各军阀在自己的防区内横征暴敛,“升钟寺地区的区长赵昌元,伪团总何义普就是军阀李炜如委派的镇压人民,搜刮民脂民膏的走狗。”他们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田赋、盐税、烟税、酒税等等,特别是田赋,一年要征好几次,“据吕平登的《四川农业经济》一书记载:一九三二年军阀田颂尧统治的川北地区,田赋居预征到了一九七八年,真是骇人听闻!”在高额地租和苛捐杂税的盘剥下,农民纷纷破产,流离失所。(二)起义前南部地下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状况
南部县的党组织是在1928年创立的,李鸣珂为主要创始人。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过后,李鸣珂回到四川,多次到南部县指导工作,同时在南部县不断发展扩大党组织,吸收先进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李鸣珂在成都认识张友民,后来张友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鸣珂当时认为升钟地区处于三县交叉地带,革命地势好,遂派张友民回南部利用伪团练局长合法身份,迅速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开始准备向陕南进军,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消息传到川北地区之后,极大的鼓舞了当地的党组织。在红军的影响下,升钟寺起义的准备工作也开展起来。“1932年7月14日,党组织在升钟旋子山召开干部会议,建立游击大队,张友民任大队长。至起义前夕,已有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3000多人。”这是川北工农红军的前身。(三)川北工农红军的建立与消亡
1932年11月25日晚,升钟寺起义正式爆发,张友民做出了军事部署,四面攻入升钟场。晚上8时,手持武器的游击队员对升钟场进行包围。直到9时,埋伏在升钟寺周围的游击队员猛攻敌营房,区长和团总等人乘隙逃窜。随后起义军攻占了区公所,夺了军械库枪支弹药,焚烧粮券、派丁册等。11月26日拂晓,张友民带领起义队伍到铁炉寺整编,组织精干力量,准备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对付敌人的清剿,正式打出‘川北工农红军’的旗号,总指挥为张友民。正式编成武装队伍为一个大队,三个中队,九个小队,一共一百八十余人,其余编成自卫队,协助工农红军打土豪破仓分粮。”升钟寺起义胜利的消息震动了全川,这一消息吓坏了驻川北防区的军阀头目田颂尧,立即调集阆中、南部、剑阁、盐亭等县驻军和保卫团前往围剿。敌人分东西南北四路全力围剿升钟地区。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张友民不得不下令突围。大部分工农红军壮烈牺牲,只有张友民带领的一小部分游击队战士突出重围,离开了升钟地区,往南江去投奔任伟章。轰轰烈烈的升钟寺起义失败了。升钟寺起义虽然失败了,沉重打击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地方军阀势力,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直接推翻了反动地方政权。但最终因寡不敌众,红军伤亡较大,战斗先后失利,但革命思想深入到基层,为红四方面军胜利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三、结语
升钟寺起义震撼全川,起义队伍正式打出了“川北工农红军”的旗号,是当时四川“本土”的第一支红军队伍,虽然最后川北工农红军几乎全军覆没。但川北工农红军的创立者张友民却收获了许多治军经验,带到了川陕苏区,在任伟章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任参谋长,帮助任伟章解放南江,随后任伟章部在红军的协助下进行整编工作。将部队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独立师奉命参加解放南江、通江、巴中地区。张友民为了革命与正义,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一生,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不惜抛弃高官厚禄和优越的生活,为了推翻军阀的残酷统治,带领游击队战士,浴血奋战。虽然革命失败了,但他所建立的“川北工农红军”,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所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1]温贤美.升钟寺农民起义史话[J].历史知识,1980(1).
[2]四川省南部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部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南部县军事志》编写组.升保起义事略[J].南部史志资料,1986(2).
赞(0)
最新评论